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过年之于农村 “变与不变”的方程式

精品 过年之于农村 “变与不变”的方程式


作者:明镜亦非台 进士,8287.6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59发表时间:2017-02-15 20:55:32

回老家过年,农村才是春节真正的家。唯有农村,才有节日的精彩,才有温馨的回味,才有乡愁的镌刻。一直以来,我都这样执著地认知并践行着。
   今年的春节,我一如既往地携妻带子以及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小女,回到农村的老家,让母亲很是眉开眼笑,甚至还颇具了几分在老姐妹面前吹嘘的资本——儿子孝顺,儿媳通晓事理,孙子孙女对农村没有所谓“娇贵的抵触”,这样多好啊,我老太太的影响力不小嘛。虽然事实上,母亲绝大多数时间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也就寒暑假或部分双休日才会回农村溜达一番。相对于其他很多家庭“县城过年or农村过年”、“男方父母家过年or女方父母家过年”之类的纠结,对我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伪命题。至于闹得不可开交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云云,那更是一种笑谈了。
   就困扰疲惫于繁琐甚至单调的工作亟待心灵的放松这个需求而言,春节这个假期很短,很不过瘾,感觉才倏忽间不几日,便又到了忙着谋划上班的算计中来,心中的那种惆怅自不待言。然而,更要感慨的还是农村“年味”的那种不知不觉在变化乃至于变迁的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在“繁花似锦已落尽”的酸涩中,满含“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怅然。直白地说吧,农村年味的喧嚣乃至快乐,已更多地停留在儿时的记忆之中,与当下过年的方式和节奏早已格格不入。即便仍不乏熙熙攘攘的农村年味展示,恐怕更多的也只是盆景的一种特定需要罢了。于是,面对在农村过年“淡淡如水”的历程,我便想:不是我们过的“年”变淡了,而是我们过年的农村变“老”了,再也承载不了各色人等的那种多样化期盼憧憬与快乐,使得心中固有的那份关于年的情愫变“散”了。
   农村变“老”,“老”在人。春节假期的闲暇间,在农村老家走村串乡,目力所及,映入眼帘的大多都是按我的辈分、年龄来推算的“长辈”,而我已然跨入“而立之年”的行列——或挑或扛或拎或空手而摆臂,如是行走在宽敞公路平坦村道蜿蜒小路上的,是“长辈”;或松土或摘菜或挖笋或整地,在田间地头山中溪旁进行小小劳作的,是“长辈”;或开店或购物或旁观或闲聊,在网店邮站连锁超市便利店成为经营活动的主要供需方的,是“长辈”;或嗑瓜子或打牌搓麻将或看戏看电影,作为主力军在礼堂广场健身苑娱乐休闲的,是“长辈”;就连在家门口搞卫生或烧火做饭的,也是“长辈”。“长辈”们共同的特征是,头发的颜色越来越花白,数量越来越稀少,皱纹的数目排布越来越绵密,肤色的光洁程度越来越松弛,腰杆的伛偻情况越来越明显……活跃在农村唱主角的,就是这样的“长辈”,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好几次坐中巴回农村老家,上车后甫一望去,但见满眼白发苍苍,乘客的平均年龄随便一估算便会冲破六十岁,让不惑之年的我在其中颇有“鹤立鸡群”的显眼。被老年乘客多盯几眼后,连我都有点惭愧的感觉,似乎无意间进入了他们的领地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似的。无怪乎有人戏言,还好这几年在农村进行了畜禽养殖的大刀阔斧的整治,让家家户户“猪满栏禽成群”成为历史的记忆。否则,在十里八乡要找一个“杀年猪”的人,还真是难度颇高的任务。几年前听三农某专家讲农村活力的时候,他曾经用农村主力军的中西对比来说事,以“几度夕阳红”和“锄禾日当午”分别来比喻,其间的判断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当初我还颇不以为然,甚至还想给该专家按一个“崇洋媚外”的帽子。如今从实际的感受看来,我是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农村变“老”,“老”在心。人自然形态的“老”是一种客观存在,属于难以抗拒的类别,而不服老就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很高的境界了,可以更多的体现主观能动性。用雅俗点的表达,有“老骥伏枥”“老当益壮”云云;在农村还有一种俏皮话,叫“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就是专指人老心不老这种状态的。但很显然,面对当前农村日新月异、眼花缭乱的各种情状,以及各类技术、手段、思潮、观念等种种跨越式的熏染,以年龄划分的代际鸿沟愈发明显,和年轻人说话“鸡跟鸭说”,与年轻人合作“南辕北辙”,“不是我不明白,实在是这世界变化太快”就成了诸多农村老人的真实心理写照。“无敌挑担手,垦荒孺子牛”,老年人曾经引以为傲的历史荣光以及光辉业绩,在年轻人的眼中是那样被忽视。而老年人辛苦手创的以物化形态展陈于农村的各类家业,是那样被年轻人“弃之若敝屣”,成为累赘和负担。“空有雄心,无处出力,无从发力”,农村老人要想在新的舞台再度书写荣光,简直就不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而对于诸多在外生活工作的年轻人而言,与其出生地农村家乡之间的“心距”却在无可阻遏地扩大。曾几何时,乡情是那样妙不可言。“近乡情更怯”成为返家之人异常贴切的心理写照,贺敬之的一首《回延安》更是将对第二故乡的乡情演绎发挥到了极致,散发出教人感慨的浓郁革命情怀。如今,实事求是地讲,那种对农村自发生成的乡土情愫是淡了。不敢代别人下论断,至少于我而言,“回农村过年”的感召力是在年复一年地日渐衰退了,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惯性、责任罢了。在和老婆论及到农村过年的各种好处时,自我感觉说服力越来越差,有时甚至是“言不由衷”“有口无心”。至于小儿小女,更多的只是一种跟从,并没有存在于骨子里的那种天然期盼。当“雄心”失却了舞台,“归心”淡化了必然,又让农村的蓬勃之力如何得以潜滋暗长!
   农村变“老”,“老”在景。平心而论,近年来经济社会整个大盘子狂飙突进式的发展,让城乡面貌“旧貌换新颜”的奇迹一再上演,农村所承受的“德泽”自然也有很鲜明的体现和印证。道路越来越宽,路灯越来越多,房屋越来越靓,气派越来越足,无一不从外在的样貌上展示着农村的“富丽堂皇”“今非昔比”。或者再自恋一点,还可以发些“这哪里是农村,分明是欧洲小镇,简直是世外桃源,农村的认知完全被颠覆,农村的定义要重新书写”之类的感慨。但是,正如“相由心生”一般,“景从情出”也是构建美丽景致的一条重要原则。再精致的布局,再优美的景致,其间的活力所在仍然离不了人的耕耘人的赏鉴。要知道,同样的春色景致,就因为人的心情不同,而可以生出“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种截然不同的样状来。要是没有了人这个关键因素参与其间,农村的这个“妆”哪怕再“千娇百媚”,其“景”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一种枉然罢了。逡巡农村的现时之景,不无寂寞沧桑的厚重:溪涧两旁的石块垒筑得不无齐整,溪水的涵蓄却在“为伊消得人憔悴”,不复往日的奔涌欢腾,更多的是局促于溪流的一段一隅,溪涧底部的大面积裸露已然成为常态,并不丰腴的溪流其水或许依然清澈,但水中之鱼虾蟹的活跃度大大降低,不再寻常可见;许多田间的垄陌,因为不复耕种的时间有些久远,没有了翻土的侍弄,没有了施肥的惠泽,任其“自由自在”,使得垄陌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有的只是自发生长的植物在风中摇曳飘舞,倘若在隆冬时分,在田陌间读出的就有几分萧索之味了;山上的植被更加自主多元,先前和大自然较劲从大自然口中刨食而开垦出来的用于种植玉米、大豆、番薯的地块,因为长时间的“无人问津”而和垦荒前已经没有两样,让山重新又回到了莽莽苍苍的时代……此涧此田此山,此情此景此物,对于出生于七十年年代中期的我来说,其间的今昔对比是异常清晰的。于是,我总会习惯性地指着某一处景物对着老婆和小儿小女复习道“这里原先是什么曾经怎么样”,似乎不炫耀一下自己的见识和曾经参与其中的历史就不够舒坦似的。当然,很多时候只是我“剃头挑子一头热”,因为老婆和小儿小女对所谓农村的历史变迁基本不感兴趣,往往我才开了个头,她们就漫不经心地“顾左右而言他”。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辞,简直就是“好尴尬啊”!
   农村变“老”,“老”在俗。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之所以有魅力凝聚力向心力,是因为其民风民俗之纯之真之正。通俗点说,就是在农村的情境下人们肯串门会闲聊懂娱乐。即便因为物质条件不丰裕,就某个农村的局部来看,或许灯光昏暗,或许山乡寂寥,但随着打着火把照着手电的人群的随机流动和组合,总能在瞬间让某一个点位热闹起来,让喜庆的氛围迅速充盈。此种演绎,多散见于农村生产队阶段形形色色的各类议事会议。在我的记忆里,就隐隐约约有不少的印象。除了生产队议事的争吵,还有各家各户分钱的喧嚣,更有夹杂其间半真半假的插科打诨,总之是“怎一个热闹了得”。而在过年期间,这种临时性组合的热闹景象就更为明显,往往是无论男女老幼,除却一个大人在家“留守招待”外,其余皆以外出串门为乐。所以,欢声笑语人声鼎沸的景象总在一家一家地渐次流动,简直很有规律。当然,这是老黄历了。近几年来,这种景象的发生频次越来越稀疏。特别是无事串门,受“手机控”“低头族”的强力作用,在年轻人以及孩童之间已经很少有市场。以前曾经被搬用N次的用以形容农村人际关系单纯的“捧着一个饭碗,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的场景,进入历史故纸堆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更兼如今交通的便利以及私家车的普及,“朝发夕至”越来越成为常态,让吃年夜饭的城乡“赶场”现象在农村也开始流行起来。至于拜年,原先去几里外的亲戚家都会住一晚吃几餐,然后好好地拉拉家常,如今则大大简化,往往在吃过中饭后才风风火火地前往,放下礼品,随便聊几句,然后就效率极高地奔向下一家。与年相关的种种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农村已不知不觉地被淡化,徒留下仪式程序的表象罢了。
   那么,团聚祥和就是“年”之所以存在亘古不变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地点与实现方式,则是与时俱进发生变迁的必然了。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喜欢还是不喜欢,农村过年就这样在“变”与“不变”的方程式中顽强地发展并前行了。

共 38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描写了作者回家过年的情形,讲述了作者母亲的欢乐,讲述了作者觉得的时间短,引出作者对回家过年的思考:不是年味淡了,而是过年的人老了,作者回家过年,见到的都是“长辈”;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心老了,年轻一代与故乡的心有了距离,老年人已没法在家乡续写过去的辉煌了,他们的雄心已经苍老无力了;农村变老了,是农村的景色老了,这种老中藏着的是寂寞和沧桑,与闹事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村的民俗也老了,老得快要消失了。文章紧紧扣住“老”行文,写出了时代变迁中一代人独特心理下的见闻,在见闻中写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引出的农村人的复杂心态,同时也写出了这代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文章视角新颖独特,值得品味。【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17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2-15 22:38:40
  文章的结尾,从哲理的角度揭示了该文要诠释的道理。是的,时代在变,人在不断地迁徙,特别是大量从农村走进城市,农村的“年”变老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年”是会一直在的。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17-02-17 11:33:01
  感谢评论。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2-17 10:52:08
  恭喜获精,再接再励!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2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17-02-17 11:33:20
  谢谢文友!
3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2-17 11:42:56
  问候朋友,欣赏你的文字,感谢支持江山散文,祝福写文愉快,创作丰收!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3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17-02-17 13:38:06
  谢谢文友,多交流!
4 楼        文友:阳媚        2017-02-17 22:50:37
  值得品味的作品,贺喜精品!
回复4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17-02-18 21:33:22
  感谢鼓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