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张自强传(小说)
(1)
公元一九七八年,张自强出生在楚泽东边的郭家庄。父亲张老实,母亲华小粉。当接生婆告诉他们又是个儿子的时候,夫妻俩没有一点笑容:天不随人愿!大儿子已经三岁,一心想生个姑娘。穷人家生儿子容易,娶媳妇难。生个姑娘,到儿子说媳妇的时候,压力就不会太大。左手要了女婿家的彩礼,右手给儿媳妇送去,农村里好多人家都是这样。自己夫妻俩老了,有个姑娘摸头摸脚,也有个贴心的人。谁知道又生个二小。唉!
接生婆见夫妻俩撅着嘴,蛋茶也没得吃了。就安慰他们,过年把再生一个丫头。张老实嗡声嗡气地说:“计划生育已经紧起来,妇女主任找了我们几回,不许再生了。”
“就是许,也不能生。二不管三,再生个儿子,就是养得活,以后也没有能力给他们娶妻成家。”华小粉看看站在身边的大儿子和躺在身边的二儿子,心有余悸。人家生女儿不费事,有些人家能一连生三四个丫头,自己从怀孕就盼是女儿,盼来盼去还是儿子。
张老实夫妻俩都是文盲,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在生产队劳动,永远是做苦活累活,工分还不是最多的。两个儿子渐渐长大,眼见得要上学读书,还好这几年分了田,可以自己种自己收,不再死绑在生产队。郭家庄有一个小电热管厂,是村办的,支书的小舅子陈发达在外面跑供销,富得流油,双胞胎儿子陈大宝陈小宝和张自强同岁,吃的穿的,小自强见都没见过。人家住的五架六砌的大瓦房,自强家四口住着三间瓦封山房子,墙根是砖头,上面是土墼。村里和干部沾亲带故的,都有人进厂做工拿工资,生活自然就好一点。张老实夫妻俩不识字,又和干部扯不上关系,哪里去赚到活便钱,想来想去,弄起个小生意:做豆腐。豆子自己家种的,每天也不多做,就在郭家庄卖。老实人做生意,豆腐比人家大,卜页又不会短斤少两,一年忙到头,两个儿子也能吃饱饭,但穿的衣服就不能周全。张自强上小学了,都没有穿过棉鞋。下雪天穿着单鞋,脚冻得失去知觉,下课后在操场上连蹦带跳好一会,才缓过来。晚上回家洗脚,冻得通红的脚趾头上都是冻疮,被子里一有热气,又疼又痒。但一家人在一起,小自强感到爸爸妈妈对自己还是很疼爱的。
好日子从他上三年级那一年没有啦!
邻村的大舅家,一连生了五个姑娘,家里留下三个,送了两个给别人抱养,大舅一心想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谁知道大舅母第六个孩子落地,还是个丫头片子。计划生育风声一天紧似一天,这个丫头断不能留在家里,送人又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下家,他大舅想来想去,姐姐家两个儿子,一直想个女儿,直接送给姐姐,她可能不敢要,计生办会罚款。不若趁天没亮,偷偷送到郭家庄,放在大队部门口,再去告诉姐姐一声……
大舅想好就做,用一只大篮子,下面铺上穰草,上面放一件破衣服,弄件旧夹袄一裹,放在篮子里,拎到郭家庄大队部门口,看看左右没有人,放下就走,去了姐姐家,告诉小粉,你侄女在大队部门口,你去看着一点,不要让狗拖了去。也不提让姐姐领养,就回家去了。
华小粉心急火燎地跑去大队部门口,一看已经围了一圈人,都在看孩子。乡民们议论纷纷:
谁家扔掉的孩子?
肯定又是个丫头!
小丫头蛮漂亮的,怎么舍得的呀!
还不是想生儿子,又怕计生办罚钱,扔掉也是不得已。
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人出面说抱养这个孩子。一批人散了,又一批人聚拢来,小粉等到傍晚,听着孩子的哭声,揪心,又不敢自己抱回家,第三胎,报户口要罚两三千,自己怎么罚得起!这时候支书来了,小粉就说,这孩子再没有人要,就冻死了。支书,你抱回家去吧。
“我家里有两个丫头,再抱个回去,凑热闹呀!”支书没好气地说,“小粉,你抱回去吧,你没有女儿。”
“我不敢要,养得起罚不起。”小粉心里暗喜。嘴上说不要。
“你先弄回去养,户口我去报。总不能让这孩子死在我们郭家庄唦!”支书说,“哪个来罚钱,就把孩子给他。大家都知道,这孩子不是你生的,你是做善事,救她一命。”
“好吧,你支书这么说,我就先弄回家养着。”华小粉不情不愿地拎起篮子,慢慢吞吞往回走,转过巷子,看看没有人了,飞奔回家,我的个乖乖,风头里哭了一天,早就饿坏了……
(2)
华小粉抱回了侄女,张老实坚决反对,家里条件差,两个儿子做一件衣服要过两个新年,冬天连双棉鞋都没有,再拾个丫头回家,以后日子更难了。这么小的孩子,谁来带?
华小粉心里想帮娘家兄弟,又舍不得侄女,不管张老实怎么反对,你说也好,骂也罢,自己统统受着,孩子还是留下了,取名张自芳。
家里要做豆腐,还有七八亩责任田,夫妻俩个哪个有功夫带孩子。大儿子张自立上六年级了,不能半途而废,自强上三年级,带妹妹的任务就落在他身上。于是张自强的三年级,就大部分时间在家带妹妹,妈妈有空了,他就跑去上一会儿课,一学期加起来没有上到两个星期。
屋漏偏遇连夜雨,妹妹自芳可能吃不惯米糊,拉肚子,在郭家庄卫生所看了,吃药打针没有用,到楚泽医院一看,要住院治疗。家里的一点积蓄都买了奶粉米糊,再住院哪儿有钱?小粉万般无奈,去找自强大舅商量。谁知道进门一说,弟媳妇脸色拉下来,骂自己男人不会做事,把个死丫头送去郭家庄干嘛!当初送到福利院,哪会有现在的麻烦!
蹲在门口的男人被老婆骂急了,站起来对姐姐说:“你拾回去就是你家的,是死是活不要来找我!”
小粉抹着眼泪回家,东家借,西家借,借了几百块钱,让自芳住了院,一直住了三十多天,落下了将近一千块钱的债。小粉回家,又受了张老实许多埋怨:你良心一软,全家人跟着被害!
妹妹会吃会跑了,张自强拿着成绩单哭回家,上面写着两个字:留级。
张自强十三岁,又上一年三年级,说什么也不肯再请假在家带妹妹。小粉就打起了大儿子张自立的主意:把妹妹带到学校去上学。自立没有办法,带着妹妹上学校,她一会儿说话,一会儿哭,老师没有办法,让他坐到最后面靠近后门的位置,妹妹一哭,赶紧抱远点,不要影响别人上课。就这样挨了一学期,过了暑假,再教自立去上学,他死也不去。老师讲的数学已经听不懂啦,还上什么梦!十六岁的小伙子,带个小丫头去上学,同学看了都笑话!不若回家干活,让妈妈带孩子。
自立在家里帮忙种田,做豆腐,小丫头自芳能丢开手了,张老实和小粉商量:再这样耽误儿子,以后老婆也找不到!就转弯抹角找到一个做木匠的表哥,让自立跟他表叔学木匠,学一门手艺,可以安身立命,找老婆成家都容易些。
自立去学木匠,三年才能出师。这三年跟着师傅做,只能管嘴,没有工钱。少了一个人吃饭,家里情况稍微好一点。
张老实夫妻俩靠种田和做豆腐,剩不下几个钱。分田到户,也有人家靠种地起家的,稻子麦子脱下来就装到粮站卖了,都是一等一的价钱。张老实晒了又晒,咬在嘴里“咯咯”响,运到粮站,检样员一看,嫌有杂质,再去风头里扬一遍。价钱还压得低低的,有什么办法,除了粮站,卖不掉。
陈发达的老婆种了一亩田棉花,从来没有要晒过分捡过,摘下来就拉到收花站卖了。小粉家种了三亩棉花,晒了又晒,捡了又捡,也卖不到好价钱,到年底一算账,就比双胞妈多卖了二百块钱。陈发达跑采购的,常常和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吃吃喝喝,和人家不能比啊!
转眼三年过去,自强上了初中。哥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家庭条件好的人家,儿子大了,媒婆踏破门槛。张老实家五口人挤在三间破房子里,哪有媒人上门?自立相中了邻村的一个姑娘,小粉备了茶酒,请了最会说的媒婆“油薄嘴儿”去提亲,姑娘看了自立眉清目秀又有手艺,低头抿嘴一笑躲出去。别高兴得太早,人家爸爸妈妈嫌张家穷,提出要三间大瓦房,不然亲事免谈。
“油薄嘴儿”回来一说,一家人一盆冷水浇到脚:砌个房子再简单也要五六万,加上装修,结婚,没有十万出头,儿媳妇娶不到家。家里一点积蓄没有,这亲事别想啦!
看着爸爸额头深深的皱纹,看看哥哥整天蔫头蔫脑的,再看看妈妈为攒钱每天把晚饭改成了稀饭,自强知道了自己家的境况,不认真学习就没有出路!他从那一天开始,就拼命了,每一篇课文都背得滚瓜烂熟,每一条难题都做得融会贯通,成绩很快在班上名列前茅,引起了班主任华老师的注意。
(3)
郭家初中是个戴帽子学校,只有小学初中。初一年级有四个班,除了郭家庄的孩子,还有周围邻庄的。每个班有四十多个学生。张自强在1班。陈双胞兄弟俩在3班。自强和他们分开,不在一个班,心里压力小了一点:天天看他们两个锦衣玉食,难免自惭形秽。
(1)班的班主任姓华,(3)班的班主任姓钱。
自强的认真刻苦,很快引起了华老师的关注。他通过家访,知道了张家的境况,课后找自强谈心,讲了多少逆境成才的故事,鼓励他要有远大的理想。听得自强心里热烘烘的,学习的劲头更大了。每次测验,他的分数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华老师就任命自强为班长。班上同学看他的眼光都变了,不再是瞧不起,而是佩服。
十六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就如拔节的禾苗需要养分一样。可是小粉为了攒钱砌房子,给自立娶媳妇,每天从饭食上省,抠得恨不能一家人把嘴扎起来,有时候,一个月也吃不上一回肉。由于营养不良,自强晚上又死用功,眼睛看黑板模糊不清,他总是不停地揉眼睛,然后眯成一条线,向前伸长脖子……
华老师发现了自强吃力的样子,知道他眼睛近视了,坐在后面看不见黑板上的字。可是他个子瘦瘦高高的,坐到前面会挡住别人的视线。华老师就琢磨开了,放学的时候,留下自强,把他坐的凳子,四条腿用尺量好,用粉笔画了记号,“拿回家,让你哥哥把凳子腿锯短一点,明天给你调一下位置。”
第二天,自强坐到了第一桌,尽管华老师在班上批评了他,不注意用眼,把眼睛弄近视了,自强心里还是甜滋滋的,他知道华老师关心自己,关键是上课看得清楚黑板上的字了,听课效果就更好。
每天中午有一节写字课,要求用钢笔写。自强到现在也没有钢笔。一支钢笔好几块钱哩,看着妈妈饱经风霜的脸,哪里好开口要钱!正在自强左右为难的时候,华老师拿出一支新钢笔,在课堂上说:“这次期中考试,张自强同学进入了年级前十,为我们班争了光,现在奖励他一支钢笔,希望他在期末取得更大进步!”
自强接过钢笔,心里高兴啊!经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了自己想要的钢笔。他这时候不知道,这钢笔是华老师自己掏钱买的,找个理由送给他,不让他觉得自己穷。别的班也有第一的同学,也有年级前十的,人家谁得到钢笔这样的奖励啦?
遇到一个好老师,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自强在华老师的关心鼓励之下,把目标定在考小中专上,这是一条农村穷人家孩子跳出贫困的捷径,考上小中专,立即转了户口,三年师范一毕业,就有铁饭碗,教师的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尊重,国家已经有“教师节”啦!
原以为华老师会一直陪伴自强到初中毕业,没有想到,初二结束的时候,校园里传出一个爆炸性新闻:为了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提高郭家学校的升学率,学校领导决定,从四个初二班,按照期末考试成绩,挑选出四十四个优等生,组成强化班。师生和家长,为了说着顺口,一律叫“好班,”“差班”。围绕着这“好班”、“差班”的话题,郭家庄校内校外,议论纷纷。
有说好的赞成派,以钱老师等人为首,理由是把成绩好的学生放在一个班,学习氛围好,老师可以多教,学生可以多学,这样高屋建瓴,应付中考就游刃有余。升学率(这里说的升学率基本就是升小中专的比率)提高了,不但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切切实实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好处,这样利校利民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也有一部分老师担忧,这样分好班,差班,会不会影响一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好班的学生固然高兴,有荣誉感;坏班的学生会不会破罐子破摔?同样是老师,谁不想教好班?能出成果呀!一年初三一教,我多少多少学生考上了中专。又有哪个老师愿意去教差班呢?
可是议论归议论,领导们脑袋一拍,还是果断做出了决定:郭家学校九五年秋季开学,设一个强化班,班主任钱老师。三个普通班。像华老师这样不会吹牛拍马的,当然只能教普通班。
张自强初二期末考试成绩,在1班第二,年级第六,理所当然分到了强化班。陈双胞兄弟两个,年级四十一,四十二,也挤上了好班。两家人心里都喜滋滋的。
(4)
开学前几天,本庄的学生接到通知,去大扫除。主要任务是薅草,经过一个暑假的疯长,操场上、教室前的野草,足足有尺把高。张自强被钱老师叫去,负责薅老师宿舍前的一块草地。一个下午,接二连三看见七八个家长去宿舍找钱老师,有送瓜菜的,有送鸡鸭的,也有手插在衣袋里鬼鬼祟祟的。听见说话的,都是让钱老师关注他们(她们)的孩子,没有听见的,就不知道说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