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为了一场约定(散文)

精品 【流年】为了一场约定(散文)


作者:寂静安然 布衣,31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18发表时间:2017-02-09 15:35:10


   一
   走进国殇墓园,眼里心间顿时肃然起敬。那是一部以鲜血写成的活的史书。记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张扬着一种悲壮,宣泄着一种正气,深藏着一种希望。沿石阶而上,黑色的方块石碑整齐排列,犹如将士们当年走上战场时的队列。似乎他们从没死去,只是曾经鲜活的生命再也看不到胜利的鲜花;再也听不到凯旋的欢呼。
   那是一座占地88亩,始建于1945年7月7日,位于腾冲县西南1公里的叠水河畔、来凤山北麓,是为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也是如今国内保存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在相对高度31米的圆锥形小团坡,自下而上埋葬着9618名阵亡官兵的遗体。
   站在墓园,心中五味杂陈。汗颜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了解国殇墓园仅在一二年之间。而更可悲的是还有多少人对那段历史至今依然一无所知,甚至来到云南都不知道还有一个叫做国殇墓园的地方。而那些有能力来到这里和没能力亲临现场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是否只会在偶然的情况下与曾经的血雨腥风不期而遇?那些年轻的死难者和年迈的幸存者是否也只会被短暂的记起,然后重又消失在历史的暗夜中?听导游讲:腾冲这条旅游线路是在最近一二年才开发的。在他带过的旅游团中,曾有一位游客:看到国殇墓园如此多的远征军将士长眠地下,不胜感慨。买来好几大桶白酒,在墓园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含悲将烈酒向每个墓碑分洒……
   这是2013年。从5月13日-6月2日。历时20天的云南之行终于让内心的渴望与冲动变为现实。逝者不可追。倘能为健在的远征军老兵做点事情也好。临别,我与导游直陈己见并委托其日后将腾冲健在的远征军老兵信息提供给我。好像只剩2名。行,没问题。
   二
   能有幸走近国殇墓园于我完全是种偶然。2011年,从孙艳涛的一篇《一个城市和一群人的记忆》里平生第一次了解到中国远征军这个名词。(中国远征军是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英属缅甸殖民地。驻守英军无力抵抗,故向中国国民政府请求援助。为保卫祖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1942年——1944年,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在付出了10余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全歼缅甸日军。)而更多对中国远征军的了解则来自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的《带老兵回家》的报道。
   2005年的夏天,孙春龙去缅甸“金三角”采访,偶然碰到一位国民党老兵。得知他是来自北京的记者,老人突然异常激动的指着孙春龙的鼻子说:“你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
   在《带老兵回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当孙春龙带领8名远征军老兵回国的途中,与缅甸边境发生摩擦。老兵们在缅甸口岸办理出境手续时,突然遭到拒绝。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一位心急的老兵把我叫到一旁,悄悄地告诉我:畹町桥旁边有很多小道,可以不用办理任何手续,从这些小路就可以跨越国境,回到祖国。
   虽然会减轻劳顿之苦;虽然能免去中间很多环节;虽然最终的愿望能够实现,而记者还是断言做出了否定。看着时不待我,写在一个个老兵脸上的焦急,孙春龙解释说:我理解你们的心情。可我们不是逃犯,我们是功臣、是回家。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允许任何人再次践踏我们的尊严!
   在当地侨领的不懈努力下,缅方终于答应为老兵们放行。而接下来令记者、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老兵在踏上祖国领土的那一刻,猛的抓起地上的浮土,一把把塞进嘴里,然后就着手里的矿泉水一漱而尽。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是好东西!这是好东西!
   有个叫郭晓华的爱心人士得知远征军老兵叶进才生活窘迫,每月寄给他200元钱。老人记有郭晓华的通讯地址及电话。当他向采访他的记者说起此事时,记者拨通了郭晓华的电话。平生第一次拿手机的老人听到郭晓华的声音后,激动万分、老泪纵横。拿手机的手颤抖不止。在感谢了郭晓华之后,老人突然对着电话大喊:共产党万岁!他喊出的共产党万岁是发自内心的。他误认为郭晓华是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认为她是奉上级指示,每月按时寄给他生活费……
   这是一篇让人窒息的文字。每次读到这里,都似一种痛在吱吱咬我。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去趟云南,去趟腾冲。不能让威严庄重的远征军墓地只存于年老者久远的记忆之中。作为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我要用内心最深沉的呼唤去探寻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真正英雄:近来可好!
   三
   在我回家的一周时间里,腾冲导游音问全无。渐渐地,我从一开始的担心变得不安起来。而一同前往云南的朋友在回家后整理手机信息时,已将一系列的导游号码全部删除。担心我一直关注的事情就此搁浅,便打电话给云南昆明旅行社帮我问询,结果依然不遂人意。
   我的人生注定是场独自远行!冷静之余,我开始整理去云南时带在身上的所有包裹。终于,在一个挎包的几页纸里翻找出一张云南昆明铁路旅行社胡运华的名片。而正是这张差点疏忽的名片,在关键时刻让我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看到了曙光。
   晚上9点,灯影摇拽的昆明街头人头攒动,旅行社的工作人员仍在加班加点工作。得知我的请求后,刚才还信心满满的胡导语气明显有些为难:“已经这些天了,又说不清导游的具体名字,怕是找起来不啻大海捞针。”哦,是这样啊……我的脑子飞速运转,急速寻找另一条拯救方案:那你能提供给我腾冲县统战部的电话吗?好,我这就去查!仅仅一会功夫,果真等来了答案。
   四
   在认定要将一件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时,一分钟的等待都让人觉得足够漫长。上班的第一件事便致电云南省腾冲统战部,一路辗转终于接通了何部长的电话。
   一曲梦幻腾冲主题曲:等着你、等着你,我在高黎山下等着你……是那么亲切与熟悉。仿佛将我重又带回了风景秀丽的腾冲。在铃声响过很久以后是拒接。再打,再拒接。我知道对于这样一个遥远、陌生的号码,在通讯信息尚未实名的当时,拒接在常理之内。当铃声再次响起,我在心里不无激动的自语:何部长,我真是找你有事啊!还没等我开口,一个低低的,男子的声音传了过来:我在开会!
   放下电话,担心仍在继续。一番斟酌过后,我给何部长发去了一条两页信息:“何部长您好:我是刚才打扰您的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林业局干部王春梅。随后便将与腾冲导游的故事简单做了说明。为此,不得不麻烦您提供一下腾冲健在老兵的详细信息。谢谢!
   收悉何部长发来的腾冲健在的38位远征军老兵信息。让我既高兴又为难。高兴的是还有这些幸存者,让我们有机会走近这些真正的英雄;为难的是他们如今多数生活在腾冲农村。残疾多病,生活艰窘。
   38位,这个数字大大超乎之前的预想,更超出了我个人的救助能力。况且,这已不单单是个人经济能力的问题,这是一个被遗忘的需要全面关注的群体,应该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霎时,一个举义瞬间燃起——募捐,必须的!捐款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让国人知道或给予远征军充分的认可。
   考虑老兵均已风烛残年,时不待我,或许在我组织募捐期间就会有某个老兵在某个角落抱憾离去。而只有简历信息,面对中国远征军这一“盲区”是否太抽象?鉴于此,云南官方速将远征军老兵的照片发了过来。就在当晚,我于网上发出了一条70字的关于救助健在远征军老兵的微博:“中国远征军,多么响亮的名号,那一面国民革命军新军的旗帜,曾经让国人甚至让世界在抗击日本法西斯最黑暗的日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如今还剩38位,被世人遗忘,晚景凄凉。我偶然接触到他们的生活,感慨万千!出于骨子里本然的血性与良知,我在组织募捐,如果您也想献一份爱心的话,请联系我!”
   由于特定的政治气候造成的宣传普及不及,这段历史一直不为公众所知。据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著《缅甸作战》记载:日军在缅甸投入兵力308501人,战死185149人,回国118352人。同样一场战争,中国战死在缅甸的军人数量目前还只能精确到“万”。而且说法不一。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存下来。而自从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国共56年来再次握手之际,一部描写蒋介石政府抗战的书籍《国殇》悄悄摆上新华书店的柜台之后,那段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方被揭开。又则人心不古,连赡养父母都被具化到了有偿服务,可见为一个被遗忘半个多世纪的特殊群体募捐的难度之大!!
   每想起一位似乎具备捐款条件的人,都要思虑再三。即便做了充足准备还是有很多人表示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或者列举诸多困难,力不从心;或者觉得这该属于国家救助范畴,与个人无关;或者当时表示支持,日后又打退堂鼓;母亲说我:连国家都不管的事情,个人管得了嘛?捐助活动一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历史无情,文学以情补其空疏,救其冷漠。我与朋友商议,能产生效应的唯一办法就是拿出一篇笔意纵横的文字来,让大家先了解一下远征军当年到底做了什么。因为那段历史在我甚至几代人的心里都显得异常空疏、寡陋。从云南回来,我特地买了一本《滇缅抗战纪实》研读、约取,最后终于完成了一篇3600字的关于远征军老兵的宣传资料——《为了一场约定》(倡议篇)。利用网络,朋友们分享抑或转载。在有限的范围内,“突击普及”着。然,每天周遭、影视里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在感动着我们的感动的同时也让我们曾经为之感叹、伤心。哭也哭过,恨也恨过,而多少人在悲悯过后能真正化为自己的责任?
   战争并不是一个冰冷的伤亡数字。对伤兵来说:则意味着一种长久的肉体和心灵的折磨。他们用鲜血书写历史,历史却用墨水涂掉他们。他们从卫国的战场归来,却终生未获凯旋。在灾难来临时,人们将责任推给了最无力抗拒灾难的人。却又让年迈的幸存者处于社会关怀的视线之外。这生与死的联想似一种痛,一点点灌入我纤细的心房。疼,不能忍受。
   在爱心人士向我诉说募捐工作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难度时,我告诉朋友:谁退我也不退,即便剩我自己!爱心也不分多少,尽力就好。依我性格,我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爱心不归路。”
   五
   在本次活动发起月余,一位来自沈阳的地产商得知此事后,捐出了1000元。这笔善款在当时是发起募捐以来收到的数额最大的一笔。让女儿与我异常激动。千恩万谢之后,我们坚持索要其真实姓名和地址,然对方不仅婉言谢绝还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不用感谢!我们只是捐了一点钱而已,而付出最多的是你们这些爱心救助活动的发起人。”那一刻,我将模糊的视线转到了女儿看不到的地方;接着又收到一笔来自广西东兴海警缉毒大队吴大为的3000元汇款。这是整个救助活动中数额最大的一笔。考虑对方职业的特殊性,我执意留下500元,其余全部退回。几次沟通对方不仅没有答应还一再叮嘱:不能暴露一切个人信息,更不要求任何荣誉嘉奖;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龙杰土产的黄立婕女士,我们只是一般网友,很少交谈甚至连真实的姓名也无从知晓。是我空间的文字让彼此心灵相犀。当我在网上乍着胆子与其讲起救助远征军的事情时,对方第一时间问我:你不会是骗子吧?若干解释过后,对方表示凭生第一次听说远征军这个名词。但这并没有成为她推脱救助的理由。从疑惑而了解而最后成为一股中坚力量,每一天都在呼号奔走、热心促成。当时我了解她的个人信息:一名教师,孩子患有顽固的慢性疾病,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去北京租房给孩子做理疗……当我收到她及她的好友共计1200元爱心捐款后,方知其夫因病刚刚过世,举债度日的她是临时幼儿教师,因丈夫病重脱岗,如今已经离开教育岗位。
   有爱固然伟大,然,于己不保洵违吾意。我几次征询对方意见,意在是否减免……而黄女士始终坚持:200元钱,穷富也不差这点。我也希望能帮助别人……在其给我发来的爱心人士详细信息时特意将名字换成了李诺(化名);大连工业大学的李晓雪女士,一直关注此次捐助活动的进展情况,电话中多次表示我捐多少她捐多少。如果最后实在找不到人,达不到我们心中的捐款数额,就由我俩共同承担!沟通中,几次争执,几次坚持。就像一束强光,支撑我前行;沈阳市法库县统计局退休的黄纯同志亦是鼎力相助,转消息,发微博,台前幕后献计献策。
   2013年8月10日,冒着酷暑特地从铁岭辗转康平捐出500元。然后又嘱咐我:如果不够,等下月开资继续捐!沈阳市康平县移动公司的王玲女士,多年热衷公益事业。去年夏天,刚满一岁的女儿因血液病在沈阳医大二院治疗期间,同病房的10岁白血病患儿突然生命垂危,在其父母为抢救费用一筹莫展时,家里只有一人工作的她默默从四处筹借来的女儿的医药费中为患者捐出了1000元。得知这次救助老兵活动,主动来单位找我捐出500元。而在县里工作多年的她至今尚无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共 848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远征军——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这些为抗日战争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在和平年代,在抗日战争胜利了几十年的今天,竟然还过着清贫、甚至是食不果腹的日子,在贫困线上挣扎着,这不免让人为之伤感与心痛。作者在心痛的同时,被一颗善良之心所驱使,感到自己有义务用实际行动去关心与关怀这些远征军的冷暖,去慰藉他们那颗趋于冰冷的心。用金钱救助他们,让他们感到人间的冷暖,让他们生活的好一些,让他们感到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同胞们还在惦念着他们。为此,成就了《为了一场约定》。也从此,使作者走上了茫茫募捐路。谁知,这条路不但困难重重,还充满了荆棘,不被信任,不被理解,被冷漠,被无视所阻挡着。可是,无论多么千难万险,作者都无所畏惧,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最终还是将捐款送到了远征军将士们的手中。从文字中能读出一个人的善恶,这篇文章,足以说明了作者的善良,作者的担当!此篇文字,文美意丰,立意厚重,感人肺腑。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11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7-02-09 15:38:12
  读文如读心,敬重作者的善良与担当!
   问候作者,祝福春天快乐!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寂静安然        2017-02-10 08:21:26
  您好老师,读您的点评,又一次让我热泪盈眶。这是我每次回首那次经历所不能避免的。但是,无论遭遇了什么,我都觉得,那是我今生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问好老师!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2-09 19:05:45
  拜读老师佳作,学习品读受益匪浅。:走进国殇墓园,眼里心间顿时肃然起敬。那是一部以鲜血写成的活的史书。记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张扬着一种悲壮,宣泄着一种正气,深藏着一种希望。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2 楼        文友:寂静安然        2017-02-10 08:22:22
  感谢老师关注。问好!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7-02-12 07:18:1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寂静安然        2017-02-13 09:00:23
  真诚感谢老师认真点评。问好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