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幸福的八宝粥(征文·散文)
那年夏天,生产队打麦子,阴雨连绵,抢种抢收的关键时刻,队长会大发慈悲,给参加劳动,夜晚加班的男劳力加一顿夜餐。说是夜餐,其实煮的是玉米豆子等八宝粥。据说是定量的,每个人一碗,那些昼夜车轮转,重体力劳动的劳动力只能吃个不饥半饱。有一天夜晚,我们睡得正香,父亲趁吃饭休息的空间从打谷场回来了,他将分给自己的那份八宝粥端了回来,我们从睡梦中被妈妈叫醒,每个人分给一点点,睡眼朦胧的我们很快喝完了粥,意犹未尽。父亲看着我们渴望的眼神便憨厚地笑笑说,下次吧,下次多给你们带点回来。
从那时起,我对八宝粥非常的期待,遗憾的是只能在每年正月初八时才能再次喝上妈妈煮的红红的腊八粥。那里面掺着大米麻豆红白罗卜丝豌豆绿豆玉米糯米,也许还会再加进去一些红薯和南瓜。煮粥的学问也不小,先用大火烧滚锅后,文火上事,这样,煮得时间长,喝起来黏糊糊的,香喷喷的。那玉米和麻豆子有点硬,如果没有煮开花,嚼起来更有味道,越嚼越香,红白罗卜丝软软的,甜甜的。红薯和南瓜不受火,急不可耐地笑开了花,它们天然的色彩融进黏稠的腊八粥里,红红的,甚是可爱,回味无穷。
七十年代,农村的大集体生活,家家户户靠劳动力挣工分,年底结算按照工分多少分粮食。我们家因为人口多,劳力少,父亲身体不太好,腰疼病常犯,加上他脾气耿直,宁折不弯,从来不求人,因此,我们是全生产队出了名的缺粮户之一。无论是丰收的季节还是干旱欠收的年代,我们家每个人的全年口粮都比别人家少了一大截。生产队分粮时,一个人本来不到70斤麦子,我们家每个人平均就只有六十多斤了。在三百六十五天里平均起来,要想靠这些粮食填饱肚子是不可能的。听说一些家庭为了将这几十斤口粮对付到第二年夏收,保证每天即可以见到面,不饿肚子也不超支,他们将这些口粮造一个详细的计划,平均到每一天,甚至每一顿饭的斤斤两两都明确地标明了,并且将这些数字写在纸上,贴到墙上面,每一天都严格遵照执行。
我们家母亲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可是,她记忆力很好,对生活精打细算,面对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饭量大的一群孩子,母亲只好利用粗粮和红薯甚至野菜凑数了。“红薯姐妹们”在我们家常饭里经常唱主角,红薯叶,红薯片,红薯杆和红薯都是顿顿不能或缺的食品。有数的那点麦子,经过母亲淘干净,晒干,再在磨盘上面经过牛拉细磨磨筛成面后,还要将这些白面分成纯白和稍黑两种收藏起来。母亲每次都是将摘头白面放起来以后,再掺进去一些豆子,叫杂面,平常我们的家常便饭就只有吃这些杂面了。视若珍宝的纯白面装进小木桶里,不是病号和客人一般是不可能随便吃上的。就是吃白面也只能隔天,甚至隔几天调剂生活,更主要的是为了招待客人。如果是一家人吃,也会被掺进去一些包谷面,黄白相间,被大家戏称为黄金白银。包谷面馍馍会被加进去一些红薯叶和野菜增加分量,被大家戏称为黄金塔。真正的白面只有在家里来客人了才会烙一个不大不小的馍馍让客人吃,这样表示尊敬,也有面子。
每次来了客人烙馍馍的时间,我们小姊妹们一个个站在灶台边看着,等着,眼巴巴地期待着。馍馍烙好了以后,母亲就会声明:谁都不能吃,等客人吃剩了再说。就这样,我们端着粥喝着,眼巴巴的等着,口水只能往肚子里咽。等客人吃剩了,妈妈才给我们每个人掰一点点尝尝,我和姐姐们心里清楚,父母亲辛辛苦苦地忙碌着,扒锅燎灶的劳累,他们连一点点白面馍馍都没有舍得吃,我们能吃上一点点白面馍馍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仍然感到那个时间母亲烙的馍馍与众不同,垫着葱花姜末,调料粉,撒进少许细盐,黄橙橙的,外面坚硬,里面一层层软软的馍馍吃起来真香啊,甚至在梦里也能让我们幸福的回味无穷。
我们家处在山区,生产队管理相对松散些,父亲忙里偷闲在一些地方开点小片荒,在地里多栽上红薯辣子等农作物,在地边再套种一些耐旱肯结的南瓜,豆角农作物,这样,一到秋天,南瓜豆角一个个大显身手,开着黄黄的,粉红的花儿,展现着硕果。我们顿顿都是红薯南瓜稀饭,一口十二丈(锅的计量方法)的大锅里面,大半锅都是红薯和南瓜,那坨小小的,经过母亲千辛万苦擀好的手擀面丢到了锅里就渺无踪影了。开饭的时间,走在前面的,有经验,会捞的还可以捞上一点点面条,不会捞的,或者盛的比较晚的人,面条已经渺无踪影了,只有喝汤了。
尽管日子那样艰苦,物资匮乏,每年一到腊八节这一天,母亲总是千方百计地包上一些菜馅饺子,在锅里面丢上为数不多的大米,切一堆红白罗卜丝或者红薯南瓜块丢进去,那些红里透白的腊八粥,屈指可数的几个饺子丢在锅里,吃起来碗里更多的是大米和罗卜丝粥。看起来七拼八凑的一锅粥,味道出奇的鲜美。我们一个个喝起来津津有味,那腊八粥的味道粘乎乎的,滑溜溜的,甜丝丝的。
母亲说:过了腊八节,天长一叉把。从这一天开始白天要比原来长了许多。天长了,我们知道母亲就会劳作的时间更长,更辛苦。那瘦弱的身体总是忙忙碌碌,田间地头,屋里屋外,奔波在灶房,很少有母亲坐下来休息的身影。
转眼间,母亲驾鹤西去近三十年,父亲也走了十多年了,我们的生活渐渐地美好起来,逢年过节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可是,我们不管怎么的努力,总感到有许许多多的欠缺,有许许多多的遗憾。面对超市堆积如山,琳琅满目的食品,我们更多的仍然怀念母亲做的那幸福的腊八粥,怀念父亲给我们喝那独特的麻豆粥,更加怀念那满锅的红薯粥那甜甜的味道,那虽然不是琼浆玉液,确胜似蟠桃盛会般震撼,让我们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更加怀念有母亲的岁月里那些和和美美的幸福生活,虽然艰苦,虽然辛酸,却无比的温馨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