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檀香】阿弥陀佛阿根娣(散文)

精品 【檀香】阿弥陀佛阿根娣(散文)


作者:阿荣 布衣,16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80发表时间:2017-02-20 08:06:08
摘要:一位曾经的尼姑,阴差阳错成了我的幼教;一段神经错乱的历史,磕磕碰碰锻造了我的思维。人生无法定制,时代无以选择,但人类的善意和天真却总能找到最终的归宿。人生何苦?人生何幸?唯有明心见性,找到真实的自己。教化如果没了诚意,思想没了真谛,就会适得其反。所以说,心诚则灵;所以,初心本愿比什么都强。

【檀香】阿弥陀佛阿根娣(散文) 阿根娣是我的幼教,她念的是经,背的是语录,灌输给我的并非六根清净。
   每次回到村里,总能看到那堂皇的凝禧寺,这寺庙虽不怎么有名,却使奄奄一息的曹家门前,有了些亮色,并与昭祠堂一起守卫着这古老的村庄。
   凝禧寺是何来头不清楚,但此处确是佛门清净之地。在昭嗣堂即香南厅的东南约百米处,南昭河的南岸,这里原先并无寺庙,只是一处庵堂,叫耀灯庵,也称窖墩庵。据说,解放前庵里香火很旺,六十年代改为曹渡小学分部,七十年代改为大队粮饲加工厂。印象中,庵堂门厅处有耳房,入内有一院子,两侧为厢房,过院子即为厅堂,厅堂后门有一简易河埠通南昭河,厅堂东侧亦有门,通东昭河。东昭河边的河埠有好几米宽,岸边上堆着好多荷花缸,小时候一直不明白这缸有何用处,问大人们也都语焉不详,后来才明白这是尼姑、僧人圆寂后的最终归宿。
   阿根娣便是这耀灯庵里的尼姑。
   从我记事时起,大约六十年代末,就听村里人叫她“根娣伯伯”,我们也就跟着这么叫了。在我们这一带,称呼父亲的哥哥、父亲的姐姐都叫“伯伯”。曹姓是曹家门前的大族,明时曹察之女嫁进宫中成了嘉靖的端妃,因跟皇家结了姻亲而一度名噪州县;清时曹家经营酒、布生意而富甲一方,所以村里曹姓居多,村落形制也非同一般。进出于香楠厅之西排排大宅里的,无非曹姓子孙。由此看来,根娣伯伯应该也姓曹。
   阿根娣外号“瞎子根娣”“阿根娣”。她形容枯蒿,骨瘦如柴。两眼眼窝凹陷,尤其是下眼窝严重塌方。一眼如有一层浑浊的眼翳,另一眼瞳孔发白,晶体龟速,不能视物。阿根娣是我村曹南队的五保户,孤身一人、形单影只。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就嘱咐我们,不要去问及她的眼睛,因为只要有人无意中问及,她定会哭,不哭,也极伤心。她的一只眼已经哭瞎了,另一眼也很脆弱。据说,她老是把油盏头的光当成彩虹,把中午的阳光看成晚霞。阿根娣的这一只眼不能再瞎了,瞎了她不能活。村里人为了让阿根娣存活,都尽量回避她的过往,不问、不说、不传。所以,她到底是因何哭瞎眼的,便成了孩子们心中的谜。
   稍大些我们才明白,阿根娣实在命苦。她一出生,就不受父母待见,父母之前已生了两个女儿,偏偏她又是个女的,给她取名根娣,就是指望后面能生个儿子。阿根娣不到十岁,家道中落,就被送到邻村做童养媳,受尽欺凌。阿根娣长大后很有几分姿色,丈夫又是实在人,夫妻倒也恩爱,她自觉从此生活有了奔头。哪知,天有不测风云,日本人打进来那一年,在渡河逃难时,丈夫不幸掉落河中再也没有起来,阿根娣就此成了寡妇。伤心欲绝的她,又遭到婆家的责难,说她克夫。阿根娣寻死觅活,村里人就把她送回了娘家,但娘家也不待见她。没办法,人们就把她送到了耀灯庵,庵里老尼心善,就把她留在了庵里。虽说红颜薄命,但三十出头的阿根娣正是风韵绝佳时,伴随“笃笃笃”的木鱼清音,死心塌地之余又平添了一份冷艳。一时间,耀灯庵名声大振,香火益盛。
   就在此时,滞留在曹渡乡的部分国民党伤残军人中,有两个“荣军”被安排到了耀灯庵里,扮成和尚在此养伤。当中有个姓张的,五大三粗,只是胳臂受伤,很快就痊愈了,他却不愿离庵归队,索性赖在这里逍遥自在地当起和尚来。这张和尚却是个色鬼,他先是跟庵里一不正经的尼姑勾搭成奸,后来竟淫心大发,凭着身强力壮和手中的佩枪,逼着其他尼姑陪他淫乐。甚至,见香客中姿色好的,便悄悄跟踪,晚间就去采花。开始,阿根娣死活不肯屈从,张和尚竟弄来迷药,趁其不备将她弄到手,并向她发誓从此再不染指其他尼姑。在张和尚的淫威下,阿根娣伤心欲绝,常常一个人暗中垂泪,一只眼竟因此落下了眼疾。这恶和尚平素八面玲珑,既与地下抗日组织联系,又与地方豪绅相熟,甚至还勾结土匪,暗通日寇。抗战胜利后,他竟以功臣自居,强迫阿根娣还俗嫁与他当老婆。当时的太湖游击队在民意的支持下,将他抓来进行公审,并当场执行了枪决。
   一晃就是二十年,形容憔悴的阿根娣,从中年走向了老年,那只有疾患的眼睛也瞎了。六十年代中期,庵堂改作他用,僧尼被遣散。尽管阿根娣作为勤杂人员在庵里留住了一段时间,但不多久还是被赶了出来。正巧,曹南队在香楠厅后面的篮球场北新造了六间蚕室,就将最西边的一间留给她作了居室。队里派人帮她在屋中间用蓝花布做了个隔断,北半间为卧室,南半间支了张小方桌子当饭桌,用砖砌了个小行灶,阿根娣就算是有了自己的家。
   我家离蚕室不远,也就几十上百米样子。阿根娣搬来那天,我就跑去看热闹,但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干瘪、矮小,走路颤颤巍巍,头发在脑后盘了个结,发结上套了个扁扁的线结帽。也许是因为身心受到摧残,也许是因为长期吃素念佛,阿根娣脸无血色,显得极其衰老。当时,队里人张罗着给她翻晒被子、打水、搬粮食。她只是“谢谢”个不停,就像在念经,却手不动廿四,千恩万谢到最后竟不停地“谢谢毛主席,谢谢共产党”!阿根娣的觉悟不低。
   进出庵堂几十年,阿根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念《心经》,念《金刚经》,功课不变。念着念着,一认真起来,居然就滚瓜烂熟。然而,有一天佛经被当做“四旧”给破了,她被告知不许再念经,不许再搞什么封建迷信了。阿根娣只能一人默默地念,功课自然只能偷偷地做,至于“阿弥陀佛”,那是她的口头禅,她改不了,也离不了口,红尘之中的喧嚣、诱惑、中伤、威胁,无处不在的争斗、生死,都须用它来化解消弭,阿弥陀佛是她的人生宝典,是她的另类生命形态。阿弥陀佛的阿根娣离不开阿弥陀佛。
   然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时代容不得她的灵魂停在原地。她被安排进学习班,由专人进行辅导,学毛选,学老三篇。革命者们以钢铁般的意志来改造阿根娣,定要将她由鬼变成人。阿根娣眼瞎心不瞎,她明白自己靠人家养着,总得顺着人家。背语录与背佛经一样,求的是心静,阿根娣把这伟人的语录当做又一部经典。不一样的是,这新的东西用的是母语,容易记忆,没多久,她就把那些红宝书里的黑体字倒背如流,阿根娣很给人家面子。不过,当上面派人来,要她作为重获新生的典型上台去露脸时,阿根娣便在试讲之际,在老三篇后,每次都加上了“阿弥陀佛”,来人怕闹出笑话,不得不就此作罢。
   阿根娣来到曹南队后,收养了一只猫。她吃素不吃荤,但猫却不能不吃腥。阿根娣就托那些上街的乡邻去鱼肆讨一点鱼下脚或死鱼之类,拌在猫饭里。猫咪见有了腥就吃得欢,没腥就无精打采,阿根娣就恼它,骂它贼精。其实,阿根娣并不忌讳荤腥,有时队里杀了猪,人家做了猪油馅的团子给她,她也照吃。在她屋前,有上百平米的场地,是青砖铺就,既是生产队里的打谷场,又是小学的球场。我们就经常在此玩,玩累了,就围着根娣伯伯孵太阳。根娣伯伯就教我们唱童谣:“舔舔吽吽,猫咪吃饭,吃饱饭饭,咕咕去,孵勒屋前太阳里;点点喔喔,小鸟吃饭,吃饱饭饭,拱拱飞,飞到河南竹冈里。”根娣伯伯的童谣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
   阿根娣就像一本书,我们时不时就去翻阅。那时还没有幼儿园,“红儿班”还要稍晚些时候才出现。年老体弱的阿根娣是队里唯一不下地干活的成年人,于是阿根娣这里就成了个临时托儿所。一些家长忙时实在没办法,就把幼小的孩子寄放到这里,让根娣伯伯带一只眼,根娣伯伯就用唯一的一只眼看着。奇怪的是,幼儿到了她这里,不再闹,也不哭,忽闪着小眼睛就看,看着她那张尼姑脸,那张有点忧郁、有点虔诚、有点慈祥的老脸。她对来她这里玩的孩子都很客气,不管你是地富反坏右的子女,还是贫下中农的孩子,她都阿弥陀佛,总是唱一样的童谣,念一样的经。我们隐约感到,这阿弥陀佛里还有点公正,还有点温馨。当时人们白天出力流汗,晚上还得挑灯夜战,父母除了给我们吃穿,根本就无暇管我们的所思所想。只有从阿根娣那儿才能得到田里挖不出、河里摸不着、广播里听不到的东西。“小弟弟,小妹妹,拉手手,白相相,踏杀蚂蚁放炮仗”,友善亲和的儿谣,不仅可以吟颂,还能体验。就这样,要好的、不要好的小朋友都玩在了一起,没有戒备,也没有争斗。我们玩得高兴,根娣伯伯也开心,就在小行灶里煮了山芋,发给我们分享,每人一个。那山芋是队里分配时剩下的,大都是小个的,有时在田里都能捡得到,她很珍惜,碎的、小的、带着苏苏的手指粗的根茎,她都洗干净。她还捡拾场头老梧桐树掉下的籽,炒熟了,一把一把抓给我们吃,毛毛糙糙的,但有点香,我们都爱吃,她说这叫“王子吃香食”。
   有时孩子们顽皮起来做了错事,她一不高兴,就竖起张尼姑脸,念一声阿弥陀佛;有时小孩们耍萌,一叠声地叫她根娣伯伯,叫得她不好意思了,也是一声阿弥陀佛。这阿弥陀佛虽说有着特殊的含义,但终究有些含混不清,于是我们就逗她,说她就只会念这一句经。她居然也会跟我们急,一赌气,就一口气背《金刚经》,一点也不打咯噔。我们就呆呆地听,望着她一脸的严肃,竟都耐下性子,沉静下来。待她稍稍停顿,我们就伸出小手拼命鼓掌,为的是让她喘口气,但她仍不停歇。她不紧不慢地背,从从容容地背,背诵她的过往,背诵她的人生。我们就仰着头听,听着那有点神秘而又有点亲切的经文,如同嚼着她派的山芋和梧桐籽,并不精细,却香。
  

共 36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阿根娣是个苦命的人,原本是富家之后,只因家道中落,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命运发生了改变。忍受凌辱与中伤,被迫进庵堂,这一进就是一生,终日念经修行,超度那些喧嚣,争斗,威胁,中伤和诱惑。她的眼睛为啥瞎一只,留一只好眼,是不想看清世间的尘世陌路,所谓睁只眼闭只眼,眼不见心不烦,心静六根净。阿弥陀佛四个字是她心里的天平,不偏不离,在幼小的心灵中施善布慈!阿根娣的一声声阿弥陀佛,听得是那么亲切,又是那么神秘,留给人们的思绪却是那么细绵悠长!作者笔尖锐利,触点即止,以个人及大众!人生何苦?人生何幸?此文值得推荐赏读!【编辑:中百淡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22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中百淡然        2017-02-20 08:41:46
  问好作者,欢迎赐稿檀香,祝创作愉快!编按如有不妥敬请谅解!
回复1 楼        文友:阿荣        2017-03-17 22:33:42
  中百淡然老师辛苦了,感谢!
2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7-03-15 19:32:50
  再次拜读老师的阿根娣,使我眼眶红润了起来。
   文章里的阿根娣没有丰功伟绩,但老师从细处入手,将阿根娣写得活灵活现,从小被爹娘嫌弃做了童养媳;日本人进村那一年,阿根娣成了寡妇;后来在“笃笃笃”的木鱼清音里死心塌地,并平添了一份冷艳;阿根娣被假和尚色骗后的认命并哭瞎了眼。晚年后在别人的接济时,口呼“谢谢毛主席,谢谢共产党”思想觉悟跟得上形势;阿根娣念经不断,“阿弥佗佛”成了口头禅;她心肠好,收养着猫;教孩子们童谣……阿根娣如站立在我们的眼前,老师真是神了,写活了,佩服佩服。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回复2 楼        文友:阿荣        2017-03-17 22:42:08
  文友谬赞。有感而发,情到深处,总能成文。不擅讲故事,断断续续回忆些片段,给我们逝去的童年以交代。另外,阿根娣的精神栖居倒是纯粹的,不似现时的烧香念佛那么带有功利,这也是让人不能忘怀的地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