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难忘那次过年(外两篇)
一、难忘那次过年
花落花开,似水流年,地球转过三百六十五日犹如一刹间。自从家境贫困的少年,到多于应酬的中年,过年的情结并没有留下多少,唯独38年前的那次过年,却让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是上世纪的1978年底,我接过新兵回海岛连队不久,由于中越边境事态的恶化,作为服役三年的一名老兵,我报名参加了支援云南边防前线的行列。支前部队开拔的日子正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八(1979年1月29日),全国人民正处于欢度新春佳节的热烈气氛中,此时,我和所有南下战士的心情一样,充满了无限感慨。从长岛县南长山乘上登陆艇,在行至传说中“八仙过海”之处蓬莱码头的中途时,蓝天似乎理解我们这些即将出征战士的心情,霎时间乌云低垂、瑞雪纷飞,大海也怒吼起来,登陆艇也随之上下跳荡着……
我们从烟台火车站乘上军列,两天的颠簸后于大年初一的清晨在距家几十公里的河南商丘火车站停下来,我和几个同乡走上站台,望着一场大雪后白茫茫的世界,听着那劈啪炸响的鞭炮声和熟悉的家乡口音,仿佛又回到父老乡亲们之间过年的场景:一家人围着饭桌吃过水饺,而后给各家长辈拜年请安,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可如今即将奔赴沙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难以再见父老乡亲一面,怎不叫人悲戚、伤感?
由于军事行动机密,数日前部队就禁止与外界书信来往。时值春节,每经过一处,军供站特意为我们备下猪肉、大米饭等美味,但有两个同乡还是将端起的饭碗又放下,掏出未婚妻的照片,望着北方泪流满面。这时,我耳畔传来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可转念又想到我们是军人,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情怀又迅速在心中涌动,我们不由地又大声朗诵起在誓师大会上用血写下的誓言:“党是母亲国是家,军人最听党的话。耳闻南疆豺狼凶,心中电闪怒雷炸。神州儿女不可欺,抛头洒血卫中华!”
经过16天的战争洗礼,有几位战友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万家团圆用自己的生命编织出了一个个耀眼的花环……
作为幸存者,每当过年的钟声敲响时,我都要放上一曲《血染的风采》,再斟上一满杯酒,遥望祖国的西南边陲,默默地洒在地上……
二、夜来香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细唱。月下的花儿都入梦,只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芬芳……”一阵邓丽君旋律悠扬的歌声后,顿使我想起38年前在云南边陲初识夜来香时的那段美好的生活时光。
那是在上个世纪的1979年初,我从鲁西南家乡到济南军区某边防海岛参军服役的第三年,也是外出接新兵刚回岛上,由于中越边境形势趋紧事态日渐恶化,上级突然下达调兵的命令,于腊月二十八一天夜里乘登陆艇出海岛至蓬莱码头,自烟台火车站乘上军列,一路向云南前线开拔。途中用了近10天的时间,便驻扎于昆明的大板桥补训团,随时准备增补开元、老街前线。
当增补前线的人员走了一批又一批,一个星期后,只剩下我们最后一批北方兵,又从大板桥乘坐遮满伪装网的卡车,自昆明向西南沿着盘山公路进发。一路晓行夜宿,在第三天的傍晚终于来到祖国的西南边陲普洱,被补充到昆明军区后勤(初是116兵站)22分部下属单位,我和20多名同车来的北方兵被分到一个汽车修理连,驻地离普洱县城不足两公里,在北面向阳的山坡上,营区东西两面环山,驻地北边不远处是个不大的寨子。
到新单位的第二天,也就是这年2月17日的凌晨,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战争期间,我们所在的部队主要是担负战时的后勤保障。正当越方无数坚固的工事与堡垒全被摧毁我大军向其纵深长驱直入时,3月5日却传来宣布撤军的命令,共16天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越南当局嚣张的气焰,同时,也有不少同去的战友血洒南疆长眠异国。
岁月像不停旋转的陀螺,转眼间如水的南风便吹进了芳菲的四月,这时我已是连队的一名文书,并爱上了文字写作。每到晚饭后,一种浓浓的清香便在营区氤氲弥漫。经了解,才知营区后面的山坡上生长着许多夜来香。有资料记载:夜来香属茄科夜香木属,原产南美,为常绿灌木,别名月见草、夜香花等,属多年生藤状缠绕草本,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等地,是以新鲜的花和花蕾供食用的一种半野生蔬菜。除供观赏外,花可作馔和药用,具清肝明目之功效。
一天傍晚,我和战友来到后面寨子前的山坡上,哇!好多的一行行夜来香正在绽放,一簇簇白里泛黄的花色所散发出的香气扑鼻,那浓浓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带着夜幕时分独有的一种湿润,轻轻地敷着在我们的身上。这时,花前就有人压低声音说:“夜来香喜欢安静,太吵了,会让花瓣收拢的。”于是,我便不敢高声吵嚷和触碰她,只是静静地望着她素雅的身姿,心中生出一种敬畏,同时便不由自主地想,花一般的梦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回忆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悄无声息带着暗殇点点,轻轻眷顾着我那颗嬴弱的心房。五十年代末的那场“大饥饿”,因父亲辞世早家中贫困,为改变命运追逐梦想,我从小学起就刻苦好学,怎奈升高中又逢“文革”升学靠推荐,村里没有特殊关系而落榜,也就无缘于大学的殿堂。由此,18岁曾外出打工去陕西窑厂,也就是从那年开始我连续4年报名参军才如愿以偿。1976年初,21岁离开家乡参军入伍。
美好的理想之花,往往有时会被现实中的凄风苦雨无情地被打得粉碎,俗话讲“天若不遂人愿,喝凉水都塞牙”,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结束,部队就推行干部制度改革,提干要从军事院校分配,转志愿兵又限制指标,想改变命运实现梦想,我只能在文字写作的路上寻找突破口。在完成连队档案、军械保管、资料填写等项任务的同时,我就见缝插针利用一切时间刻苦阅读书报。为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还要到县文化馆图书室阅览哲学、政治和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每当夜色来临,我都像夜来香花那样,去尽情绽放自己青春的芬芳。一头扎进书报堆里,灯下发疯般地阅读、练笔,一直到深夜。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回报。不久,我的几篇诗歌、散文、新闻习作竟相继在当地《茶花》杂志和军区《国防战士》报上发表,从而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增添了坚持学习与写作的信心和毅力。不到两年,便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与文学作品20余篇。
由于我的刻苦好学,不久又被上级聘任为连队文化教员,还参加了分部举办两个月的文化教员培训,同时,也赢得一位名叫叶兰香的汉族姑娘所敬慕。她是普洱文化馆的一名创作员,老家也是山东人,是部队一位离休干部的三女儿,因解放初期随大军南下,她父母来到边疆并在此安家,她小我两岁,1.6米的修长身材,瓜子脸杏核眼,不胖不瘦面容清秀,喜爱唱歌,还会跳一曲优美的交谊舞。每次去文化馆图书室阅览书籍,她都是热情并主动地喜欢与我搭话聊上一阵,她最大的心愿是让我复员退伍留在当地,不要回山东老家。然而,那时老家还有位年过6旬的老母亲,为遵守老人意愿和传统孝道,也只得忍痛放弃。
1983年初,部队再次进行裁军,我宣布退伍。临离开普洱前,最后一次听着叶兰香唱的《夜来香》,百感交集,遂写下一首小诗《普洱恋歌》交予叶兰香:“时间的老人啊/请你慢点走/让我再留下一串坚实地脚步/滚动的车轮啊/请你慢点转/让我再仔细看一看/普洱——可爱的边疆/山川秀美的云南……”后被发表在当地的《茶花》杂志上。
“我爱这夜色茫茫,也爱这夜莺歌唱。更爱那花一般的梦,拥抱着夜来香,闻这夜来香……”啊,夜来香,你是黑夜里的一份宁静安详;夜来香,你是往日一段静谧美好的时光……
三、一元二角学费
人的一生,有些经历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而有的事却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我10岁刚上小学三年级时,家中贫困到了极点,有次竟为拿不出一元二角钱的学费,我哭成个泪人,幸亏八尺布票还我了一个笑脸。
60多岁年龄的人们都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发生了大饥荒,就在那场饥饿的大灾难中,我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我家等于折了两根“顶梁柱”。未届中年的母亲只身挑起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尽管她日夜操劳没白没黑的干,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我升入小学三年级的那年春天,开学后老师让交1.2元的学费,我一连向母亲要了两次都未能如愿,当全班40多名同学都一一交齐我再次向母亲要钱时,母亲仍说没钱,我竟禁不住大声哭闹起来,“连一元二角学费都不让我拿,还让我上啥学?”母亲紧皱眉头一言不发,中午吃饭时我闹“绝食”,被二哥拧住耳朵劈头两巴掌,我还是不停地吵着要钱,母亲慢慢拉开抽屉从一个小布包里取出8尺布票说:“这是准备给你奶奶扯几尺布做件新布衫过年的,拿走到集市上卖了交学费吧。”我接过布票一口气跑到集市上,在百货商店门口卖了1.2元钱,当天就交给了老师。
那年春节,我看到奶奶与母亲身上都穿着补了又补的粗布衣衫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心想一定要努力读书,不让大人失望,自此,我学习十分刻苦,后来,我参军到了部队,用第一个月的津贴费给奶奶扯了一块新老蓝布寄回家中,但奶奶此时却已辞世,未能穿上我买的衣服,让我终生遗憾。
后来我退伍回到家乡,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菏泽日报》写新闻稿,被县委评为新闻宣传拔尖人才,我又成为镇政府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家中生活状况逐年好转,母亲也已病故多年,那一元二角学费的事虽然已过去数十年,至今我记忆犹新,它使我懂得了生活的艰难与不易,激励我坚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
向军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