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赏析)
【一】
提到秦始皇,相信大部分人和我一样,立刻就会联想到孟姜女哭长城。因这个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那巍巍的万里长城像被烙上烙印一样,被人们和秦始皇紧紧联系在一起。长城下民工们的皑皑白骨,酷吏们手握皮鞭监工时的凶残嘴脸,还有孟姜女悲怆的哭声……这些足够证明秦始皇是一代暴君。
因秦的酷政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不到休生养息,天下人似乎都以为刺杀了秦始皇,就会得到太平。于是有一个叫荆轲的义士,肩负燕国太子丹的重托,淌过易水,奔赴上了刺杀秦始皇的征程。他在临行前有感而发,唱了这样的一首歌,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读,依然能感受到荆轲当时的慷慨和悲壮!那么我们就从这首《易水歌》落脚来谈秦王朝。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易水歌》【战国】荆轲
荆轲刺秦,因助手的不给力导致失败。所以,一个人再强大,如果合伙人或所在的团队不给力,也还是成不了大事。原本荆轲打算等自己的一个朋友来做助手,一起完成刺秦计划。可太子丹刺秦心情迫切,就临时找个一个貌似胆大的大力士秦舞阳做荆轲助手,没等到荆轲朋友来就催他上路。有时候,人不能以貌取人,那个看似强大的助手秦舞阳,见到了秦王,立刻被吓得筛糠了。原计划被打乱,不得已,荆轲只好一人完成两人的工作。
荆轲临危不惧,令天下人闻风丧胆的秦王,竟然被荆轲吓得面如土色,在大殿上四处逃窜。就差那么一点点,荆轲就能刺死秦王了;也就差那么一点点,历史就要改写了。在千钧一发时,秦宫中身背药箱上朝的御医夏无且,解下身上的药箱奋力砸向荆轲。就因为这个干扰,让秦王得以喘息,他拔出身上的长剑刺伤了荆轲。受伤的荆轲孤注一掷,奋力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因为飞镖技术不精湛,只击中了大殿上的柱子。
可想而知,荆轲死的很惨,他被乱刀砍死。但他在临死前还不改壮士本色,大骂秦王说:今天我是想劫持个活人,逼你立下契约,以回报太子,才让你得以保全性命的!
荆轲是个侠义的英雄,他致死都没有辜负太子丹,他的这种义气值得人们千古称颂。但是,如果荆轲刺秦成功了,天下是不是就太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杀了一个秦王,还会有另一个秦王,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秦国统一全国的脚步。春秋战国前后几百年,诸侯混战,老百姓流离失所,眼下急需要的是大统一,民生才能得以休养。所以,从历史意义上讲,秦始皇才是顺应社会发展而生的大英雄。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大统一。各民族大统一的历程并非容易,这凝聚着秦始皇家族近600年的奋斗心血。秦人的祖先并非显贵,因而他们要登上至高无上的权力巅峰,这过程必定是艰辛异常。虽然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彪炳千秋,但嬴氏家族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亦不容小觑。
【二】
据史书记载,秦国共有36位君王。从确切时间记载的秦庄公开始到秦始皇继位的时间,前后大约600年。而秦国真正立国是从秦襄公开始。那么在秦襄公之前,秦人的祖先又是干什么的呢?
在周武王一统天下,分封诸侯时,并没有秦国。由此可见,西周初年,秦人并不显贵,只不过是一个小族群。到了西周第八代君王周孝王时,秦人的命运才有了转机。当时秦人的首领叫非子,擅长养马,他养的马膘肥体壮,繁殖又很快。周孝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就立刻招见了非子,让他到汧水和渭水之间主管马匹。
写到这儿,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了《西游记》中,那个在天河边放马的弼马温孙悟空。不过非子这个“弼马温”,并不等同于《西游记》中的弼马温。因为在西周时的农耕社会、冷兵器时代,马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提高生产力,又能增加战斗力,所以非子的职位很重要。而《西游记》中的弼马温一职,不过是玉帝哄骗孙悟空的伎俩,他是想收拢那个泼猴不要在下界作乱而已。换句话说,非子在“弼马温”职位上,能干出前途来;而孙悟空在弼马温职位上,就是干死了也是个不入流的小仙。
非子的业务非常精湛,颇受周天子赏识,因此被封于秦,并且让秦人“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从此,秦人有了食邑。食邑是卿大夫的封地,远远比不上诸侯的封地,所以非子只能算是被周天子封为卿大夫而已。和诸侯相比,卿大夫只有领地,没有政权。不过,从此秦人从不入流的部落首领,一下子挤进了周天子政权的圈子,总算是踏出了漫漫从政之路的第一步。也就是说,秦人从非正式编制的民间老大,没有赫赫战功,仅凭养马的一技之长,就一下子混进了有编制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并且还被封了个不大不小的官儿,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这一步很重要。
当年跟着周武王伐纣平天下的那些诸侯,哪个不是浴血奋战,用生命换来自己的领地。但在和平年代,一技之长可以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不管处在什么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很重要,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三】
秦人获得食邑,是秦国走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但要想再跨上更高的台阶,跻身诸侯行列,那是十分不易的。这除了秦人自身能有所作为,还需要机遇。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秦人是默默无闻的,直到周幽王时代,上天才赐给秦人一个极大的机遇。那么这是个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呢?
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代君王,他为了一位美女的回眸一笑,和天下人开了个国际玩笑。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本身就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他宠信唯利是图的小人把持朝政,搞得民怨沸腾。其实,在周幽王之前的周厉王和周宣王,已经把周王室的家底子玩玩得差不多了,到了周幽王这一代,已经没有什么资本再玩了。或许是西周王朝的气数已尽,总之,周幽王不仅没有中兴周王室,反而变本加厉地促进其灭亡。
先说周厉王,在其当政时期,大搞“白色恐怖”,与“国人”争利。他将山林和水面这些生产资料都收为国有,不许“国人”开发利用,结果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任何一个与民争利的政权,都是在自掘坟墓,可惜周厉王没有认清这一点。他不仅不思悔改,反而派大量的特工监视“国人”,对胆敢背后议论朝政的“国人”,杀无赦!这样导致了老百姓不敢说话,诸侯不敢上朝。
周厉王沉浸在自己高压政策的效果中,沾沾自喜地认为,没有人敢说他的坏话了。大臣召穆公进谏说:“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意思是说,堵住老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说话,比堵住江河的水不让它流淌的危害还要大。堵住河水不让它流,会导致江河决堤,那样会有很多人口遭受伤害,堵住老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说话,所导致的后果可能比江河决堤还要可怕。对召穆公的这番肺腑之言,可惜周厉王充耳不闻。
在周厉王的高压酷政之下,“国人”暂时性地不敢讲话了。但忍耐是有限度的,在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忍无可忍的“国人”暴动,包围了王宫,袭击周厉王。他仓皇而逃,从镐京逃到了彘这个地方(今山西霍县),后于公元前828年死于此地。周王室自此开始衰落。
周厉王逃走时,他的儿子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里,“国人”听说后,就包围了召穆公的家。无奈之中,召穆公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静,太子得以逃脱。
周厉王出逃后,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自共和元年(前841)中国历史有了明确纪年。
周厉王死于流放地以后,太子静被拥立为周宣王。周宣王起先广纳谏言,整治朝政,一时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但是,在他晚年时,其穷兵黩武,连续用兵失利,导致军队受到重创,国家陷入危机。
军队的实力是国家政权的军事保证,周王室之所以能号令天下诸侯,靠的就是军事实力。现在,周王室的兵力损失巨大,已经呈严重不足的状态,姬姓政权岌岌可危。有大臣劝谏周宣王举行天子籍田助耕的礼仪,以强化周王室权威,但周宣王没有采纳,失去了有利时机。
鉴于周王室已衰微的基础上,周幽王还拿国家军事大事开玩笑,这简直就是自毁城墙。要说这位能让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美女是谁?她就是褒国进贡的美女褒姒。
说起来,褒姒也是位苦命的女子。她是一个弃婴。据说夏朝末年有两条神龙来到夏帝面前,称自己是褒国的两个先帝。夏帝经过占卜后,得知将神龙的唾液收藏起来才能吉利,于是他让人把神龙的唾液装在一个匣子里封存。这个匣子传到商、周三朝一直没人敢打开看,直到周厉王末年,打开观看,唾液流至宫中,变成一条黑色的蜥蜴,窜到后宫碰上一个宫女。这个宫女长大后没有丈夫却怀孕了,且生下个女婴,她很害怕,就将孩子弃置路旁。恰逢被一对逃亡的夫妇捡到,于是他们就将弃婴带到褒国抚养成人。
当然,这是野史里编出来的瞎话,不过是为褒姒的身世加上神秘的色彩,无非是说她天生就是毁国的怪异祸端。但有一条可以肯定的是,褒姒是一个弃婴。
不知道褒姒是因为自己身世的凄楚,还是对周幽王灭亡自己宗族的仇恨,面对想尽办法讨自己欢心的周幽王,她就是不笑。周幽王为了褒姒,不怕动摇国家根基,不惜废黜了出身高贵的申后的王后之位,还废黜了申后的儿子姬宜臼的太子之位,重新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可对这些,褒姒却表现得无动于衷,就是不笑。
黔驴技穷的周幽王一筹莫展,这时有佞臣帮他出了个馊主意——点燃烽火台。本来烽火台是国都遇险时,紧急征召天下诸侯勤王的标志,烽烟起时,说明国都有难,各路诸侯必须要率兵前来救驾。然而,当各地诸侯心急如焚地赶来镐京时,却不见敌兵的踪影,当他们知道被周幽王戏弄后,都敢怒不敢言,只好愤然而归。
在烽火起,四方诸侯匆匆赶来勤王救驾时,褒姒在一片火光中开怀大笑。谁也不明白褒姒在当时为什么就笑了,或许她是看到各路诸侯火急火燎的狼狈相而笑,或许她是看到众人敢怒不敢言的尴尬样而笑;又或许是她在那片火光中看到了周王朝的末日就要到来而笑……总之,她在那一刻笑了,而且还是开怀大笑。
周幽王很有成就感,丝毫没有感到危险的来临。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数举烽火”,把“点烽火”当做是一项常规娱乐活动。
申后和太子被废,这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很没面子。可想而知,女儿回娘家没少哭诉抱怨,父亲疼女儿是肯定的,因此他恼火万分,决心给那个不懂事的女婿以颜色看看。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周幽王和他的儿子姬伯服遭犬戎所杀,褒姒亦遭劫掳,从此下落不明。
看得出周幽王是真心喜欢褒姒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费那么多的心思。从女人角度讲,一个男人能如此用心地对待心爱女子是难能可贵的,更何况他是栖身于万花丛中的君王?不过,周幽王的玩笑开大了,他的玩笑不仅将自己的命搞丢了,也将心爱的女人和儿子给害了。
周幽王死后,申侯和各路诸侯公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申侯虽然为女儿出了口恶气,也为外孙夺回了王权,但是他引狼入室,导致犬戎霸占了西周大量的土地,镐京时刻受到犬戎的威胁。本来周王室已经衰落,经过这番折腾后,周平王更是没有充足的兵力保卫镐京,只好远离犬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东周的开始。
【四】
民间有句古话:搬家穷三年。所以大到国家迁都,小到黎民搬家,都不是件轻易的事儿。尤其是国家迁都,更是涉及到江山社稷的稳定。可是镐京被犬戎占领,周平王已经被逼走投无路了,为了生存,他只有迁都。
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王室的力量更加衰败。东周时代,天下诸侯相继称霸,周天子成了名义上的君主。这就是孔子说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公元前770年,历史由此进入了春秋时期。
秦襄公是秦庄公的次子,他的哥哥世父知道秦襄公胸怀大志,就将太子之位让给了他。由此可见,秦襄公伟大,他的哥哥世父更伟大,因为是世父的大义谦让成就了秦襄公,更是成就了后来的秦国。
秦襄公继位之初,秦国只是一个“卿大夫”,对周天子只有效力卖命的份儿,并没有得到他充分的信任。秦的西边是彪悍的游牧民族西戎,东边就是周天子脚下的国都。秦襄公凭借自己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能清楚地看清秦人所处的生存形势。他一边要讨好自己的老板周天子,另一边也得罪不了强盗西戎,他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强盗要的是利益好处,所以对强盗要投其所好,给他好处;而老板要的是忠心效力,所以对上司要谦恭效忠,不能与他争利。因此,秦襄公一方面用怀柔政策笼络西戎,将妹妹缪嬴嫁给戎王为妻,以分化西戎;另一方面他迁都汧邑,远离国都,向东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