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孤独的孩子 (随笔)
又是槐花飘落时
公司位于西山脚下,绿林深处的小楼,安详静寂。每天走在上班的路上,只见道路边的槐树开满了花。在茂密的绿叶间一簇一簇白花竟相怒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甜。微风吹拂,一朵朵白花如雪花般纷纷坠落,落到了路上、落到了车顶上、落到了我的脸上......很快,地下便铺了厚厚的一层。
这不仅让我想到学生时代的那首诗,不知为何多年后这首诗在我的脑海里还是如此清晰:
想你,想你,
在飘花落叶的路上细细的想你,
滚动的车轮拉出一段甜美的回忆。
仿佛后背上还贴着你暖暖的脸,
然而车子轻轻,托起的是一片忧郁。
我把两颗红豆交给守信的秋风,
它会去遍海角天涯把你寻觅。
如果有风撩起你的长发低吟,
你可知思的切切,离的依依。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遇到你。又是槐花飘落时,我却从此失去了你的消息,每当走到飘花落叶的路上便会想起你。当夏日清风在你的耳畔低吟,你可知我对你的牵挂。哪去了,就是上火星也该回来了吧!
孤独的孩子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档电视节目,记者采访一个孩子的父亲,因为放暑假了他的孩子不知该到哪里去。他的父母在外地且年事已高不能照料小孩子,身边又无让孩子可寄宿一个多月之久的亲戚朋友,于是他的孩子每天都被上班的他锁到家中。记得那是一个小女孩儿,她饿了,便吃一点爸爸早晨做好的饭菜,看会儿书,再写会儿作业,更多的时候是发呆与无所事事。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窗前不时映出她张望父母的孤独身影。到了下午了四点多想看电视了,这个乖孩子给爸爸打电话征求意见。而孩子每天的活动时间,就是爸爸下班后陪她到楼下滑轮滑的时间。
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变成了这样?什么时候家里只留下了孤独的孩子?什么时候孩子成了笼中的金丝雀?因为在大部分家庭里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有钱人除外),因为只有一个,所以就格外珍贵,他(她)成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的心肝命尖,对孩子们的爱护超过了世间一切。我们担心孩子出去会被坏人拐走了、会遇到七十码、会遇到精神病......虽然机率不大却还是时有发生。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不会像五、六十年代的父母那样叫自家的老大拉着老二,老三领着老四。我们住在高楼大厦里,与自己的邻居“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不会像住在老院子里那样,给邻居张大爷、李大妈说一声,帮忙照应一下。我们已远离了那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桃花源”。左一道、右一道的防盗门都挡不住那些骗子、小偷、卖保险的、搞推销的......如果不把小孩子锁到屋里,万一他开了门会怎么样呢?
前段时间网上一条消息,贵州一个地方的抓计划生育者,将“没收”来的孩子以每个3000美元的价格卖到国外谋利。且不说这个卖孩子的如何缺德,我倒是佩服生孩子的父母,不是富人也不是演员,敢生四、五个孩子,穷得几乎要睡到大街上,却有勇气生这么多孩子。难道让孩子将来也和他们一样,四处流浪,亦如无根的野草。说句实话,我觉得这孩子的命运会由此改变,总比跟了他们无知的父母好得多。而我们许多的家庭是不敢再生第二个孩子的,就是国家允许也不能,因为我们要计算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费用,我们不是有钱人,我们生不起。所以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孤独的孩子,他(她)没有兄弟姐妹甚至于叔叔阿姨。
有人说“大自然能陶冶孩子的灵性、富于孩子灵感”,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俄罗斯那浩如大海的原始森林的陶冶,普希金一定不会成为诗人;如果不是在宁静的小镇上聆听盲女弹琴,贝多芬也一定不会写出《月光曲》;如果牛顿不是坐在果园里,而是困在屋子里静静观察,那一样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的面世。宁静的大自然能给我们灵感,但是我们的孩子去哪里找灵感,是电视机前、还是喧嚣的马路上,是满目的钢筋水泥森林,还是轰鸣而过亦如山洪般滚滚而来车流。小区里好不容易建一个广场却早已人满为患,锻炼的人们三五成群争夺地盘,孩子们连玩的地方都找不到,哪里去找宁静的大自然。
没有玩伴,没有可玩的地方,可怜的孤独的孩子。
孤独的孩子当你一次次在窗前张望,你可知道父母这一天来的心,为你牵挂、为你担忧、为你揪得很紧很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