
“俱荣俱损”论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是成语,因而在《汉语成语词典》上根本找不到。不过,如今在某些领导尤其是一把手那里,对其应用的频率,要比某些人所共知的成语高很多倍。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参加乡局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机会不少。期间,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虽已熟闻,但每每遇此,总感心理上尚存很大的“过不去”。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思,显然明摆着的。其一解释是:每一个班子成员取得了荣誉,干出了成绩,其他成员也都有“荣”之享;而每个一班子成员弄出失误,干出问题,其他成员也都有“损”之分。其二解释是:每个领导班子取得了荣誉,干出了成绩,所有成员都有“荣”之享;而每个领导班子弄出了失误,干出了问题,所有成员都有“损”之分。
事实上,就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而言,我以为,这不失为无稽之谈。因为“一荣俱荣”,实质上是在吃荣誉上的“大锅饭”;而“一损俱损”,实质上是在打“集体屁股”。前者可能致使无功者受禄,后者可能导致无辜者受罚。
“俱荣俱损论”,既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背离了“最讲认真”的优良作风。客观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一事既出,是对是错,是好是孬,是荣是损,无论对领导班子集体,还是班子成员个人,都是客观存在的。至于或“荣”或“损”,各自所分占的比重,都是早已确定了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怎么能谈得上“俱”呢?是不是“俱”,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对。
“俱荣俱损论”,泯是非,泯善恶,泯美丑,对真、善、美和假、恶、丑起了不小的“中和作用”。加之出于某些领导之口,这就很难避免现实生活中会有种种畸形的批评了。
你比如,批评方面的“背靠背”。颇令人想起两个和尚各自双手合拢,抬至脑门,坐于地上,两腿合并伸开,背靠着背,相倚念经的情形。既然“背靠背”,那说的,念的,指的,就不象“面对面”那样有效果了,因为你嘴里所说出的东西,他听不着;他嘴里吐出的东西,你也听不到。倘若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间,也都这样漠不关心,团结看似团结了,但无疑表面化。
你比如,批评方面的“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对某些不良行为,可以尽情地批,尽力地评,但究竟是谁干的,尽量别牵扯。否则,岂不影响“团结”?
你比如,批评方面的“表扬与自我表扬”。有“荣”就要分享一份么,谁让自己是这集体中的一员呢。倘按“一荣俱荣”推论,自己表扬一下自己,尚属合情合理的嘛。再说,这自我表扬我“荣”了,也就等于你“荣”了,也就是你“荣”了。至于有“损”么,那再说……
当然,若反驳“俱荣俱损论”,论据比比皆是。以原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为例,能因出了陈希同、王宝森的“损”,就将李润五的“荣”泯掉吗?反之,能因有了李润五的“荣”,就将陈希同、王宝森的“损”一笔勾销吗?
倘按“俱荣俱损论”行事,那考察各级领导班子时地逐人逐项,似乎也就没用了。因只考察出某个人的“荣”,就可给其他成员从正向定性了;而考察出某个人的“损”,也可给其他成员从反向定性了。若不这样,那“俱”的意义何以体现?
然而,若真的如此,“俱荣俱损”起来,那干部考察的目的,即将班子成员的个人政绩和能力,从班子集体的政绩和智慧中分离出来;将班子成员的个人责任,从班子集体的责任中分离出来,恐怕就不可能了。换言之,对干部考察的准与不准,似乎也无所谓了。可一旦这样,真担心某些人兴奋起来。至于兴奋的是哪一类或哪几类,不妨想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