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英雄无主

精品 英雄无主 ——读〈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随想(2)


作者:文若书--林 秀才,253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65发表时间:2009-09-28 14:17:39

《西游记》和《红楼梦》是写人的奴化过程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则是奴化的英雄寻找崇拜和效忠主子的过程。
   既然是奴才,就得有主子。没主子的奴才,就不是真奴才。在过去,因为敬畏崇拜和恭顺容忍是被推崇的奴性美德,草民百姓就在心里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的崇拜的偶像,现实里有皇帝等权贵大人,虚幻里有菩萨等鬼神。无论现实的,还是虚幻的,人们都习惯于磕头跪拜,都习惯在心里崇拜敬畏。失去崇拜偶像的奴性的人,就会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的。这种奴性心理,在《三国演义》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水浒传》则次之。
   寻主和寻奴,其实是一个相互取舍的过程。但总体来说,主一般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刘备,是一个落魄的权贵,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所以,对效忠奴才的需要最为迫切。对诸葛亮茅庐的三顾,是权贵寻奴的经典。诸葛亮的寻主,也是奴才寻主最高境界的典范。
   四大名著在很大程度上,对主子和奴才的品质和才能都进行了充分的阐释。阐释得最明确的,当推《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但作者经过努力后,对主子的阐释还是不很成功,倒是对奴才的品德和才能描画得极为全面透彻。
   综合《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里的阐释,一个好奴才的标准,除了盲目的崇拜和效忠等普遍的奴性品质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才能:
   一,必须有为主子所需要的办事才能。好奴才必须能为主子排忧解难,为主子创造一个享乐的环境。如,诸葛亮、凤姐、孙猴子等。
   二,必须有让主子高兴的讨好才能。为主子所喜欢的奴才,必须能让主子尽情痛快地享乐。凤姐、刘姥姥、高俅等最为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的乱世,《红楼梦》描写的是太平盛世。所以主子对奴才的要求就有些不同。乱世比较偏重奴才的办事才能,太平盛世则偏重奴才的迎合讨好才能。但无论怎么偏重,好奴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才能,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有时,想做奴才难,想做一个好奴才更难。四大名著里,这种奴性的悲哀是很浓郁的。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描写的人物,都是有本领的英雄。英雄无主,英雄寻主的过程,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一
   从表面看,《三国演义》是英雄史诗;但从本质看,则是奴性的悲歌。
   说到无主,我就必然要想起吕布来。在《三国演义》那么多的英雄里,吕布可说是独一无二的了。他武艺的高强,是无人能敌的。连关羽、张飞、刘备这等让人闻之丧胆的人物,加在一起都斗他不下,其武艺之高,不说自明了。难怪,在提到三国英雄时,人们要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看来,三国英雄里,论武艺,吕布排名第一,是绝无争议的了。
   就是这样一个武功盖世的英雄,作者偏偏将他的命运安排得最为不堪。他纵横乱世时,为人所不齿,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最后被人所擒,缢死白门楼。人们读吕布的故事,叹息的同时,心里又存了许多的不屑。之所以不屑,我想主要原因是他不是一个忠诚的好奴才。作者在表面上,谴责了吕布的不忠不义,说他是见利忘义,深层里,也是叹息他在一个奴性深重的国度里,却不能做一个好奴才的悲哀。
   确实,吕布的悲哀,只是一个人想做奴才而不得,做一个好奴才更不可得的悲哀。在李肃说服他投靠董卓时,吕布明白地说,他在丁原手下卖命,并拜丁原为义父,是因为“恨不逢其主耳”。他的这一叹息,将英雄无主的悲哀表达得淋漓尽致。反了丁原后,他又投靠董卓,拜董卓为义父。可董卓也不是一个值得效忠的主子,这不得不让吕布这天下头字号的英雄心里惆怅莫名。最后,他反掉董卓,也是必然的了。
   吕布身上有奴性,但他是一个有高强本领的人,所以,他在渴望做一个奴才的同时,又不屑于做一个真正的奴才。心里有着这一个深刻的矛盾,就注定了他不能做一个让天下人称道赞扬的好奴才。他心里想做奴才却又不屑奴才地位的矛盾,使他的行为显得有些荒唐可笑。他每投靠一个主子时,就必拜主子为义父。在他看来,儿子的地位,比一个奴才的地位要高的。所以,他就很热衷于给人家做儿子,以便在心理上能和主子平起平坐。我不知道,当时曹操若收留了他之后,他是不是还要做曹操的儿子。按他的性格,他肯定会的。至于曹操是否愿意做他的义父,那就不得而知了。
   吕布做不了奴才,最后只好自己做主子。可他没有想到这一点,在一个奴性的世界里,做不了好奴才的人,是做不好主子的道理。你若想做一个好主子,首先就得做一个好奴才。原因很简单,首先,做主子的如果自身没奴性,就没法了解并驾驭好手下的奴才;其次,一个目无主子的人,在奴性社会里,是无立身之地的。奴性世界,决不允许吕布这样一个不忠于主子、不崇拜主子的人生存下去。
   此外,主子也应该是奴才的奴才。很多时候,主子也应该是奴才手中的玩偶。因为,从本质讲,主子本身也是奴才。在中国,主子和奴才互为奴才,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奴才与奴才间的高度和谐。太强的主子和太强的奴才,都会打破这一和谐,结局就有些不妙了。
   英雄无主,便走上了穷途末路,就象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这样,吕布注定难逃一死的命运了。
  
   二
   当然,吕布性格里有很多因素也导致了他的覆灭。但关键的仍然是他高强的武艺成了他不甘做奴才的障碍。他拒绝奴化时,奴性就难以控制他的灵魂,人性的东西就在他身上发挥着作用,并导致他一步步走向毁灭。
   吕布比较相信自然的强者,这点和孙猴子的早期观念是相同的。相信自然强者的人,在骨子里不怎么崇拜权贵。有奴性慧根的人,更加相信强者,但他们眼里的强者,不是自然的强者,而是社会的强者,那就是权贵们。吕布的时代虽然过去两千多年了,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多大的改观。人们仍然是相信社会强者的,因为奴性的崇拜,让人们只能听到强者的声音。在奴性的耳朵里,社会强者的声音,也就是真理的声音,是毋庸置疑的。但,吕布和孙猴子都是自然中绝顶的强者,对社会强者的感应就比较迟钝。等他们能够感应时,一个被缢死白门楼,一个被压五指山。
   虽然,吕布有很多为人所不齿的缺点,但在他身上常常会出现那些奴性十足者所缺少的人性的闪光。这些人性的闪光,是那些被所有人称道的英雄所没有的。
   在三国那么多的英雄里,我们只能在吕布身上看到一些常人的情感。首先,吕布是一个为生活而着想的人。他爱的是钱财,而不象其他英雄那样,想的只是霸占国家和百姓,并以此来钓名沽誉。吕布爱钱财,又源于他对家人的爱,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想霸占国家和百姓的人,则大多为了满足个人的野心和虚幻的征服欲望。
   吕布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怜是非常感人的。那完全是出于一个自然人的自然性了。他杀董卓,不是为了什么大义,只是为了救他心爱的女子貂婵。他对女儿的爱,更是令人感动。在被曹操大军围困时,他舍不得离开家人,困守孤城,直至被擒遇难。想他一身的盖世武艺,如果想独自脱身,我想是没有人能够留得住他的,但为了不抛弃家人,他选择了和家人在一起。
   吕布的做法,和被人称道的刘备完全相反。刘备每次在危难时,总是抛开家人不顾,独自逃生,以至于他的家人几次陷落敌手。也许,人们会说,刘备是顾虑他的兄弟和百姓,才那么做的,是顾大义而不顾小节。果真如此么?我看未必。在蔡氏准备害他时,刘备连他最心爱的赵子龙都不顾了,一个人悄悄地打马飞逃,以至演绎一个马跃澶溪的壮举。虽然他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可当他自己生命受到危险时,手足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与刘备相比,我觉得吕布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更让人觉得亲切。他的儿女情长,完全是一个自然人应有的天性。已经完全被奴化了的人,很多时候,只有奴性的利益权衡,而无人性的闪光。
   所以,吕布让我想到项羽。他们两人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为,在某些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自然的强者,都是真情英雄。只是,在奴性的眼光里,自然的人性是让人不屑的,于是就有了英雄末路的悲哀。
  
   三
   三国英雄,武艺上吕布为首。智慧谋略上,则是诸葛亮为冠了。诸葛亮也是乱世英雄。诸葛亮开始也是一个无主的英雄,只好在卧龙岗上寂寞地做着村夫,并自比管仲和乐毅。
   诸葛亮说不求闻达于诸侯,其真实的意图却是更想闻达于诸侯的。只是他自觉才华盖世,不愿意随便投身一个主子的。对于他来说,主子必须具备他所需要的条件。第一,主子应该有煊赫的身世地位,在社会上有名正言顺的影响力。第二,应该是落魄的权贵,正亟需有人来辅佐他恢复失去的权力和地位。第三,这主子除了一些好名声外,没什么能耐,易于控制。如果没有这三点,诸葛亮是不会投靠他的。
   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不想被主子来选择他,而是他要来选择主子。因为他具备了选择主子的条件。首先,乱世决定了英雄有了用武的机会,这是时世为他准备的条件;其次,他具有盖世才华,有着择主的资本。于是,他就能悠闲地呆在卧龙岗上,冷眼观望寻找。如果天下处于太平盛世,他就不敢这么悠闲等待,他会自己跳出来寻找主子,以便出卖自己。
   诸葛亮冷眼旁观了一段时间后,就认定只有刘备比较符合他的求主要求。他虽然隐居在乡野,但他的求主广告早就在暗中进行着。为了广告的需要,他一方面自比管仲乐毅,另一方面给自己注册了一个很响亮的商标:卧龙。同时,他还建立了自己的宣传渠道,那就是水镜先生、徐庶等人。先是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正处惶惑落魄中,听此言,不免心动神往。后来,徐庶再加渲染,诸葛亮在刘备眼里就如天下至宝一般了。
   诸葛孔明心里其实也时刻渴望着去事权贵的。只是他也不愿意一开始就摧眉折腰地求着去事权贵,而是先要摆足架子才行。
   刘备是落魄的帝王之后,是一个破落的大权贵。他深知孔明心里的那套把戏,就主动地摧眉折腰去求孔明出来事自己这样一个破落的权贵。他做得十分成功,仅仅用三次的摧眉折腰,就换回了孔明一辈子的摧眉折腰。
   刘备三次摧眉折腰,让孔明面子十足。于是,在刘备第三次去茅庐时,孔明就在茅庐里,迫不及待地将他早就想好的事刘备这样一个破落权贵的法子,竹筒倒豆子一样地倒给刘备。以至后世就有了流传不绝的隆中对了。若是孔明真心不想事权贵,他哪里会有那么现成的色香味俱全的隆中对拿出来,请刘备这破落权贵品尝呢。
   三顾茅庐,这是人们渴望事权贵的最高境界,所以,人们对这样可笑的事也会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人们之所以那么赞扬刘备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真正的目的是想诱导所有的主子们能象刘备那样对待奴才。人们忽略了一点,世上主子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的例子还是很多的,但都发生在乱世的时候,并且主子还是落魄的时候。刘备当时若不是走投无路,他才不会三顾茅庐,恐怕是一顾都不愿意了。你不见,在他后来稍稍发迹了一些时,当年他曾那么渴慕的“凤雏”来投效时,他是什么态度么。
   诸葛亮的寻主,表面上做得很勉强,很委屈,其实他自己也知道是自欺欺人罢了。刘备对他的三顾茅庐,他也知道是在做戏而已。只因为诸葛亮是读书人,而且绝顶聪明,他只要能在天下人面前掩盖一下他做奴才的心理,也就够了。
   诸葛亮很体面地找到主子了。于是,诸葛亮有了归属感,刘备也有了依托感,天下人也从此有了体面做奴才的自豪和向往。
  
   四
   《红楼梦》和《西游记》写的是太平时期,主子与奴才的身份都已经确定并稳固了,注重的是奴才应该崇拜巴结和讨好主子的问题。
   《三国演义》是分裂混战时期,最高主子-----皇帝失势,天下英雄几乎没了主子,纷纷寻找效忠的主子。英雄们关注的是该认谁做主子的问题。
   《水浒传》写的则是国家将乱没乱的时期,此时,皇帝被一些大奴才所控制,天下英雄想做奴才,却又投靠无门。结果,在大奴才们的欺压逼迫下,许多英雄成了无主英雄,纷纷走到了穷途末路。最终逼上梁山,落草为寇。
   作者在《水浒传》里,也涉及到《红楼梦》里一直在反映的一个问题:虽然,主子对奴才的第一要求是忠诚,但在太平享乐时期,主子却往往忽略奴才的忠诚,更看重奴才是否会讨自己欢心。当一个好奴才,要让主子相信并喜欢你,光有忠诚和本事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会讨主子的欢心。这就涉及到一个很让人痛苦的问题了,奴才究竟是不是人?
   人,应该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是非曲直标准。但要做了奴才,特别是做主子喜欢的奴才,就的放下自己的尊严,抛弃自己的喜怒哀乐,抛弃自己的是非曲直标准,完全以主子的尊严为尊严,心里只有主子的喜怒哀乐和是非曲直标准。好奴才,就要时刻对主子心里的好恶做出准确的揣测和判断,并想出相应的办法迎合主子。这就要求奴才在主子面前时,必须做到忘我的境界,至于在主子背后,即使背叛主子也没有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奴才应该不是人的,推而广之,有奴性和奴骨的人,也不是真正的人。
  

共 675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不愿做奴隶的成为了英雄,而在英雄的背后,却有着太多的感叹。文章见解独到,想别人之所不想,很有感触和新意,能够引发读者共鸣,推荐阅读。【编辑:单培文】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929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单培文        2009-09-28 14:19:14
  难得的文字,欢迎作者常来江山。
-刻画心灵的印记
2 楼        文友:邬海波        2009-09-28 20:34:36
  文气江河湖海之水汹涌澎湃,韵律如洪钟声振天地。一字一句,皆切中要点,通篇亦灵性圆润。
   问好文若书先生,欢迎您的到来,祝中秋快乐。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3 楼        文友:邬海波        2009-09-28 20:35:19
  气势若江河湖海之水汹涌澎湃,韵律如洪钟声振天地。一字一句,皆切中要点,通篇亦灵性圆润。
   问好文若书先生,欢迎您的到来,祝中秋快乐。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4 楼        文友:青青环儿        2009-09-29 11:45:59
  无论他们的观点怎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奴性已经深入人的灵魂后,所有的人都变得卑微起来,因为奴性决定了奴才命运的悲哀性。
   _______作者对奴性的阐述很深刻,欣赏。
5 楼        文友:长沙开福之路        2009-09-29 22:24:33
  奴性,排斥自由独立,排斥正义与和谐。很多时候,明明是奴才养活着主子,但奴才们总认为是主子在养活自己。
   很有主见的经典,在有些网站,很难见到这样的文字和语言!
以文会友,互相交流,共同精彩!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