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书山有路借为径(随笔)
不知道国内现在是否有90岁以上的老人,还亲自跑图书馆借书的?假如没有马老的出现,我还真闻所未闻。眼下这位马老,住在离我小区不远的一处民宅里,本地人,膝下无儿,与他同龄的老伴住在一起,相濡以沫。他退休前,是上海某机电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精通3国语言,是一位嗜书如命的书呆子。不过,令人惊异的是,这位92岁的耄耋老人,既不缺钱花,又不缺地方搁书,家里一只破旧的书柜里,除了有一些词典和工具书外,竟然没有什么藏书,他阅读的书,几乎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我与马老素不相识,若不是去年9月他因外出摔断了腿,也若不是居委会主任在我面前谈起这事,让我担当起给马老跑图书馆的责任,我还真不知道社区里会有这样一位传奇老人。
替出行不便的耄耋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是应该的,不足挂齿。让我敬佩的是,这位传奇老人,从1956年就开始在图书馆借阅图书了,到去年为止,竟然在图书馆度过了60个春秋,非常难得,他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第一张图书馆借书证。我曾经问过马老,在这60年里,你大概借了多少本图书?他笑呵呵地回答我,虽然没统计过,但心里有数,大概也就万把册吧!也就是说,马老至今已经阅读了至少一万册的图书。
真是不可思议。一万册的图书,足以办一个不错的图书馆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阅读能量呵!假如没有一点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难以坚持到的。高尔基有句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马老所借阅的这么多书籍,恐怕也能垒起自己通往理想中的阶梯了。
我也喜欢到图书馆借书,虽然也有30余年的经历,但与马老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因为我每次借的书不多,并且去图书馆的频率也不是很高。我记得自己是从1980年开始,到区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在那儿付了20元押金,办了第一张卡片式的图书外借证。那时候,各区图书馆各自为营,互不往来,读者只能在所办证的图书馆借书,所能外借的图书非常有限。直到1995年前后,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图书管理自动化,各个图书馆开始打破“壁垒”,一张借书证,可以在上海所有的图书馆借书,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图书馆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同步的。在这之前,上海各区的图书馆规模很小,不仅图书馆数量有限,而且每个图书馆的藏书量也不多,书籍的更新非常慢,根本满足不了广大读者的需求。改革开放后,图书馆有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藏书量,都前所未有。现在,只要你踏入各区图书馆,你就会看到宽敞明净的图书阅览室以及图书外借处,那一排排新式的货架,摆满了各种图书和期刊杂志,供读者自由挑选。在每一个书库,还设有电脑查询台,你只要输入你需要借阅的图书书名,电脑就会自动显示你所需要的图书在哪一个货架上,非常的方便。同时,现在图书馆不仅有纸质的图书外借,而且有电子版的图书、影像资料外借,让借书的概念,有了一个全新的飞跃。过去,由于图书馆藏书量有限,每一张借书证只能借2-4本书,期限只有7天;如今,每张借书证不但能借10本图书,而且期限扩大了一个月。就是在还书方面,有关部门也想方设法,在不少地方增设了很多还书点,实现了读者可以跨区域,在全市各图书馆自由还书的目标。
政府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提高了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加大了投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全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此为抓手,吸引更多的人到图书馆来,增加全民的阅读量。所以,现在到图书馆借书是幸福的,是值得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到图书馆借书的读者队伍,还不十分庞大,每年不少图书馆的新证办理量,一直在低位徘徊,经常来图书馆借书的,基本上是一些“老面孔”。这倒不是图书馆的藏书不吸引人,而是某些因素,客观上起到了一种阻碍作用。比方说:上班族的业余时间有限。工作的压力和快节奏,扰乱了上班族的安排,平时上班没空去图书馆,周末即使不加班,还得给自己补个觉或干一些拉下的家务,所以,无瑕顾及去图书馆借书。二是网络的发达。电子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查询资料,现在只要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再愿意去图书馆。其次是观念上的差异。现在有不少人,尤其是白领阶层,他们往往把借书与“没钱”“寒酸”“抠门”挂起钩来,爱面子图虚荣,宁愿花钱买书,也不愿意跑图书馆借书。还有一点,就是借书不如买书方便。自己买的书可以随心所欲,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无拘无束,毫无后顾之忧。
因此,在这四种因素里,除了第三条,其他的确实合情合理,客观存在,值得有关部门深思与商讨对策。但是,对于第三种原因,我却不敢苟同。因为喜欢到图书馆借书的人,不一定都没钱,也不一定都抠门。就拿这位马老先生来说吧!他每月的退休金都有6千多元,其老妻也有4千元左右的退休金,俩老生活无忧无虑,完全有买书的能力,但他把钱用在了更需要的地方。比如:马老20多年前,就私下资助了6位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现在不但仍在继续这项爱心活动,而且每年都积极参加各项慈善活动。我曾经问过马老,年龄都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去图书馆借书?买些看岂不是更方便?他这样回答我:个人书买得再多,也比不上图书馆的藏书多,我为什么不去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又是免费的资源呢?再说,知识在不断的更新,自己何必要收藏一些被淘汰的书?
马老所言极是。确实,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他(她)们买书往往缺乏理智,只要自己喜欢,而不考虑实用,常常会不计成本,“一掷千金”;之后却买了就忘,或看了就扔,造成太多的浪费。这样的现象,社会上已是屡见不鲜。比如:我有一位邻居的小孩,还在读大学,品德兼优,喜欢读书,颇有文人的风范。但他有个毛病,就是乱买书。平时只要逛书店,看见自己中意的书,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家里的书柜衣厨、窗台写字台上都堆着各种书籍,甚至连床铺下都塞满了书。有一回,他家里要重新装潢,其父亲给他整整装了20个大纸箱,我看见其中有不少书籍簇新如初,有的甚至连书店包的封条都没撕掉,可见他是怎么回事了。所以,我以为,假如买书的钱,是自己工作挣来的,无可厚非,因为现在不是流行有钱就任性吗?谁都管不着。再说,买书总比赌博,或将钱投入游戏机房要好。但是,如果买书的钱,是从父母那里拿的,那自己就得好好掂量,哪些书是应该少买的,哪些书是完全不必买的,从而对得起父母来之不易的血汗钱。
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欣赏理智买书的读者。他们往往是有选择地购书,不盲目跟风,不冲动消费,不把买书藏书当作一种门面装潢,当作标榜自己的资本,在阅读方面,更注重走图书馆这条捷径,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国内有一位著名学者,曾经在上海的某大学的演讲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书,是装在脑子里的,而不是装在书柜里的。”这话富有哲理,令人深思。
书,是语言文字的载体,没有书,语言文字的发展无法实现。不可否认,买书确实有不少好处,除了以上所说的可以随心所欲,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之外,还有,就是可以作为资料收藏,有利于随时查阅。对一些孤本的书籍,更是可以作为自己的宝贝收藏,以积累它的价值。但是,还是以上所述,如果买而不看,或者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就会失去买书的真正意义。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很说明问题:唐朝时候有一位文豪,在一位喜欢收藏书籍的官员家里,看到一本珍贵的孤本,而这位官员却是个不学无术之人。于是,他忍不住与这位官员开起了玩笑,当着众人的面,硬说那个孤本是官员偷他的。这位官员当场勃然大怒,挥手欲撵。而文豪不争不恼,从容不迫地说起了这本书的内容,人物情景对话,甚至连屋子里的摆设,都叙述得一清二楚。而这位官员却什么都答不上来,当众出丑。可见,如果藏书万卷,却胸无点墨,是非常可怕的。
与盲目买书藏书相比,借书就凸显出它的优势了,因为只要办一张借书证,支付一点押金,你就可以在图书馆的书海里尽兴地遨游。借书最大的好处,一是不会有囊中羞涩的尴尬,无论书有多贵,你永远不用掏一分钱。二是没有积压的烦恼,书永远是流动的,不会占用你丁点的地方,也用不着担心霉变虫蛀。三是促成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借期有限,你不得不抓紧时间看书。久而久之,知识在你心胸慢慢沉淀,你就能厚积薄发。另一方面,借书与买书并不矛盾。人,这辈子不可能不买一本书,但客观条件允许的话,还是提倡以借为主,以买为辅。买书只是对借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只有当图书馆没有你所要的图书时,才会去买书。买书或许就像买衣服,倘若买回来的衣服不穿,只是高挂于衣橱之中,孤芳自赏,衣服便会过时或霉变,失去它应有的价值。所以,买书最忌讳的是买而不读。书要买有所值,物尽其用,是读书人不可忽视的道理。
书,不应该成为挂在墙上的一幅风景画,而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江河。由此看来,到图书馆借书,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因为它是一条阳光大道。能持之以恒到图书馆借书阅读的,是一种美德,一种有思想有抱负的表现,应该发扬光大。历史上,也曾经有不少杰出领袖以及著名人士,其读书的经历也与借书有关。比如,伟大导师列宁,他一生都是在图书馆借书阅读的,从事着革命理论研究。列宁是利用图书馆的典范,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全身投入到图书馆。从学生时代到参加革命,从国内到国外,又从监狱到被流放,列宁始终离不开图书馆,他一生去过几十所著名的图书馆,所借阅的图书不下几千册。还有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也是个书迷,酷爱读书,但他一生读的书几乎都是借的。战争年代,他向肖劲光借过《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两本书,向艾里奇借过《鲁迅全集》,甚至向一位苏联专家,借过一本有关猴子变人的小说。和平年代,虽然毛泽东住进了中南海,读书方便了许多,但依然改变不了他借书的习惯,在他床上堆着的书籍里,几乎都是从图书馆借的。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有一句名言:“上帝给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的一生,都离不开图书馆,即使在他晚年眼睛完全失明,他依然在图书馆度过。他对图书馆的热爱和憧憬,已达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感动了全世界,我们没理由不去好好珍惜在图书馆的时光。
总而言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这阶梯,不局限于买书藏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比如借书,就是一种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借书与读书的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当代社会持久的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大城市的图书馆规模日趋成熟,其管理方法也逐渐先进,但农村的图书馆,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图书馆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城市。由于经济条件差,很多家庭给孩子买书成了一种奢望。因此,有必要重视对这些地区图书馆的发展,既满足了教育需求,增加了孩子的阅读量,也大大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如果把借书比喻成一辆辆共享的单车,提供给那些渴望远行却又缺少交通工具的孩子们,那么,这些孩子就能不断地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无忧无虑地行驶在自己理想的道路上,这岂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