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小年话年味(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小年话年味(散文)


作者:碧潭飘雪 进士,612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51发表时间:2017-02-16 13:55:46
摘要:妈妈年事已高,意识有些恍惚,大概早已记不清哪天是小年,更没有精力做米花糖和送灶了。米花、糖果、年味,都随时间的洪流远去,只成为久远的记忆。

【风恋】小年话年味(散文) 日历在时光的手中一页一页翻过,只剩下最后几页在张望、留恋。不觉小年已至。
   小年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中国民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它是中国整个农历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在有些地方(如上海),人们习惯上把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夜。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元素充斥于生活的角角落落,也改变了许多东西,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比如过年。过年,又叫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而这年味却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不断被冲淡、减弱。
   就连我自己都觉得过年越来越平淡了,越来越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了。前些年,每到腊月,就着手准备香肠、腊肉,临近年关的时候,瓜果糖食,那可是必备无疑。而今年却只做了十多斤酱肉,没做一点香肠。望着冰箱里去年的腊肉香肠,已经提不起胃口了。不知是平常日子也天天如过年?还是现在的食品掺杂化学元素太多,确实变味了。年,过与不过似乎都一样。
   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空气都是年的味道,猪油香、蒜苗回锅肉香、糖果香、炒花生香、腊肉香……是那样的让人垂涎,让人期盼。人们的嘴上,光秃秃的枝头上,都挂着年味。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进到腊月,妈妈就会每天念叨着今天是什么日子,明天又是什么日子。只记得小时候,家里会有很多的禁忌:杀年猪看“彩头”,主要是看年猪断气快不快,血旺多不多。断气快,预示来年做事顺利、干脆利落,没有筋绊,反之则不顺;血旺多,预示来年财运好,牲畜顺遂,长势顺畅喜人。
   年猪一般是在冬至过后宰杀。杀过年猪,可是一家人一年改善生活的时候,也是来年大半年改善生活的唯一保障,一年盼到头,也就盼这几天。“杀了猪,吃点蔬菜都要多沾点油。”这是妈妈曾经常说的话。自从杀了猪,一直到新年正月十五之前那段时间,生活可谓“富足流油”。可实现天天吃点荤。
   家乡的风俗,新鲜肉一般只有两种吃法,一是四川人最普遍的“回锅肉”,二是“小煎肉”。那时家里炒回锅肉,冬天一般是和点萝卜颗,也就是妈妈把萝卜切成小条条晒干,吃的时候,泡胀,洗干净,放点盐淡淡腌一下,然后和在回锅肉里,再放点蒜苗,一份浓香四溢的蒜苗、萝卜颗回锅肉就做好了。在萧瑟的冷风中,突然随风飘来一阵阵浓香的蒜苗萝卜颗回锅肉,那个香啊,会随风灌满整个村子,让你顿时口水直冒。
   到腊月十五,妈妈会说“今天是十五‘倒芽’了。”具体“倒芽”是怎么回事,没有确切的资料考证。但据农村老年人的说法,只要腊月十五一过,家里任何地方都可以随便挖、物件可以随便搬动,不会犯煞。否则,固定放久了的东西突然搬动,会“犯煞”,家里会不安宁,不顺利,因此,十五过后,每家每户就开始出檐沟、平地面、打扬尘了。打扬尘,又叫“扫尘”,“尘”与“陈”谐音,意即除旧迎新。把房前屋后收拾打整得干干净净,好迎接年的到来。
   十五过后,也是妈妈最忙的时候,拆洗被盖、蚊帐,过年一切都得干净整洁,也是正月迎接来拜年的客人。做米花糖果、炒花生,以备腊月二十四,即小年送灶用,家里的小孩也可以随时有吃的了,明显营造出一种年的味道。有些家里是掐蒿草,做蒿蒿粑。大姐二姐她们不会做米花,就做蒿蒿粑,年前都会做好,给我们送一些来,妈妈给一些米花给她们。
   到二十四晚上,妈妈先烧一缸茶,待吃过晚饭,点上一炷香烛,舀一碗茶,再拿一封米花,抓一些糖果和花生装在碗里,放到灶台上,嘴里念念有词,大概是让灶王菩萨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时都说好的,保佑来年全家一切顺利、财畜两旺、五谷丰登之类的,然后烧几张钱纸,十分虔诚地做揖,磕头,再过一会儿,把做了贡品的花生糖果分给我们吃,然后在锅里点一盏油灯,仪式算完成了。吃了送灶的糖果来年会有好运气,生活顺畅甜蜜。这就是家乡过小年的仪式。
   小年过后,年味就越发的浓了,全家上下都围绕着年转,为过年做准备,或贴春联,或买烟打酒(那时几乎都是散装白酒,需要多少买多少,自带瓶子去灌装,俗语叫“打”),备齐花椒、大料、酱油、醋、葱黄和芹菜等作料。那时家里这些东西,都是父亲在年前择一个逢集的日子,步行三十里路去邻县一个叫“五宝镇”的集市上买回来。
   腊月二十七,好多家里就会杀鸡了。有句谚语叫“杀七不杀八”,所以要么选择二十七,要么二十九,或除夕一大早杀鸡。“七”意味“气”或“起”;“九”是“有”,或“久”;而“八”与“罢”谐音,有“没了”、“结束”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坚决不能在二十八杀鸡鸭。那时为了让鸡长得肥,在鸡仔能认出“雌、雄”的时候,只留一个种鸡,其余的都要阉割。每年至少要留两个阉鸡公过年,怕不肥,也和喂过年猪一样,把这些准备过年的鸡、猪隔离开,专门为它们开小灶,用煮红苕、米糠和花枯(榨了花生油的油渣)喂。到杀的时候,鸡屁股都被鸡油填得圆滚滚的,鸡皮下全是黄亮亮的油,一只鸡少说也有个八九斤。
   除夕前一天,父亲会叫我掌着火把协助他烧肉皮子,烟熏过的腊肉,皮子很硬,加上那时的猪喂的时间长,如果不把皮子烧泡一层,是根本煮不耙,咬不动的,烧过的肉皮更香。烧好刨洗干净,待除夕这天直接下锅炖煮,这些活都是父亲的事。
   除夕这天,父亲早早起来,把早饭做来吃了,就开始准备年饭了,宰鸡、炖鸡、炖膀等等。宰鸡的时候,鸡头、鸡翅、鸡腿、鸡脚都是整体宰下,炖好后供祭祖用。我和妹妹只帮着烧火,摘菜、洗葱,打点小杂。妈妈把屋里的便桶挑出去淋菜,一般是泼在蒜苗、藠头和苦藠地里。父亲静静地做年饭,待鸡和膀炖好,便拿筷子把膀从锅里夹起来,切下一块和鸡头、鸡翅、鸡腿、鸡脚放到碗里,祭祖用。接下来就是妈妈的事了,妈妈把刀头端去堂屋,开始“敬菩萨”(祭祖)。妈妈很虔诚地点上香蜡,在堂屋正中插几注,这是老祖宗和土地君的牌位,然后是堂屋门边插上一注,是敬财神菩萨,街沿边再插上几注,那是敬天王菩萨、牛王菩萨、药王菩萨,还有什么管六畜兴旺的菩萨等等。敬祖宗的时候,妈妈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一位一位的老祖宗请过,“两边的老人……过年了,刀头敬酒散钱,你们拿去零用,你们要保佑……”我和妹妹也跟在妈妈屁股后面作揖磕头,求老祖宗们保佑我们来年万事顺泰。
   祭祖结束,也该吃年饭了。哥哥们边打柴(用柴刀劈树格蔸),边静静地等着父亲那声“吃饭了”。炖鸡炖膀,烧鸡烧鱼……陆续端上桌,一家人坐齐方桌,等父母先动筷,而后我们才动筷,除了哥哥们喝酒,或喊父母夹菜的声音,都静静地吃,不慌不忙,一说年饭要吃得久,来年才更有,六畜兴旺,财运大发。所以都静静地吃饭等待年的到来。吃过年饭,我和妹妹就自由安排了,用鸡毛做毽球,是小孩子过年玩的主题内容。平时不干活要挨骂挨打,过年的时候,不干活是不会挨骂,更不会挨打的,所以只管玩自己的。而父亲这一天除了煮年饭,还有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剁肉馅,准备包抄手的材料。大概一个多小时,肉馅剁好后,全家人围到方桌边包抄手,为新年的第一顿餐做准备。
   除夕和新年,吃饭的时候,不许掉筷子,不许打烂碗和家具,否则来年就不顺,家里就会磕磕绊绊的。当然,这究竟是迷信,还是风俗?不得而知。反正自我记事起,我们家的规矩就是这样,只要进入腊月,妈妈就不准说粗话和不吉利的话,不准骂人,不准打人,一家人要平和宁静地过年。“正月禁头,腊月禁尾”,这是妈妈历来的要求和规矩。如果有人违犯,就会受到责罚,也预示你来年运气差,自己都会很沮丧。这些或许有封建残存的迷信观念在,或许是从远古传下来的过年的民间习俗的一种。
   大年初一,即春节,家乡的风俗一般是早上吃抄手(北方叫馄饨),也有吃汤圆的,但很少。抄手预示新的一年事事顺滑,利索,汤圆则预示来年事事圆满。吃过早饭,无论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服,或者为过年专门洗干净的旧衣服出门去玩。一般是去生产队的保管室,那时没电视,没收音机,什么都没有,大家就聚集到一个地方或闲摆,或打纸牌玩。
   小孩子喜欢热闹,过年大家都出去玩,孩子心里也发慌。记得有一年初一,我和妹妹还小,又遇天下雨,父亲说下雨不出去,上午没能出去,到下午,心里总是心慌,吵着要出去玩,没办法,父亲背上我,抱着妹妹,去邻居家里走了一圈回来,才踏实了。可父亲却累得两手臂发酸。初一出去玩,衣服包里揣上炒花生,手里拿上甘蔗边玩边吃,预示来年日子甜蜜,财源滚滚,同时体现过年时的闲适、随意与喜乐。
   现在,即便春节年年照过,吃的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要有尽有,贴的、挂的样样齐全,却再吃不出那时年味的香浓,贴不出那种古朴的喜庆,更玩不出那样无忧无虑、尽情撒欢的情致。除了商家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只是例行着购物、团聚和走亲戚。近年来,居住城市的有些家庭,干脆选择一家人旅游过春节,把身心交给大自然。
   农村好多已不再杀年猪,也像城里人一样买肉过年,有些出外打工的没回家,家里冷清许多,整个乡村也冷清不少,尽管有打工回来甚至带回了城市气息,买不少烟花燃放,把漆黑的乡村也照出五彩斑斓,而噼里啪啦过后,乡村依然归于寂静和清冷。就如我们家,妈妈年事已高,意识有些恍惚,大概早已记不清哪天是小年,更没有精力做米花糖和送灶了。米花、糖果、年味,都随时间的洪流远去,只成为久远的记忆。
  

共 38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开篇点题,详细介绍了传统小年寓意和作用,根据各地习俗不同,小年时间不尽相同。到了小年,就迈入过年的节奏,大家就着手准备过年的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年味也在悄然变化,随即作者抒发内心真实感触,由此引出儿时过年的情形。细腻的叙述,家乡的习俗,渐渐拉开记忆中:准备过年忙碌的情景、过年时热闹喜庆的场面,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幸福的时光,亲友间相互串门,友善和谐的气氛,浓郁的年味充盈在文字中,氤氲着心房,勾起大家的回忆。随后笔锋一转,回到当今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朴实温情的文字,乡村气息浓郁,渲染了传统中国年的气氛,延伸出当今高科技的社会,生活条件优越,可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渐渐淡漠,慢慢忘记初衷。一篇传递人情冷暖,传递中华传统习俗的年味佳作,力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蓝色宁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7-02-16 13:57:28
  “农村好多已不再杀年猪,也像城里人一样买肉过年,有些出外打工的没回家,家里冷清许多,整个乡村也冷清了,尽管有打工回来甚至带回了城市气息,买不少烟花燃放,把漆黑的乡村也照出五彩斑斓,而噼里啪啦过后,依然归于清冷。就如我们家,妈妈年事已高,意识有些恍惚,大概早已记不清哪天是小年,更没有精力做米花糖和送灶了。米花、糖果、年味,都随时间的洪流远去,只成为久远的记忆。”生活条件好了,可是那些热闹的年味却没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也淡化了。怀念曾经的年味。
你若贵,一切贵。
回复1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16 23:17:18
  是的,曾经的年味似乎更有味道,那种浓郁、倾情、虔诚,是现在所无法比拟的。感谢妹妹辛苦编辑拙作!给妹妹敬茶,祝福春安文祺!
2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7-02-16 14:00:34
  今天人们生活物质富裕,对于孩子而言,少了对过年时那些美味佳肴的期盼,平时都可以吃到,自然就不稀罕了。科技发展迅速,大家沟通交流方式由曾经面对面变成网络了,无论身在何处,一个网络,一部手机就可以看到对方,距离不再是距离,可是心中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享受便捷的同时也正失去了什么。
你若贵,一切贵。
回复2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16 23:19:25
  是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失去的才值得回忆,美好在记忆里搜寻。感恩妹妹辛苦了!问好敬茶,祝春安!
3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7-02-16 14:03:46
  温情的回忆,曾经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那份温馨幸福的感觉,在今天很难在找到。希望所有的人能够抽空多回去陪伴早已年迈的父母,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愿所有的人都获得真正的幸福。如有编辑不妥当,还请飘雪姐姐见谅和指点,问候祝福!
你若贵,一切贵。
回复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16 23:24:08
  记忆里的东西越来越久远,包括年迈的父母!能回家,尽量回家陪伴父母,与他们一同找回曾经的温馨和其乐融融。妹妹的编按很精彩,给拙作增色不少,妹妹辛苦了!抱抱妹妹,给您敬茶。祝编创愉快!
4 楼        文友:李睿        2017-02-16 23:45:49
  我们这儿过年还得拜谱,年三十还得迎老祖宗回家
以文会友
回复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17 18:48:56
  感谢李睿社长光临关注和留评!呵呵,各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呈现五彩缤纷的年味。敬茶!问好李睿社长新年快乐!春安文祺!祝福文榜社团在您的带领下越来越好!
5 楼        文友:砍脑壳的        2017-02-17 08:46:51
  好浓的年味,已经飘了出来!茶,问好!
我自尽力而为,与世无争。
回复5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17 18:50:41
  哈哈,看到这个“砍脑壳的”,我觉得您就应该是四川人,是吗?欢迎老师光临关注拙作,感谢留评鼓励!问好老师春安文祺,创作愉快!远握,敬茶!
6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2-17 11:15:59
  谈起年味,想必很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淡薄,若不是商家搞各种促销活动,将过年的氛围渲染的浓郁,否则都难以感受到过年的味道!读了姐姐的文深深被过年的气氛感动了。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6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17 18:58:59
  欢迎华军弟光临关注拙作,感谢留评鼓励!是啊,现代元素新奇,但如流行歌曲一样缺乏特色,所以也不会被流传久远。而最记忆深刻、最有特色的,还是传统的东西。不是复古,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敬茶,问好!祝华军弟春安文祺,佳作倍出!
7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2-17 11:17:20
  特别是看完姐姐精彩纷呈的阐述以前过年的情形,触动心弦!这才是真正的过年,才有过年的味道,内心不禁感叹:难道真正过年的味道只有在文字中寻觅?那些久远的时光,太让人感触了。欣赏姐姐精彩美文,祝创作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7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17 19:13:22
  现在玩法太多,而且人越来越简单,都不想再繁琐,所以,丢掉的东西越来越多。许多都会消失于记忆,会失传。相信,在中宣部的指示精神中,我们民族古老的文化元素会得以发掘、保护和传承。问好华军弟及家人新春愉快,幸福安康,祝文祺笔丰,佳作倍出!给您敬茶!
8 楼        文友:云朵飘飘        2017-02-17 17:47:11
  在飘雪姐姐的文字里,再一次感受从前过年的热闹劲儿。可能是生活好了的原因吧,现在过年没那么热闹了。祝福姐姐新的一年开心如意!
回复8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17 19:03:04
  是啊!现在玩法太多,而且人越来越简单,都不想再繁琐,所以,丢掉的东西越来越多。许多都会消失于记忆,会失传。相信,在中宣部的指示精神中,我们民族古老的文化元素会得以发掘、保护和传承。谢谢华军弟的祝福!同样也祝福你们新的一年幸福安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文祺笔丰!收获多多!给您敬茶!
回复8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17 19:11:18
  不好意思,给云妹妹道歉!我回复张冠李戴了!【汗颜】【尴尬】,我本是依次回复,满以为是继续回复叶华军老师,却点到您的留评了。这老眼昏花,确实糟糕……【憨笑】实在抱歉!特此更正:
   是啊!现在玩法太多,而且人越来越简单,都不想再繁琐,所以,丢掉的东西越来越多。许多都会消失于记忆,会失传。相信,在中宣部的指示精神中,我们民族古老的文化元素会得以发掘、保护和传承。谢谢云妹妹的祝福!同样也祝福妹妹新的一年幸福安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文祺笔丰!收获多多!给您敬茶,抱抱!
9 楼        文友:清心如云        2017-02-17 21:39:00
  一篇关于小年的文章,浓浓的年味相伴那些快乐的时光,让我们游离其中久久不肯离去。除了极具魅力的文采飞扬,又具有时代气息与文化相融的知识集结,在精神与物质双层丰富的今天,更多的是对小年的深层认知,而飘雪社长的文章作为时景创作,正填补了这种空白。唯一的杀鸡宰羊的血腥场面,不忍观之,只是不同的理解对待生命吧!祝愿小年里,所有的生命都得到快乐!欣赏佳作!
清心如云
回复9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17 22:01:29
  感谢如云社长光临关注拙作!您的点评,对我是最大的鼓励,却又有些惭愧,文没那么好,感觉就像记的流水账。杀鸡杀猪,对于佛家弟子来说,确实是罪过,但那时都是作为改善生活的保证,也是如您所说,对生命的理解不同。现在我不去杀生,尽量做到对每一个生命都尊重和敬畏。问好如云社长春安文祺,创作丰硕!给您敬茶!
10 楼        文友:娇娇        2017-02-18 20:45:27
  读飘雪社长姐姐的文章好亲切,乡村的年味最为浓厚。我也喜欢写乡土文章。这篇文章表达细密,将家乡的习俗描述得十分恰当。过年,是乡亲们最最期盼的好日子。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了。因为可以穿母亲做的新衣服,有糖果吃,还能看到大秧歌。姐姐的文章写意淳朴厚重,文中表现出的意境,及其温暖。问好飘雪姐姐!祝春天愉快!
娇娇
回复10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7-02-19 18:59:59
  欢迎娇娇妹妹光临关注拙作,您谬赞了!感谢妹妹鼓励!惭愧,就是练笔之作,还需多多向大家学习提高。问好妹妹春安文祺,创作愉快!敬茶,抱抱!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