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我姓萧(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我姓萧(征文.散文)


作者:清粥小菜 秀才,1965.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9发表时间:2017-02-08 16:36:17

“姓什么?”
   “魏。”
   “魏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我爸姓魏,我爷爷也姓魏……”
   这个段子在网上走红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引发了我对自己姓氏的思考。春节得见了族谱,是新编的,由村长发起,连同两名退休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历时四年,遍访了全市所有萧姓家族的老人,通过残缺的族谱,重新整理印刷成册,并且由家族人自愿出钱出力,将族谱发放到每一户族人手中。
   我姓萧!却是第一次知道了萧姓的来历,族谱首页赫然印刷着萧氏一族自公元前634—722皇帝赐姓萧叔大心始祖姓萧以来历经2738年。此前我只知道自己出生在萧家湾,整个村子都同姓,祖辈自湖广填四川来到这片荒地,口口相传的诉说着一个地名: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街檐村,新编族谱也同样如此记载。
   川人对湖广填四川有很深的追从,哪怕时隔三百多年,所有人讲起都好像自己是亲历者,比如我爷爷、我爸、还有我。自口口相传,有许多离奇的故事,而“勒痕”就是最玄乎的一个。据说只有四川人手臂才会有这条痕迹,位于胳膊肘到手腕之间。族谱显示接到乾隆爷圣旨,从而举家迁徙至四川。而当初的四川正经历了“八代王平川”,先祖们担心再次经受灭顶之灾,产生叛逆心理。可谕旨以下,官府只得将他们双手反捆于身后,一路长途跋涉,全部押解来川,所以川人手臂保留了当初的勒痕,并且年龄稍大的男士,走路的时候一直有将双手背于身后的习惯。从现在的科学来说,我们都会对这种说法产生质疑或者是嗤之以鼻,这是一项庞大的移民工程,怎会有如此庞大的押解团队?然毕竟这种情结根深蒂固,连我的爷爷,现在依然相信这种说法,并且在我小的时候就开始讲述,一直到现在,仍然在每次春节相聚的时候对我的孩子说起。
   萧家湾的对面是何家湾。以我们当地的习惯叫法,我们都将与父辈同龄不同姓的男子称作“保保”,这是一种很笼统的称谓,比如姑父、姨父、或者是没有亲戚关系的人。可偏偏对何家湾的人,从来没有出现过此种称谓,这两个姓氏的人异常恭敬,相互间的称呼也是“爸”,例如“二爸”,亦或是加上名字,“显勇爸”就是其中的代表,也就是编写新族谱的村长。直到现在两个姓氏都不准通婚,只因族谱记载当初两姓人同时来此地,而何家祖父在途中病逝,祖母改嫁萧家,因其想对死去的丈夫有个交待,经萧氏族人允许,将其中一子改姓何,从而让湖广来川的何姓在当地得以延续。这是一种在当时对姓氏的尊重,一种不关乎血缘的延续,更多的是一种寄托,以及对情感和诺言的专一。
   萧家湾有一片坟地,自小只知道是祖坟,而这次在族谱中得知此处安葬着湖广填四川第一代先祖萧应辉及张氏。三百多年的历史,已经找不到当初的踪迹,只能根据多年来的丧葬习俗,能进入祖坟的男人都应该是朝向统一的围葬于他的左右,从而估定了大概的方位,重新竖立了碑文。
   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位同事,姓萧,约摸和我父亲同龄。在我们不知道对方名字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就是一位冷冰冰的中年男子,可接下来的相处中让我重新认识了他。我才知道他来自于湖南,祖籍河南。他给我看了他们当地的萧氏祠堂,并且一直给我讲述他们当地的萧氏文化,他告诉我,他们的族谱显示有两房族人在湖广填四川迁徙到川,还能清楚的告诉我当时是兄弟五人,来川的是名“通”和“达”的先祖。到现在他们每年祭祖都会写上“河南萧氏祖上”,并且有很多在台湾的萧氏回乡祭祖。
   爷爷总给我们讲一个故事,他的父亲--就是我的祖父,有三兄弟,祖父是最小的。当时祖父还是个半大的孩子,家里从佃户那租了一块大田,那块田位于正中,非常方正,临近水源,每年收成都很好。于是就有人惦记,从佃户手中夺走了。全家人很伤心,眼看着别人耕种却无可奈何,祖父的大哥提着刀,一刀砍掉了正在田间劳作的牛腿。这在当时就是犯了大罪,为了不让家里受牵连,他连夜离家出走了。
   几年以后,有人捎回了口信,说祖父的大哥在汉中成了家,让家人放心。这个消息无疑让全家人振奋,商量后决定由老二出门寻找,因为老二会阉猪的手艺,出门能求碗饭吃,不至于饿肚子。
   他就这么带着全家人的念想,收拾了两件破衫,穿着草鞋,身无分文的上了路。
   老二并没有找回大哥,他回来的时候已经病倒了。家人只是从他口中知道他一路走到了汉中,可是太大了,没有具体线索,仅靠四处打听,终日的饥寒交迫、风餐露宿下,能回来已算万幸。他没有在床上躺多久就去世了,家里甚至打不起一口棺材,找了几块木板,用钉子一钉就抬出了门,抬到山腰上,因为木板腐朽,棺木垮了,家人认为顺从天意吧,于是就地掩埋。
   再后来,祖父成了家,这段记忆被口口相传了下来,从我的父亲,到我,再到我的孩子,我们都能一字不漏的讲出来。爷爷每次讲完都会问:你们说他到底在哪?会不会突然哪一天就找回来了?
   我们谁也没有见过那个叫“肖万仁”的祖辈,也不知道他究竟什么模样,除了“汉中”,我们不知道他的任何消息,可爷爷依旧心存念想,万一哪天,他的晚辈们就找回来了呢?即使我们对他一无所知,可我们知道,有那么一个家族,和我们留着同样的骨血,而且我们是那么亲近。
   我想,姓氏也应当属于传统国学的一种,当国学重新进入了课堂,我们在推崇传统文化的同时,是否应该有兴趣了解一下自己的姓氏?我们知道自己是谁,那么我们到底来自何方?我们总在讲中国梦,孝字首当其冲,换种思绪,铭记,是否也是一种孝行?先祖们将一个一个的故事口口相传,那他们必定是在思念远方的故土,思念远方的血脉,怕后人们有朝一日忘记。
   我姓萧,四川人,祖籍: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街檐村。

共 22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姓氏的由来,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如果究其原因,那么就得翻翻历史,翻翻族谱,才能晓得当时的出处;作者以一个网红段子开篇,向读者讲述了姓氏的由来和有着同样姓氏的天下人,无论悲欢离合,或是断肠天涯,无关乎血缘,都有着相同的姓氏。最后作者总结道:“姓氏也应当属于传统国学的一种,当国学重新进入了课堂,我们在推崇传统文化的同时,是否应该有兴趣了解一下自己的姓氏?我们知道自己是谁,那么我们到底来自何方?我们总在讲中国梦,孝字首当其冲,换种思绪,铭记,是否也是一种孝行?先祖们将一个一个的故事口口相传,那他们必定是在思念远方的故土,思念远方的血脉,怕后人们有朝一日忘记。”是啊,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够将这种传统文化延续的又有多少?试想那些移民海外,改名换姓的人,是否真的做到了“孝行天下”?而答案不必多言,言语自在人心。一篇颇具哲理的散文,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深思!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晓荷,期待您的更多精彩!问好老师。【编辑:桑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桑瑜        2017-02-08 16:37:37
  精彩的开篇,哲理的收尾!佳作,拜读学习!
生活中的背包客,世俗里的苦行僧。
回复1 楼        文友:清粥小菜        2017-02-08 16:45:03
  谢谢小桑老师及时编发!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2-08 16:49:58
  我姓叶,我的祖根在哪里呢?小菜给我查查!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2 楼        文友:清粥小菜        2017-02-08 17:11:02
  这是你该做的事!哈哈
3 楼        文友:你猜        2017-02-08 16:51:02
  欣赏老师佳作,祝好。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3 楼        文友:清粥小菜        2017-02-08 17:11:19
  谢谢老师留评!问好
4 楼        文友:何叶        2017-02-08 17:28:31
  爱看小菜姐的文!朴实有味道。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清粥小菜        2017-02-08 17:59:05
  谢谢美女社长!
5 楼        文友:何叶        2017-02-08 17:28:31
  爱看小菜姐的文!朴实有味道。
何叶
6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2-08 18:33:35
  又见老师佳作,颇具哲理的美文,学习拜读。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6 楼        文友:清粥小菜        2017-02-08 19:23:52
  谢谢老师留评,也期待老师新作!
7 楼        文友:云静水闲        2017-02-08 20:36:28
  很有特点的文字,学习了,祝创编愉快!
云静水闲
回复7 楼        文友:清粥小菜        2017-02-08 20:41:13
  谢谢老师!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