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杯】成语的反思(随笔)
1.孔融让梨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孔融应不应该让梨?”我相信,所有成年人都会选“应该”,因为这是标准答案,我们可以从孔融的谦让引申出中华民族的美德,可以写很多论文,培养很多人才。但是小学生偏偏会选“不应该”,这当然是错误答案,足够让遗老们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中华文明中的谦让之风是与地大物博的宽厚心态相联系的,与西方冒险进取的赌徒心态格格不入。这是黄土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西方文化完美契合了资本主义精神,所以近代中国落后了。我不认为西方文明一定比中国文明优秀,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必须学习开拓、进取、竞争的资本主义精神,这正是中华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于是,当两个梨摆在面前,我们有权力选择较大的梨,只要我是通过合法手段得到。
其实,孔融分到了什么样的梨,是规则的结果。他的父母作为梨的所有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分配“梨”这种资源,这是一种合法的游戏规则。孔融分到了大梨,或者是由于机遇,或者是由于资源分配者的偏爱,但都是合法拥有了这个相对优越的社会资源。所以我们应该从此反思: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是仅从道德上提倡孔融让梨,而是应该从制度上制订分梨的规则。比如说,以所得税的形式,从孔融的大梨上切一小块给小梨的所有者——社会弱势群体,或者在下次分梨时,分给孔融以小梨,从而让社会优势资源按一定的规则在竞争者中轮流享有。
孔融让梨故事的价值,在于培养人们谦让的儒家君子之风,这有利于人际和谐,是对的。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由于人性的弱点,我们实实在在面对着大梨的诱惑。可是我们从理念上记住了,我要让梨。怎么办?真正的君子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可是有的聪明人,会以表面让梨的方式博取自己的道德高位,然后再以不便明言的方式,夺取实际上的大梨。道德说教,有时培养的不是正人君子,而是职业说谎家——饱受党多年教育的官员落马,有时甚至早上还在侃侃而谈廉洁奉公,晚上就被查出实质上是贪腐分子,这正是孔融让梨式教育的结果。
总之一句话,用孔融让梨的道德教育善,不如用规范分梨的方案产生善。
2.飞蛾投火
飞蛾投火,自取灭亡,多少带有着嘲弄的意味。
最喜欢的小说是小仲马的《茶花女》,不为别的,只因为茶花女为了留住美丽宁可在最美好的时候夭折。一直在想,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看过不少养生的书,明白了高僧之所以长寿的原因。戒嗔戒怒,戒喜戒悲,人如槁木,所以长久。这也许是佛道两教的共同点了,就是人没有了喜怒哀乐,所以可得长生。看过《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一句话:“人不能喝酒打架,别人欺上门来都不能反抗,美女也不能看,人活着有何意味?”人生命的长久,就是这个目的吗?
人生不满百,所以要活得精彩。精彩绝不是用生命的长短来度量的。每个人对精彩的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可以任性妄为,随心所欲,一切外物,都不能影响自己高贵的心灵。当然,任性有可能会带来挫折、带来伤害,甚至像飞蛾扑火般自取灭亡,但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心中的理想,飞蛾扑火又如何,自取灭亡又如何!
在神圣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你,可能是你的一切,甚至是你家庭的一切,但你永远只是永恒时空的沧海一粟。人的价值何在?追求千古留名,追求锦衣玉食,其实都是虚无。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任何人,都会被历史遗忘,所以活在当下是唯一的价值。活着,就应该无拘无束,就应该随心所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的追求有千千万,但总以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永远的追求,哪怕为此飞蛾投火。人世间的黑暗社会比比皆是,真理潜行者有之,价值异位者有之,同流合污者有之,助纣为虐者有之,独善其身者有之,但是为了心中的真善美,得罪社会的当权者,甚至为了心中的理想粉身碎骨,那才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这样的人,无悔于自己的人生。
人世间的美好很多,友谊、善良、爱情、正直、公平正义,无论是什么,只要是正向的,都应该值得追求。至于苟延残喘,好死不如赖活着,绝非一个志士所能承受的。为了心中的光明,飞蛾投火,又有何憾?
3.叶公好龙
叶公是个笑话,他不是好龙,好乎似龙非龙者也。但是,请别笑,存在即合理,生活中,叶公多的是。
叶公喜欢龙,他自己这样认为,大家也都这样认为,因为他确实表现得喜欢龙,他的生活,与龙图腾息息相关——到处都是龙的图案。如果世上没有真龙,他就是这样以一个龙的崇拜者著称。直到有一天,真龙被他诚心感动,下来看他,他却被真龙吓住了,落荒而逃,于是成了笑柄。
我们可以嘲笑叶公,但我还是觉得,我们在嘲笑叶公之前,先想想自己。人的情感是最容易变化的,自己有时也无法控制。古龙曾经讲过一种现象,如果两个人都喜欢同一个人,展开了竞争,那这个人即使是母猪,两个人眼中也满满的都是这个人的好处。可是,当有一天,一个人放弃了,或者一个人得到了这个人,他才会明白,自己喜欢的人其实是母猪。于是,他会变成叶公。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我们深爱着对方时,情人眼里出西施,特别是得不到对方时,眼中满满的是对对方的喜欢,比叶公对龙的喜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当我们得到了对方以后,正如叶公看到了真龙,我们会觉得,原来也不过如此,我们会质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甚至会质疑自己对对方的爱是否真实——叶公诞生了。
很多结婚时海誓山盟而最后劳燕分飞的人,我从不质疑他们当初的海誓山盟是否出于真心。正像叶公一样,对假龙的爱出自真心,对真龙的怕也是出自真心。因为叶龙从未看过真龙,他看到的都是真龙的幻象,脑中想象的都是真龙的美好。有一天他看到了真龙,真龙的恐怖让他真心落荒而逃,我相信,从此他肯定与龙再无瓜葛。我一直认为,故事中两个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是美好,这时故事是喜剧性的结尾;可如果故事延续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相爱的人很可能走向悲剧。其实,贾宝玉和林黛玉如果走到了一起,面对破败的大观园,他们会幸福吗?他们会不会被生活的不容易伤害,最后走向恩断义绝?
欲望的满足是人奋斗的动力。正是一个个欲望,促使我们在生活中努力。当欲望不切实际而无法满足时,我们会受到伤害,而当欲望被满足时,你会出现下一个欲望,这个欲望满足的幸福是暂时的,你会觉得不过如此。所以,佛家说人生皆苦,是有道理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何尝不在走着叶公的路?渴望见到真龙的欲望永远在我们心头,见不到真龙,会遗憾,会伤心,可真正见到了真龙,欲望满足了,会觉得真龙其实不过如此,远不是自己想象中满满的幸福。于是,干脆逃避这个欲望。所以,佛教教育大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有欲望,就有了苦恼,不管实不实现,只有放弃欲望,才能保证生活的幸福。但我一直认为,一个心如死灰苟活于世的人,就会真的觉得幸福吗?这样的生活有何意味?
叶公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心中对龙的喜好。我们不必笑话自己,所以,也不必笑话叶公。
4.邯郸学步
提到“邯郸学步”,人们一定都会讥笑那个可怜的赵国人。
这是真正发生的一件事。一个优秀的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国外立足了,并且谈了个外国的女友。可是,一件小事改变了这一切。有一次,他和女友逛街,红灯亮了,他左右看看,没车,就闯过去了。他的女友离开了,留了一句话给他:“我不能把我的终身寄托在一个不守规矩的人身上”。他痛定思痛,离开了国外这个伤心地,回国重新开始了生活。他又恋爱了。和女友逛街,十字路口,很多人闯了红灯,但他坚持了遵守规则。可是,他的女友又离开了,同样留了一句话给他:“我不能把我的终身托付给这样一个迂腐的人”。
又一个邯郸学步。是那个优秀的中国人可笑,还是外国女友可笑,还是中国女友可笑?谁都不可笑,可就发生了这样一个笑话。从中,我读到了中国人治社会的悲哀。
在法治社会,遵守法律、遵守规则是公民的基本素质,没有这个基本素质,就无法在社会立足。在国外,看到一个人不遵守规则是奇怪的,他必不能在社会立足。国外违法的成本很高,因为有时候无需惩戒,只要这个人违法的事情被人知道,人们必然会对他避而远之,这是终身的信用污点。所以水门事件一出,尼克松乖乖下台,其实这才多大的事!
可是在中国,千百年来的人治传统使得守法的人与现实格格不入,就像故事中的海归,到了中国不会生活了。中国历史上有过法家,可是,法家看重的是权变,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根本没有法律至上的传统。人治强调的是权变,是灵活,甚至是胆大妄为。在中国,扪心自问,有几人从来没闯过红灯?有几人从未侵占过公有财产?有几人从未侵吞过公有空间?这些,都是习以为常,不足为怪。一个小贩占道经营,被城管没收了经营工具,我们的舆论不是谴责这个小贩的违法,而是通篇累牍地报道小贩生活的艰辛,城管执法的残酷,这种报道,正是基于人治遗传。其实,违法就是违法,就应该受到惩罚,不管这种惩罚是多么的不近人情,这才是法之大爱。
在中国,违法成本何其低廉!无良商贩发财了,贪官污吏发财了,人们对之不是深恶痛绝,而是艳羡不已。君不见,学术精英们学历造假,成果抄袭,只为争取到课题经费;君不见,被查处的官员,在查处之前都是慷慨激昂的反腐志士,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的执法部门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可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在执法,他们执法是为了部门的利益,甚至和违法者沆瀣一气,走走过场和形式。一个违法者,只要打点好执法部门,违法是没有风险的。最多,执法部门不疼不痒地进行一下行政处罚,“行政作为”了,万事大吉。
中国的法学家说,法治不能仅仅依靠于执法,更要依靠于民众守法意识的加强。可是,如果违法意味着收益大于成本,谁还会守法,更何来民众守法意识的加强?也许,只有故事中的优秀海归,过着和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
5.望门投止
望门投止是形容一个人拥有巨大声望,可以随便在哪休息,哪怕自己遭受着统治者的通缉。我总怀疑,这个成语是不是事实,即使拥有巨大声望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是否可以望门投止。
后来明白了,望门投止是有条件的,是社会风气的极大宽容,社会正气的昂扬奋发。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中的所有人,关注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社会的公正和正义,才会出现望门投止的情况。西方社会崇尚贵族精神,骑士精神,中国古代其实同样崇尚贵族精神的,儒家的名正言顺,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贵族精神的体现。子路面对死亡,他想到的是正冠,让自己堂堂正正地死去,这是儒者风范。然而,法家的权谋之术在儒家外衣下侵蚀着中华文明,外儒内法实际上就是外面君子实际小人,就是道貌岸然加上蝇营狗苟,实质上损害着中国正大光明的贵族传统。
有人读《水浒传》,有趣地发现,在水浒中,到一个不认识的人家借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免费住在自己家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不让住,借宿者会对户主嗤之以鼻,甚至可以嘲笑户主“什么鸟人”。水浒说的是宋朝时期的事,但民风应该反映的是作者所处时期。看看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西游,取经人也经常借宿别人家;三国,刘备、关羽直接住在素不相识的张飞家许久,并且结为异性兄弟,这都说明了当时社会风气。
想想我们现在,别说免费住在别人家,就是专门让人住的旅馆,你如果没有身份证,对不起,你是不能入住的。住在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家里,你得防着主人害你,主人也得防着你害他,所以算了吧,还是互不干涉为妙。网上有人晒自己穷游的经历,反正我是不相信的,我是不敢随便住不认识的人家的,而且也不相信会有不认识的人会出于好心让我免费住下的。从明朝至今,不过几百年历史,社会风气如此不同,令人感慨。
社会风气的形成,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执政者的问题。在统治者希望百姓是群氓,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他人时,社会风气自然是自私的;当统治者希望百姓关注社会正义和公理,并且主动受之监督时,社会风气自然是正义凛然的。当然,自私的社会,是便于统治者统治的,因为他可以肆行无忌,不会担心百姓的口诛笔伐。万马齐喑的社会,纵是威望再高的人,也是无法望门投止的。
6.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最典型的是赵括。当然,也有人认为,赵括是被抹黑的,实际上他的失败并不是他的责任,他其实是一个有能力的将领,是被逼出战而败的。但是,这个成语是贬义无疑的,因为赵括毕竟是战败了。其实,还有一个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就是马谡。马谡深得诸葛亮信任,因为他也是谋略家,是非常好的参谋,可以和诸葛亮谈兵的,当然也是纸上。可是诸葛亮让他到了真正的战场来担当重任,不行了,马谡惨败,最终北伐大业功亏一篑,诸葛最终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