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家乡的黏豆包(散文)

编辑推荐 【梧桐】家乡的黏豆包(散文)


作者:海涛天鹰 秀才,16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20发表时间:2017-02-19 22:14:44

又到了年根,又到了吃黏豆包的季节。
   在我的记忆里,一进腊月门,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拉面子,包黏豆包。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黏豆包,这里头学问可大了。首先把糜子(大黄米)上碾子脱壳,去壳后的大黄米泡上几个小时,然后淘净米里的沙子,这一过程叫“淘米”,米淘完后晾干,再上碾子磨成面。由于大黄米的黏度太大,光用大黄米面做黏豆包蒸不成个,所以还要掺进一定比例的玉米面。
   每年包黏豆包都是母亲和面,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往里加水,她说面要和的硬点,面发了以后会自然变稀,面和稀了再往里加生面豆包就不好吃了。
   和好的面放在大盆或大缸里发酵,发酵是最关键的环节,发酵好的黄米面有一股浓浓的米香,而且不沾手,蒸出来的豆包色泽金黄,既有黏性又有韧劲,口感滑润。没发透的黄米面有一股生面味,蒸出来的豆包发硬,不筋道。发过劲儿的黄米面有一股酸臭味,蒸出来的豆包发泄,没有韧劲。
   发面一般需要两三天时间,这期间母亲开始挑豆,烀豆馅。烀豆馅要用大铁锅,柴火慢慢地烀,豆馅烀好了要焖上几个小时,然后用木槌捣成泥,再攥成鸭蛋黄大小的团,放在盖帘上,拿到外面冻上。豆馅有大芸豆和红小豆两种,我家每年都包两样馅的豆包,我爱吃小豆馅的,小豆馅是甜的,里面加了糖精。
   包豆包的时候都是几家邻居合作,今天包你家的,明天包我家的,发面之前就互相通告好了,免得挤到一块忙不过来。
   包豆包这活一般都是由妇女来做,大家聚在一起干活,眼睛和手忙着,这耳朵、嘴也不闲着,什么老张家的老母猪真添火人,一窝下了16个羔子;老李家的儿媳妇又怀上了,听说还是个双胞胎.....总之,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
   豆包包好以后摆在盖帘上拿到外面冻,冻透以后就可以上锅蒸了。母亲在锅连上铺上一层玉米叶,然后把豆包一个挨一个的摆在上面,蒸熟的豆包再拿到外面冻上,冻透了以后放进仓房的大缸里,盖好盖,上面压上重物,防止猪、狗、鸡、老鼠等祸害。
   开始我并明白为什么要把冻好的豆包蒸熟了再冻上,就问母亲,母亲说生豆包黏性差,过完年一开化豆包皮儿就粉了,蒸熟的豆包黏性大,不爱化,即便是化了,皮儿也不粉。
   吃黏豆包也有很多讲究,可蘸白糖吃,吃其香甜黏;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再复杂一点,可滚上炒熟的黄豆面吃,又增添了一种糊香豆味,叫做“驴打滚儿”。最有趣的是啃冻豆包,我小时候经常这样吃,现在回味起来还能感觉到是那样的香甜。
   那个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都包黏豆包,尽管都是一个碾子磨出来的粉,一口井里的水和的面,可是做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一家一个味。究竟哪家的黏豆包好吃,谁也说不出清楚,总之,百家百味,都是家乡的味道!
   如今,家乡富了,有钱了,可种田人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饮食习惯却丝毫没有改变,每年的腊月,他们依然会包黏豆包。
   小小的粘豆包承载着故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寄托着悠悠的思乡情。

共 11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小的粘豆包承载着故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寄托着悠悠的思乡情”……这句话细细读来可谓唇齿留香,思绪倏起,文章一入眼便让人感觉到浓浓的年味儿。每逢春节快到时,家家户户无不张灯结彩,齐聚一堂共话家常。本文以家乡的粘豆包为主线,细致稳妥的将做粘豆包的过程娓娓道来,看似以说明为主,实则寄托了作者满腔的乡情。 山是故乡绿,水是故乡清,月是故乡明啊!叶落终究要归根,家乡永远都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呐喊,即便旧时故里,草木已深,可那里承载了我们整个童年的时光和欢乐,它依旧是我们眼中最温暖的家……拜读有感,感谢作者的这篇文字唤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或许因为年纪尚小又远离故乡的原因,素来对“家乡”二字没有太多的感觉,父母总是对我说你现在还小,不懂得这份乡情,如今我终于承认自己的确不懂得。每逢佳节倍思亲,也许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同身受。新年虽已过,仍愿在此献上一句迟到的新年祝福。问好作者,感谢此稿梧桐,遥祝您与家人新年快乐,期待更多佳作!【编辑:蓝羽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羽凝        2017-02-19 22:17:27
  拜读有感,在此学习欣赏了。问好作者,祝创作顺利!
笔落生出的文字,如同夜空里的烟火,明灭散落于天涯。若能以文字结缘,承蒙赏识!
回复1 楼        文友:海涛天鹰        2017-02-21 15:23:03
  谢谢羽凝文友!编辑辛苦,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