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檀香】从鸿山到虞山(随笔)

精品 【檀香】从鸿山到虞山(随笔)


作者:阿荣 布衣,16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84发表时间:2017-02-08 10:21:05
摘要:吴地有句谚语叫“长洲不让吴县”。如今,各地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因地域分割而导致兄弟阋墙,你争我夺,割裂历史文化的现象。鸿山虞山本来同为吴文化之源,同根同宗,血肉相连,但因分处两市而各行其是,甚至做出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实在是有违历史文化精神本义。但愿我们的祖产不因兄弟分家而糟蹋。但愿传承与保护,能够多些诚心诚意。如此,文化幸甚,时代幸甚。

【檀香】从鸿山到虞山(随笔)
   从鸿山到虞山,百里之遥,有一对兄弟一走就走了三千多年。
   多雨的江南总将人们的发髻淋湿,温润的泥泞,深深浅浅不让人远行。有山有水有似曾相识的风景,最忆是江南,最梦也是江南。行者一旦驻足,再不飘流;一旦停歇,就是江南人,就是走得再远也总想着要回家的江南人。
   江南人留客不说话,任凭小雨悄悄地下。淅淅沥沥一下就是好多天,林中的石径被遮住了,屋前的木槿花被打湿了,酸酸甜甜的梅子成熟了,兄弟俩一起畅意于大地的馈、自然的丰沛,却又撩起一股浓浓的乡愁。数千里之外,西岐的苹果早已坐果,但还青涩。父亲古公亶父吃药了没有?母亲太姜可还安康?这一晚,泰伯、虞仲喝着清香的铁山茶,眼含泪花。
   曾经,一路跋山涉水,水是脚下的路。
   不断穿越如候鸟迁徙,涉过渭水、涉过汉水、涉过长江,来到太湖之滨。他们已经走得够远。但既然是让,就走个坚决,让个彻底。兄弟俩不想让名岳来出卖自己,不想让高山来束缚自己。候鸟春去秋来,终有音信,让王之途,却有去无回,一路向前,无非是隐,隐没于家国视线。几千里路山重水复,开阔了视野,养成了眼光。眼前这块美丽的土地,通江达海,膏腴千里,恰地处太湖平原腹地,旱涝保收,足以繁衍生存,地理形势比之西岐老家有过之无不及,正是传说中的风水宝地。
   曾经,一路跋山涉水,山是身后的归宿。
   且说鸿山,原名铁山。名头掷地有声,体量却卑微,实在称不得山。不过,山虽小样,岩石却很大气,卧石、虎石、飞来峰,怪石嶙峋,具备了山的灵性、山的气象;东陡西坦,中间舒缓,下凹为潭,起伏连绵,有着山的模样、山的韵致。风光是东峰独好,西峰逊色。于是泰伯身后就让出东峰,静卧西峰,让人们尽情去赏去乐去美,死也不争风头。一牙月池,一架碑楼,几株松柏,一处坟茔,简简单单,不事张扬。青山处处埋忠骨,名山大川泰伯见得多了,从西岐到江南,有修寺的、有立庙的,他都不愿去挤搡,唯有这低矮磕碜、杂草丛生的铁山,不入巫祝们的法眼,荒凉野寂,正合隐者心念。
   再说虞山,一名乌目,一名卧牛。乌目也好,卧牛也罢,都事关农耕。有如此大的一头牛,还怕没有丰收?上有长江,滚滚东去;下有尚湖,琴川汇聚。年年丰收,年年有余。兄弟南下,该依大江东来,到得琴川,见宝岩之下有大片大片的杨梅,叶子绿得青翠,果子红得鲜艳;一汪湖水,袅袅婷婷迤逦流淌,收纳七条涧溪,如琴之弦弹奏叮咚音响。两兄弟至此相视一笑,心意一拍两合。古时远行以舟代步,可以说无水不行,若是生聚之处靠大河太近,于阴符不利。但此地佳胜,离大江不到一日脚程,又有宝岩如牛,尽管立足。至于谁留谁走,尚待商榷。
   于是继续前进一百里,恰一天光景到了梅里。眼前又见梅子酸酸甜甜挂满枝头,更见周围民风淳朴,可以教化,兄弟俩便停下了前行的脚步。第二天,老哥泰伯找二弟虞仲商议,说自己已决心定居梅里,但按家乡祖制,兄弟二人不能粘糊一起,总要有人出宅分居。老弟不如东去琴川,那儿地位重要,又是稷谷常熟之地,经龟甲占卜,竟是大吉大利。仲雍早已习惯了长兄的耳提面命,又从心底里向往琴川,便一口应承。从此,他辛勤耕耘,任劳任怨,累了,就躺在老石洞里,睁着两只乌黑的眼睛西望鸿山、梅里。两家有事总是互通声气,朝发夕至总能相互照应。泰伯过世后,虞仲嗣之,虞仲百年后归葬卧牛,卧牛山就改名虞山。
   泰伯、虞仲奔吴,原是避开政治的两难,做出牺牲。所以兄弟二人不辞而别,来到偏、远、野、蛮的江南,是下了决心的。尊重父亲传位于三弟季历的意愿,主动避让,初心是孝,孝道为先。而断发文身,随乡入俗,既体现了作为文明传播者的诚意,也表示了尊重既有文化的善意。开发江南,并无事前规划,是艰苦的创业,也是隐居的副业。诚心要让,就让个干干净净,否则,就是掩耳盗铃;而以采药为名,是让家人放心,因为采药必然翻山越岭,于高山丛林间蒸发就显得自然些。当然智慧如亶父、太姜,老夫妻俩不可能不懂两儿子的心意。姬姓一族,迁徙避祸,择善而居,是有传统的。况且,两兄弟拖家带口南奔,动静不小,不过江河,不入蛮荒,就谈不上隐,也说不上让。
   隐与让,本就一体。既要让,就得隐,隐而不发,才是真让。泰伯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去王位,史称〝三让〞。他不仅身前让,身后还隐还让,真是一让再让、一让到底。泰伯隐于荆蛮之地,是带着自觉和自信的。为人伦孝道计、为族邑利益计,是为自觉,展示着让的气度;不畏艰难险阻,不辞稼穑劳作,自食其力,是为自信,展现着披荆斩棘的风采。泰伯之隐是一种与世无争,也是一种无私奉献。把隐忍和谦让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风范,是从泰伯开始的。泰伯实在是中国的隐士之祖,堪称华夏第一隐。他的隐,不是对社会的变相索取和消极避世,而是对人世的真心付出,对普世价值的积极追求。后世之隐,大多出世。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是不能顺天应时,虽多气节却过于遗世独立。泰伯之隐是入世的。他把自身的能量与能力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来开发,周原不能用,就用之蛮夷。世界这么大,岂无英雄用武处?他既已让王,毕竟还是公子,完全可以悠哉游哉,锦衣肉食,却甘愿放弃一切,跑到蛮荒之地去开天辟地。这是一种彻底的修行,其道德力量和人生信念,比之稍后出家的释迦摩尼更能昭示现世人性的光辉。
   原始山林,五谷不登,更有野兽出没,不宜人居,而吴地沃野千里,易灌易溉,乃无双福地。果然延续几世,有文有化,唯德唯和,文明进步,勾吴渐盛。泰伯践行的是盘古的路子、三皇五帝的实践。他的领地只有河渎沟渠,稻麦桑麻,没有高墙大院,没有勾心斗角,既不用诽谤之木,又可以夜不闭户。他的身边没有三妻四妾,没有信徒弟子,甚至没有什么子孙后代。无怨无悔成全一国,另辟蹊径又立一国,都是仁义。后世名气一响,老家人照理来认亲,于是与周王朝续上血亲,排定辈分,就此分封。从此,北国江南一家亲,周文化、吴文化各因其源头活水而花团锦簇。可惜的是,后世子孙争天夺地,重争战轻守成,重物欲轻信义,重鬼神轻和合,把人民的天下变成一己之私利,把让王的初衷抛个精光,终于断送了三皇五帝的前程,中国就此步入非王即寇的暴力时代。当孔丘竭力推介他的仁政而四处奔走时,远在印度北部的释迦牟尼也正为传教而奔走于恒河流域。处于同样的社会纷争时代,两者观照的角度不同,探究的世界也大相径庭,前者注重现实的王道政治,后者更关注人的生命精神。从此,儒教常受王者青睐,而释教却逐渐走进平民心中。随着民主时代的走近,儒教渐渐成为文化遗存,而释教的香火却日益旺盛。
   直到千年之后,梁鸿避祸江南,铁山已改名皇山。皇者,大也,美也。拥有日光,或是火炬,或是冠冕,无非象征华丽与大义。泰伯的人格之高尚,不是普通的王公贵族所能比肩的,泰伯精神如穆穆和钟,〝其音悠悠,闻于四方,煌煌熙熙〞。梁鸿来到皇山脚下,一看此地饭稻羹鱼,民风清雅,就此隐居。一边耕作,一边开班授课、著书立说,不再发五噫牢骚。一个读书人逃过当局的征召,混迹农民堆里,以泰伯精神弘扬文化,将吴地一山一水的名头都占了去。皇山改称鸿山,清溪改称梁溪,无锡从此有了文气。鸿者,大也,所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鸿山虽然低矮,其文化精神却颇有新意,也有高度。梁鸿身后就在山中安息,右前方还有勇夫要离陪侍,气派不凡;又与孟光夫妻同穴,活着举案齐眉,死了依然和和美美相敬如宾,直为人间夫妻典范。
   长江冲出山峦,奔腾不息;太湖波光粼粼,怀抱平原。一激越一平和相得益彰,便造就了鱼米之乡,洵美水土就此让吴文化野蛮生长。望虞河一旦沟通太湖与长江,虞地与苏、锡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人们在鸿山筑亭,名望虞亭;在虞山垒墩,名望梅墩。鸿山虞山两座小山从此骨肉相连、长相守望,三吴之地人文历史的第一页一度精彩纷呈。没有皇山,没有至德光环,孔子未必会着意言偃,收下这个来自江南的小青年为徒,南方夫子也许就埋没了。如此,又怎会有虞山印象?没有虞山,没有兄弟的接力,鸿山的荣耀又如何发扬光大!安阳、马山、虎丘、灵岩又如何成名,九龙山与缥缈峰又怎样去比高低?鸿山、虞山在文化层面原是同一座山的两个顶峰,虞山不过是吴文化的东峰,地势虽高,风水虽好,却淹盖不了西峰鸿山的高风亮节。鸿山一让一隐,家国人生都有故事、无不感人,犹如岐山双峰,其高度又岂是刀斧可以切削!
   政治的分野割裂了文化的纽带,但割不断相通的根脉。每年大年初九,泰伯诞辰之日,游泰伯庙是梅里一带乡人必赶的首个节场,这一日,人们聚集于伯渎河畔的泰伯庙,瞻仰朝拜至德先贤;而常熟的民间至今有玉皇大帝生于正月初九的传说,有“宝岩寺里祈福,百忍堂里得子”的说法,那玉帝张百忍原是民间村寨的治理楷模,其“百忍精神”与泰伯筚路蓝缕开发江南的精神如出一辙。每年的三月初三,泰伯之祭,海内海外有心有为的子孙无不来仪,〝三让(馅)〞团子一清二白,铺天盖地;而虞山石崖如云,层层叠叠飞向云天,飞了几千年,还是未能脱离根基,三生奇石还是要在三月初三来穿越,方能保得平安。“凤凰鸣兮,于彼高岗”,其实,传说不过是种提醒,是告诫后人要牢记祖上高德,发扬让王遗风,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不争不霸,宁静相宜。
   当然,就山之本身而言,虞山些大些,不像鸿山,简陋落魄得让人打喷嚏。虞山有福海深深,有尚湖依依,在江南丘陵可算是天生丽质。虞山,将故事唱进歌里,一曲《虞山遗忘》总在缅怀往事;又将故事刻到石上,三里长的山岩上,随处可见琴川的心迹,客来总有印象。虞山毕竟是戴了虎头的吴山,就此有了几分龙虎气象。虞山之巅开剑门,山崖横断,不见戾气;虞山之尾筑长城,山脊分裂,不罹煞气。这或许与吴文化的异军突起,与漫山遍野的琴棋书画不无关系。只是山脚下的“中国吴文化第一山”石雕横行于景区之外,游客难见,莫非是为了启蒙市民,抑或是为了自我激励?果真如此,还算是有自知之明,且也无伤兄弟情谊。《小雅·常棣》里就曾经有过感叹,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兄弟情分,常常体现在急难之际,平素看起来往往还不如一般的朋友,所以争个〝第一〞也就无可厚非。
   鸿山古有十八景,有稻谷飘香茶满园。泰伯古城虽无踪,尚余衣冠墓一冢。只是梁鸿一寒士,无官无职无势力,官不珍来吏不爱,山上山下一隔了事,只知收费却不想好好待客。旧时观音立像被倭寇劫了去,如今的观音又被人割了手指。到处枯茅癞痢,修个路还三心二意。梁鸿湿地公园有生态农业景观,却远离鸿山、梅里,与鸿山贵族遗址公园又扯不到一起。吴文化广场华表幢幢,让王坐像冠冕堂皇,虽有威仪却不见仁爱孝慈,偌大个广场,除了一年一次的宗亲集会,基本上就是方便农民晾晒谷子,盛大之中有些小气。倒是山脚下农民的花圃茶园,因地制宜成景观,亲朋来了有好茶有鸟语花香还有泥土芬芳。
   家园是要守护的,祖先的让与隐,已足够丰美。让也文化,隐也文化,不隐不让,怎能淡定!丢了西瓜拣芝麻,扔了珠宝抢匣子,实在是因为眼界太低。从鸿山到虞山,虽仅百里之遥,但三千年的封建阴霾层层阻隔,隔断了手足情深。尤其是随着西风东渐,南风北往,涧溪开始倒淌,乡人和游方僧人都忘了这些事。许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已难以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尽是霜雪,涛声依旧,却不见了当初那个飘着清香的夜晚。
  

共 45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鸿山到虞山,虽然只有百里之遥,但却一走就是三千多年。泰伯、虞仲兄弟两为避开政治帝王之争,主动避让,既然是让就让个彻底,兄弟俩于是跋山涉水退隐江南。起初避让是孝心孝道所致,来到江南艰苦创业,自食其力,尊重文化传播文明。泰伯定居鸿山,虞仲在百里之外的虞山盘地落根繁衍生息,兄弟俩互帮互助,一边耕种一边授课,著书立说,让文化得以弘扬,兄弟不争不霸相得益彰!读作者这篇文化传承文章,感悟文化是要保护和传承的,不是用来分割和糟蹋的,在欣赏和传承过程一定懂得珍惜和保护历史文化遗留的精神文化所在!深度好文值得推荐!【编辑:中百淡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212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檀香编辑部        2017-02-08 10:45:50
  感谢投稿檀香,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
檀香编辑部
2 楼        文友:中百淡然        2017-02-08 11:02:29
  问好作者,编按如若有误敬请包涵!祝2017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墨林        2017-02-08 15:17:16
  欣赏文友佳作! 文章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的兴趣。鸿山虞山两座小山,骨肉相连,长相守望,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展现了别具风格的江南文化。文章脉络清晰,精致隽永,情景相融,给人以美的感受!
墨林
4 楼        文友:闲窗录梦        2017-02-09 11:21:06
  大作拜读,祝贺。文气十足,语言老辣。娓娓道来,把深厚的泰伯吴地文化,来龙去脉,表述清楚。好文!
5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7-03-15 20:33:01
  泰伯在无锡梅里有名,在苏州也是有名的。苏州有个桃花坞,那里有个泰伯庙。胥门有个“泰让桥”,是由泰伯让位而起的桥名。
   老师的作品里介绍得很详细,使我这个对历史半文盲的人也看懂了,兄弟俩的谦让和友情,历史的变迁,娓娓道来。从鸿山到虞山,兄弟俩一走就是三千年,三千年的历史,三千年的情,一让一隐,再让再隐,三让之情,家国人生的故事,无不感人。让王遗风,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不争不霸,宁静相宜。
   老师的作品感动了我,改天,我也去桃花坞祭拜泰伯。
   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