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重游六和塔和忆昔少年事

编辑推荐 重游六和塔和忆昔少年事


作者:宫德志 童生,98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46发表时间:2017-02-13 16:59:18

我们兄妹四人5月15日下午到达杭州,在城站火车站附近清泰街新业招待所住下,第二天游览西湖,灵隐寺,17日早坐7路车去六和塔。钱塘江边街道宽敞整洁,绿化得非常好,整个杭州市都在装修改造,为了迎接G20会议。
   六和塔门票20元,登塔票10元,老年人优惠半价。六和塔八面十三层,隔层能登临,共有七层可以上去。楼梯很陡,我上一层便在回廊转一圈,一边欣赏窗外风景,一边歇歇脚喘口气,一直上到顶层。我站在窗口眺望,一面是青山,层林叠嶂满目苍翠;一面是钱塘江,烟波浩渺,跨江大桥也不再是一座了,江对面也已高楼林立。此时此景旧地重游,旧景新貌,令我心潮翻涌,往事浮现感慨万千。眼望江水,感叹人生,让我领悟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含义。这是我第三次游六和塔了,第一次是1966年文革大串联时,第二次是1991年公出,每次都正好相隔25年。
   我第二次来六和塔印象不深,那是1991年11月初和单位的一个同事公出,借机旅游,那次因六和塔维修没有登塔,只在外面照了张像。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距今已整整五十年了。那时只知杭州有西湖,并不知还有六和塔。是一次在西湖边偶然的登山,看到了钱塘江和六和塔,才有了以后的游览和登临。回想那次登山还真挺有趣,我们竟闯入了禁地。
   1966年10月18日在北京参加完毛主席第四次检阅红卫兵后,我们十几位同学坐火车南下,先到上海,之后到杭州。玩了两天,将西湖、岳坟、飞来峰灵隐寺游完之后,我提议要在西湖边上找个山登一登,看看西湖全景,大伙都表示同意。我那时十六岁稚气未消,单纯好奇,很爱登山,其他同学也都和我差不多,都是爱淘气的年龄。我们当时大约在西湖的西南边,我向周围看了看,选了一个最高的山作为登山目标,也不管有没有路,奔着山的方向便走了过去。山脚下一片空地堆满了碎石,有个小女孩在放猪,我上前询问:“小朋友,山上有没有野兽啊?”小女孩有点口音,好像说的是:“有黑熊,解放军叔叔骂。”我一听有点犹豫,大伙却说,“我们这些人怕啥?”便继续向山上进发。山上都是松林,树间杂草并不繁密还算好走,登了一段,出现一条盘山小路,大伙产生了分歧。一些人要顺小路走,我则认为这山也不陡,直线奔山顶更快,就这样我领两人直奔山顶,其他人则顺小路上山,并约定山顶聚齐。我们三人很快就登到了山顶。山顶上无建筑,只有个水泥池子,池子里有水。我们站在山顶,向北看,整个西湖尽收眼底,城水相伴,群山环绕,一览无余。向南看,发现了奇迹,不但有塔,还有江水,原来那里还有个好去处。右侧山下是公路,汽车声穿过树木清晰可闻。我们仨在山顶呆一会,不见他们上来,便向山下喊话询问,他们说不上来啦,在山下等着,我们便朝他们声音的方向下山。山坡上长满树木,阴郁蔽日,我们在树下空隙行走,为了不走错方向,便和山下人喊话联系,边走边喊遥相呼应。大约下到一半多一些的时候,突然传来陌生的喊话,态度还非常强硬,让我们必须退回去,不能再往下走了。我们非常纳闷,也很疑惑,莫非像放猪小孩说的,这山上真有黑熊?但山下就是我们的同伴,已经不远,想到此,我们仨合计:别再出声了,小心点,也别再碰树,慢慢轻手轻脚往下走。走着走着,前边突然出现一道立陡立陡的深沟,我们差点掉下去,因为沟壁上都画着绿色的树和草,冷眼看与附近山坡没啥差别,多亏我们小心慢走,才及时收住了脚。看到眼前情景,我们马上醒悟,这可能是国防工程,也没敢再往下看,立即退回来,绕出很远才走到山下。我们当年登的山叫什么名字,至今也确定不了,只知在西湖南边看着最高,是去钱塘江边公路的东侧。
   第二天我们坐车到钱塘江边并登上了六和塔。在最顶层,我转了一圈,欣赏窗外景色,俯瞰钱塘江,见火车在桥中穿江而过,观摩托艇在水面溅起层层波浪,仍觉游兴未尽。这时我看到回廊墙边立着架人字梯,顶棚一个方形检查口也没关,应该是维修人员放在那的。当时周围也没有别人,我突然来了好奇心,就对几个同学说:“你们几个在这给我看着,我上去看看塔顶啥样。”说着就把人字梯搬到棚口下爬了上去。棚顶,外圈是木制房架子,内圈是砖砌实心,斜棚很矮,黑咕隆咚。我弯着腰,手扶房架,脚踩木梁,一步一步向前迈步,干转也不到头,也不见棚口亮光,我有些心慌,也有些后悔,但只能坚持摸索着往前走。好像过了很长时间,感觉走了很大一圈,终于见到了光亮,我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算落了地,从棚口爬了下来。下来后我对同学说:“上面黑咕隆咚,没啥看的。”没成想,另一个同学的好奇心仍没止住,也上去转了一圈。现在想来,当年年少好奇,不懂事理,不守规矩,是既冒险也不文明。
   我们从塔上下来,来到塔后半山腰一块平台,那里有个照相点,背景是六和塔及钱塘江和钱塘江大桥,我和三个同学一起照了张像,一个是我们班(初二五)杨同学,另两个是初二六班的杜同学和王同学,现在不知他们都在哪里,照片是否还在?是否还记起当年的往事?这次我到六和塔,特意找到当年的照相的位子,想再照一张像,可惜树木高耸繁茂,挡住了六和塔,挡住了钱塘江,再没有了那个经典画面,我们的相片成了绝版。当年其他同学都没有照相,因为照相费加邮寄费,一元八角钱也算很贵的。我很满意我当年照相的决定,留下了那个美好的瞬间,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当年六和塔下钱塘江边还是杭州郊区,有小贩卖甘蔗,你买一节当时就给削皮。还有修鞋的,我穿的是我母亲给我做的千层底布鞋,出来近一个月了,鞋底已磨得很薄,在那钉的鞋掌,我至今记得一清二楚。
   我们在钱塘江边溜达时,一个当地同学发给我们一张传单,上面写的是蔡永祥的事迹。我们去六和塔游览日期应该是1966年10月末,大概是二十七八号,蔡永祥的事刚发生不久。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当年稚气未消,单纯不羁的少年,现在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江山无限好,重游感慨多,看过的风景可以重来,曾经的年轻哪里去找寻?

共 23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旅游六和塔,略写现在见到的景物,而详写作者的回忆,这种处理方式,是值得我们琢磨的。1966年时,作者和同伴们年轻力壮,因此有体力去爬山,见到的山景就更加真切和丰富。文章不仅写了过程,而且描写了沿途的树林,上山的路线等内容。作为山景,现在见到的可能和记忆中的差别不大,所以,三次去游,选择记忆深的一次写,更容易写得生动感人,又不重复,又能真切地表现旅游景点的景致。这就是该文在写作上给我们的启迪。【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2-13 20:48:54
  读着这篇游记文章,我的感慨就是年轻真好,年轻旅游可以去爬山,去涉猎险境,体验别样的经历。人到一定的年龄,身体和思想都不允许了。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宫德志        2017-02-14 22:47:14
  到了一定年龄才感到青春的可贵,珍惜时间吧!感谢老师的支持。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