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童趣记
从小在山村里长大,那时候,山村里的经济落后,在衣、食、住、行、玩等方面都没有现在丰富多彩。我没有买过各式各样的高科技玩具。现在的玩具确实很多,有在空中飞行的;有在地上能奔跑的;还有能在水面游行的……应有尽有,想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没有这么多的玩具,却也过得有声有色,有笑有跳。现在我来说一说吧。
购买的玩具
在我的记忆中,也没买过几件玩具。在十来岁左右,母亲给我买了一只红色的塑料和尚,那是一件很难得的玩具,也是一件时尚的玩具。我不太喜欢它,也没有什么好玩,和一块木板没什么区别,它的手脚都不能动,倒是那个和尚的模样很逼真,一副笑口常开的模样。我在那件玩具上拴了一根绳子,挂在胸前炫耀,也得意过一阵子。后来,那件玩具弄丢了,自己还被母亲责问了,差一点儿还要挨竹鞭抽打。
十三岁时,我跟父亲去了一位和他结拜兄弟的人家里。那时,那位大叔在街市上摆摊做生意,会贩卖一些玩具。说来也是很巧合的事,那天他儿子正玩着一把又大又长的塑料玩具枪。我看了,羡慕地望着那把玩具枪,他见我的年龄与他儿子相差无几,送了一把橙黄色的水枪给我玩。
我很感谢他,虽然不是很喜欢的玩具,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我接受了他送的水枪,也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后来水枪坏了,丢了。其实,我也想要那位兄弟一样的玩具枪,只是我没敢向父亲说,没敢求父亲买,父母从来不肯将钱花在小孩的玩具上,家里穷,他们只希望我快些长大成人,认真读书,切莫贪玩。
学习之余,总要找些乐趣,玩具最容易给孩子带来乐趣,我却没有什么玩具。
记不清什么时候认识了乐器,只记得小时候吹过口风琴。那是在一天夜晚,父母突然拿了一支口风琴给我玩,教我放在嘴边吹气,还在嘴唇前来回移动,能吹出一些声调来。我不会吹曲子,父母也不会吹曲子。我只当它是一件玩具,又敲又摔,吹了又灌水,最后玩腻了,不知道扔哪里去了。
我吹口风琴时也不认识它,直到我十七八岁时,才认识它是乐器。在村子里,没有小孩子会买口风琴来吹,就算买了,也吹不出悦耳的曲子来,还不如将手放入嘴里,打一个唿哨来得响亮,更吸引人们注意的眼球。
花钱买的玩具就这么几件,不过,也算过了一把瘾,那些玩具没有什么好玩,也没有给我带来多少趣味。倒不如那种未花钱的玩法精彩,想一想,也不见得非要什么玩具之类才能过得愉快。
居住在山村里,有许多的乐趣可寻。山里树密竹多,石多水足,到处都有好玩的法子。
与竹同趣
就拿竹来说吧,可以做成钓鱼竿。在村里,很多人都有钓鱼竿,闲暇时,或者放牛时,或者下雨时,总会有人去垂钓。
我去垂钓的经历很可笑,一共只去过三四次吧,清楚地记得有两次钓鱼,一次钓螃蟹。
先说钓鱼吧,起先对钓鱼的热情还是很高昂,做过两次鱼竿。
第一次是一根短的鱼竿,用的蚕丝线却比大针还粗,拿着出去,让大伙笑弯了腰,自己也面红耳热。自己还把那个卖蚕丝的话搬来辩解,说:“粗蚕丝是用来钓大鱼,你们的细线容易断!”
我将鱼钩抛在河水潭里,等了一个下午,也没见着鱼来拖线,只好干巴巴地看着同伴收鱼。细想之下,一定是蚕丝线上有差错,若不然自己钓不到鱼,他们却能钓到。
失败了,我决定改变,换上和伙伴们一样的蚕丝线,重新制作一根鱼竿。
学着伙伴,换了一根长鱼竿,蚕丝线也用了一根细线。这次又闹了一个笑话,被大个的伙伴说:“杆梢留得跟筷子一样粗,弹性都没了,还会吓跑鱼,这样能钓到鱼吗!”
这次又被他们说得面羞耳红,自己想一想也觉得有理。家乡的河水清澈见底,映在水上的鱼竿影子很显著,应该会影响到钓鱼。
结局果真如他们所说,这次也是失败,没有钓到鱼,空着手回家。
经过两次失败后,我决定:不再去钓鱼了,改成钓螃蟹去。
依然是用蚯蚓做诱饵,这次用了大蚯蚓,也没有钓鱼那样高的要求,随意砍了一根竹子,拇指粗细就可以,一米来长都行了,头尾一样粗也不碍事,线也容易找,二三个毫米粗也能行。这等易做易成的钓竿,在山里是轻而易举能得来,更没花一分钱的成本,也不花钓鱼的时间和耐心。
家乡的小溪里有许多螃蟹,平时在小溪边都能看到、逮到。但是遇到水深了,或被岸边的树草挡住了,也不容易去逮捕,选择钓法是很明智的。我第一次去钓螃蟹就很成功,短短的两个小时,大大小小加一起,收获了五六十只,当遇到有很多螃蟹的溪水段,抛诱饵下水,立竿见影,马上能看到螃蟹爬来钳诱饵。那时看在眼里,激动在心里,脸上露着兴奋得意的笑容。
现在想起来,依然怀念那种乐趣,只可惜就去了那么一次,过后再也没有去过了。说真的,螃蟹不好吃,自己不喜欢吃,家里人也不喜欢吃,也就不去钓螃蟹了。
长细的竹竿能做钓竿,短小的也能作玩具,小时候,便用竹竿来做一副“哔啵”的玩具,那是常有的事情。
这“哔啵”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用小孔径的竹子,切成一根中指或两根中指长短,两头要通空,不能留竹节,然后,在山上采摘一种叫“老鼠屎”的野果子,接着在竹孔的两端各塞上一粒老鼠屎,最后再取一根比竹孔小的、干硬的芒萁茎,从一头推向另一头,老鼠屎便会在气压的作用下冲出竹管,同时发出“哔啵”的一声响。这时,从竹管里抽出芒萁径,再将老鼠屎塞到竹管中去,又用芒萁茎推入竹管中去。就这样循环地玩耍,也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
那时候,常常会往人身上打去,也不会很痛,有时还会分帮分派地对阵大战,互相攻击,或者打在其他动物身上,有时也会比试谁打出的声音更响亮,或者比较打的远近。玩法很多,一个人玩可以,多个人一起玩也行。
还有一种玩法的原理是一样,只是“哔啵”外形比较大,一般是比大人的拇指还粗一点。它是用湿纸揉烂成团,塞入通孔的竹管两头,再用小竹竿做推杆。因为压力变大,推杆也会做得粗一些,才不会断了推杆。推杆推出去,纸团就会从竹管中冲出去,能冲出很远,可达十几米外,这要往人身上打去,很吓人,往往会把人打哭,所以,谁也不会向人身上打去。
除了这种“哔啵”的玩具,还有用拳头般大小的竹筒蒸饭吃。这在我小时候也做过不少,其实和家里做饭也差不多,只是多了一股竹香味而已,使得我们垂涎三尺,不亦乐乎。
这种做法也十分简单,适合于上山打猎时做饭,如果有山珍烧烤相伴,就是绝佳的野炊。
具体做法是,取一节竹竿,在靠近竹节的任意一端开一个小口,通到竹空心去,然后用水洗干净竹管,再装入三分之一满的米在竹管里。此时,如果有什么香料,也可以装在竹管里作调味,然后,用布和湿泥封口,再架在火堆上烧烤,过半小时之久,劈开竹身,便可吃饭。
吃饱喝足,也该活动活动,锻炼身体。
风车这种玩具,想必很多人都玩过了,我小时候在家乡也经常玩。那时候玩过两种风车,都是水平握着把柄向前冲,叶片便能飞转起来。
且说一说它的制作吧,一种是四叶风车;另一种是两叶风车。
四叶风车比较容易做,取一根细长的竹子做把柄,头端的节疤去除。再折取一张方纸,对折出两条对角线,然后顺着对角线向纸中心剪开一半,接着取一根带杈头的干芒萁杆子,隔位将四角穿起,再穿插过纸的中心,最后插入在把柄的竹心里去。这时须注意,竹心与干芒萁杆的大小要合适,一般的,竹心比干芒萁杆要稍大些,但是不能太大,因为太大了,芒萁杆会滑出竹心,落到地上去,太紧了又会卡死芒萁杆活动,影响到风车转动。
两叶车风的做法稍微复杂一点,除了风车不同外,其他都一样,也用竹子做成,只不过它的使用寿命要长得多,纸叶片不易损坏。它是在一片薄竹片的中间钻一个小孔,用于穿干芒萁杆,在装上竹竿把柄上之前,要在竹片上贴两片小方形纸片,贴好后呈“Z”字形。
做成之后,便可以在马路上、广场上跑步,风车也就转了起来。
像这种又跑又转的玩法,也有另外一种类似的活动,那是滚圈。
滚圈也是一个乐趣,圈子可以是竹簸箕的外圈,或者用竹筛子的外圈。这种圈子在农村很容易获得,很多垃圾堆里都能拾到,一个圈子又能玩很久,不易坏。
在我们村里,许多少年都喜欢玩滚圈的活动。它也算比较常见的活动,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用一根细长的竹子,一端安装一个硬铝钩子,或者是钢丝钩子,然后左手护住圈子,右手勾着圈子的后下方,用力向前推出去,圈子便滚了起来。但是不熟练的人,没有掌握技巧,也滚不起来,往往走不了几步远,圈子倒地。会玩的人可以比试一番,或者彼此相撞,倒下的就输了;也可以选定路线去过坎,上坡下坡,或走独木桥,或过石头,看谁操作得稳、准、快等。
在上学时也可以玩滚圈,放学时也玩着回家,一群人在路上你追我赶,笑声,喊声,骂声混成一片,特别尽兴。
以上介绍的几种娱乐,主要是体现在个人能力上,下面介绍几个团队协作上的娱乐吧。
树木趣事
捉迷藏这种游戏,很多人都应该玩过吧,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玩法,俗称“打碰”。这种娱乐要一群人才能玩得起兴,若不然就没趣味。把一群人平均分成两拨人,一拨人去藏身,另一拨人便去找人,以大声报出对方名字、所在位置为胜,常能听到:“福多在李子树上”。在走动中常说:“碰!银多!”只要谁先报出对方的名字来,谁便是胜方。
这里面也讲究战术,有的人作掩护,抛砖引玉,有的人在头上盖着枝叶茎条做帽子,有的同伴彼此间换上衣,躲藏在山上的树丛里,使别人看错、认错。每个人都想尽法子来伪装表象。也有的人会找不同的路径,绕到对方背后去;有时候被对方走到了背后,给他们拍了肩膀,叫了名,才发现对方,挺吓人的。特别是在有月光的夜里,就更吓人了。
我挺喜欢这种游戏,它很有智慧性,能锻炼人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一种团队的协作能力。
既然是游戏,是娱乐,就会有喜有悲。有时候到了回家时分,寻找的那拨人使诈,等藏身的那些人躲藏之后,他们就悄无声息地回家去了。像这样的现象常有发生。我经历过几次,发生的时机常在吃午餐时,或者吃晚餐时,还有在晚上八点多时;另一种情况是寻找的那方总是输掉,气馁了,就选择逃避,回家去了。
除了这种“打碰”外,很多人都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吧,在这里就不谈了,我再说一说俗称“打球棍”的游戏吧。
这个游戏有很高的危险性,我们村里就有被打坏了眼睛的人,那个人也成为了村民做教育孩子的例子。当然,孩子们还是热衷于挑战,不惧危险,玩得很多,做出来的球棍,也是花样特别多,大大小小,粗粗细细,长长短短,也有的涂了油漆,还有的中间剥去一段树皮,两头不去皮,看起来成三节。在树木上也不断地改变树种木质,或重或轻,透出一种智慧。
游戏总会有一些规则,它也一样,在两组人开战前会讲好一切规矩,它必须是两组人才能进行娱乐,分为攻击方和迎战方,以最先完成规定分数来决定胜负,输方也将要受到惩罚。
球棍是由两根大小相等,长短不一的木棍组成,长的是手棍,短的是敲棍,手棍是敲棍的二点五倍长,其实也没有具体标准,只是这个比例美观一些,这完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经验来制作。
有了球棍就可以去玩了,这需要很宽敞的地盘,通常会在禾场上。先在地上挖掘一个扁长的凹坑,凹坑要能放下敲棍,深浅要根据敲棍来决定,长宽也是一样的原则,然后在进攻方向的地面上,再稍微挖一条小沟,整体看起来就呈“T”字。
打球棍有三个循环步骤。
第一步是拨,它将敲棍横架在凹坑上面,再把手棍插在凹坑里,人跨在凹坑的两边,身体做半蹲半坐姿势,双手握住手棍,顺着凹坑底下向前拨去,把架在凹坑上面的敲棍拨出去。
在前面,便有迎战方的人员接取敲棍。如果他们中有谁接住了敲棍,就结束了一场战事;如果没人接住敲棍,迎战方的人,就要把落在地上的敲棍,拾起来掷回到凹坑前。
这时,攻击方要把手棍横架在凹坑上方。如果掷回的敲棍碰触到了手棍,攻击方的人便被淘汰了,不能玩下一步。接着就轮流下一个人员,一直到整组的人员都轮流过了,才能再循环下去。但是,这里必须注意,那些淘汰的人员,要胜出的人员补救一局,才能玩下一个步骤。如果整组人员都过关不了,就要改变角色,由攻击方变成迎战方。
在“拨”这个环节,要讲究方法技巧,它不能拨得太高,高了容易被接去;但是,也不能拨得太近了,近了会被迎战方瞄准,敲打中手棍,这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危险性。当然,如果迎战方的人手多了,就不能直趁着对方的阵营里拨去,这些是基本做法。还有手棍和敲棍的受力点也重要,不然歪斜失重了,会落得没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