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宦海沉浮身自清,几多风雨几多愁

编辑推荐 宦海沉浮身自清,几多风雨几多愁 ——评纳兰性德其人其词


作者:陈瑞雪 童生,645.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93发表时间:2017-02-20 09:53:37
摘要:在我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中,诗、词、曲可谓是中国文学的兴盛之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值得赞赏的优秀大家.而纳兰性德可谓是清代词坛的领军人物,形成了:凄婉而感伤的独特词风,他师承李煜,李清照,擅长写婉约词作.一个真正的黄金贵族为何拥有这么多的感伤情怀呢?这就要我们去了解关于纳兰容若的一些事情.他的家庭,他的感情生活,他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等等…

宦海沉浮身自清,几多风雨几多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盛产诗歌词曲的国度,在世界文化史上一直享有盛誉。而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唐诗宋词元曲”,而纳兰爱词,又善作词。因此,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谈一下词的发展脉络。
   词起源于中晚唐,历五代,至宋代而达到极盛时期。但在入元以后,已渐衰微,明末清初又重新兴盛起来。清初词人,如吴伟业、曹溶、宋琬、龚鼎孳、吴绮、毛奇龄、陈维崧、朱彝尊、王士祯、曹贞吉、顾贞观、历鹗等,都是很著名的。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则为纳兰性德。胡薇元《岁寒居词话》称他可与“竹垞(朱彝尊)、其年(陈维崧)鼎足词坛。”况周颐《蕙风词话》尊他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在《在人间词话》中对他更为赞赏,甚至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见后人对他的推崇。
   下面就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朝满族著名的词作家,初名成德,后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著有《侧帽集》(后更名《饮水集》)《渌水亭杂识》等,曾辑刻《通志堂经解》。夏承焘《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前言》称:“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的令词是继五代李煜、北宋晏几道以来最著名的作家,授予他这个称号,真是当之无愧的。”
   作为清代文学史上,最最重要的词人。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纳兰及其词令的研究。据资料记载,黄天骥著的《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这本专著对纳兰性德生活的历史背景、家庭、经历、政治思想、文学观点、交游等多方面,进行了精湛的分析,阐明了他的思想矛盾、创作风格和在我国词坛上的地位,书后附有年谱,并精选了纳兰的六十多首词作给予注释和简评,是一部能全面反映纳兰性德思想及艺术面貌的学术著作。
   由夏承焘主编的《饮水词》,是夏先生主编的“天风阁丛书”之一,对纳兰词作三百四十八首逐一进行了校勘和整理,并附有冯统的《纳兰性德和〈饮水词〉》,收录了前人撰写的关于纳兰性德的传记、评论、年谱等文字材料。
   由刘逸生主编,盛冬铃选注的《纳兰性德词选》,这本书共收纳兰词九十八首,注释简明、准确,书前的简介及每首词的题解,有助于读者对纳兰及其词作的全貌进行了解。
   由张草纫著的《纳兰词笺注》,本书以光绪六年的许增刊本为底本,又兼采众多版本的词选、词钞、词综等,校勘精当,注释详尽,书后附有徐乾学、韩菼所作悼念纳兰的碑文和对纳兰词的总评及吴绮、顾贞观、张纯修等作的《饮水词》集序。
   由刘德鸿著的《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是学术界第一部研究纳兰身世的专著,刘德鸿先生全面系统地考证、论述了纳兰的家世、生平和思想,绘制了一幅完整而清晰的纳兰家世图志和纳兰个人成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人们认识纳兰,理解纳兰文艺创作特别是词作提供了方便。
   由叶嘉莹先生主编的《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是“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之一,本书缉纳兰性德词348首,按内容题材分类,进行遂首注释、讲解、辑评,言辞简洁精当,为纳兰性德词的爱好者和研究者鉴赏纳兰词,领悟纳兰词旨,提供了绝好的入门途径。后附有纳兰性德词集目录、纳兰性德词集跋汇编、纳兰性德评议汇编、纳兰性德研究专著及论文目录。展现了历年来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为纳兰性德研究者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还有《纳兰成德评传》《纳兰性德全传》及《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五卷中赵景深、李平之《纳兰性德评传》,对纳兰的家世、生平、文学主张、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性格和生活的时代背景均有资料记载。通过以上这些书籍,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的了解和“千古伤心一词人——纳兰性德”的相关的知识。
   这几本书主要介绍了纳兰的家世、思想和词作。
   众所周知,纳兰性德生长在裘马轻肥、钟鼎鸣食之家,父亲明珠位居宰辅,显要当朝,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贵公子。而纳兰自己则身为皇帝的一等侍卫,“密迩天子左右,人以为贵近臣无如容若者”。这样的生活,该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啊。然而,与其尊荣享乐,无所不备的贵族生活相对照,其词给人的感觉,却是另一番情景:情调凄凉哀婉气氛悲郁怆恻,字里行间充满怨恨幽愤、徒唤奈何之情态。有人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90次,“泪”字用了65次,“恨”字使用了39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也触目皆是。对于纳兰性德的这种思想矛盾的成因,历来著家说法不一;杨芳灿《纳兰词序》认为:“先生貂珥朱轮,生长华朊,其词则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之所为。盖其三生慧业,不耐浮尘,寄思无端,抑郁不释,韵淡疑仙,思幽近鬼。年之不永,即兆于斯。”吴绮《纳兰词原序》认为,纳兰性德“资本神仙,虽无妨于富贵,而身游廊庙,恒自托于江湖。”“才由骨俊,疑前身或是青莲,思自胎深,想竞体俱成红豆也。”金梁外史识《饮水词》则说:“或言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以上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近现代研究者对其原因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
   1、家世家史使然。纳兰的高祖及其部落曾惨遭努而哈赤的屠杀,这种烙印深深铭刻在纳兰的思想里,成为一种不敢明言的隐痛。其父则权倾当朝,炽手可热,又纳贿擅权,结党营私,纳兰为全家的安全担心而忧郁。
   2、爱情经历使然。纳兰婚前曾恋一女子而终不能结百年之好,成一段情思难解的伤心恋爱史;与纳兰恩爱非常的妻室卢氏的早逝,给词人留下难以弥合的心灵创伤。
   3、时代折光。封建王朝的衰败没落,在敏感的词人心里投下阴影,规定了他不可能唱出盛世之音。
   4、政治生活使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冲垮了他的美好理想,侍卫生活的枷锁,限制了他追求个性自由的发展。
   5、也有人设想,纳兰原是南方汉族的幼儿,别有根芽的身世,成为埋在其内心深处的痛苦。
   在对待纳兰对作官和隐居的态度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一种认为,纳兰一心向往山林生活,做官违反他的本性;一种认为,纳兰在官场所感到的郁抑不舒,不是因为做官本身,而是官场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与他本人的意愿背道而驰,他既无法实现其理想抱负,又无力扭转现状,而致郁郁不欢;或认为纳兰在种种挫折下,思想由崇尚以忠孝为本的儒教到向往空门。当然,造成纳兰独特的词格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在这里只举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原因。诚然,多种原因综合作用,形成了纳兰词的独特风格。
   总的来说,纳兰性德的词,既有婉约又有豪放的风格。有研究者认为,纳兰性德固然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后主之风,儿女的柔情和哀感顽艳之作,也确实占据他诗词的近半,可是,他还有攻读经史,做顶天立地伟业的大丈夫之志。他的另一部分诗词,也不乏豪放激昂之作,反映出他的思想抱负和壮志豪情。徐轨指出,纳兰“词旨山钦奇磊落,不啻坡老、稼轩。”严绳孙、秦松龄《祭纳兰容若文》评价其词:“兄善倚声,世称绝唱,周柳香柔,辛苏激亢。”董讷《进士纳兰君诔词》:“字追米蔡,词抗苏黄,诗则拾遗王孟之间,罔不各臻其妙。”
   对纳兰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我国的研究者多从以下角度进行研究。
   1、个人经验的积淀。纳兰性德家史、家世、政治生活、爱情经历及所受教育等,铸就其特有的个性气质,是形成纳兰词风的重要原因。
   2、历史的积淀。对丰富多彩、风格多样的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使纳兰不期然而然地找到最适合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形式,形成其多样化的风格。
   关于纳兰词在清词史乃至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研究者由于所处时代及评判尺度的不同,对纳兰词或褒或贬,或兼而有之。
   1、评价甚高。况周颐论词主张“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基于此,其誉纳兰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论词亦重“真切”“自然”,他认为:“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谢无量认为,纳兰词于清初词坛:“独为一时之冠。”胡云翼对纳兰词也颇为激赏:“纳兰性德的个性与作品,都和李后主相伯仲,他的小词在清代是无足与抗衡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册)认为:“清代词人当从纳兰性德为始,词最有名,为清代词人之冠。”
   2、评价较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对纳兰词彼有微词:“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辞亦浅显。”陈子展也认为纳兰词“成就也极有限”。游国恩等所编《中国文学史》(四)也只视其为“较有成就”的作家。
   3、大部分学者则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既不过于褒扬,亦不一味贬抑。唐圭璋一方面认为纳兰词“全以真胜”“情真景真”,也同时指出其词:“长调多不叶律,短调亦有平衍处。”与学界对纳兰词多贬长调而褒小令的传统看法不同,罗慕华认为,纳兰词中长调为其上品,小令要弱一些。胡薇元认为:“倚声之学,国朝为盛,竹土宅、其年、容若,鼎足词坛。”80年代以后,纳兰词研究逐渐升温,但学者大多认同朱彝尊、陈维崧、纳兰容若三家鼎立说,也有研究者认为,纳兰词稍逊于朱、陈二家词,或偏于褒扬,认同况周颐等人之论。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个人都会按自己的喜好来评定一些事情。然而,高贵的东西都会因为低调的表现,而变得愈发高贵,这是常人所无法改变的。正如纳兰词一样,虽然过了几百年,仍然闪耀着光芒。
   因此,纳兰性德的词创作、诗、文、赋与书法,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较高的造诣,近年来,也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并对其艺术特色和成就给予了准确恰当的肯定和评价。
   感情生活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土壤。容若是一个性情中人,因此,纳兰词多为有关爱情相思之作,词情或喜或悲,真切感人。纳兰性德二十岁(康熙十三年)成婚,娶妻卢氏,婚后三年卢氏病死,继娶官氏为妻。夫妻关系一向很好。
   所以,爱妻的早逝,给纳兰的身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还好,在生命的晚期,他遇见了沈琬,生活有了新的起色。生命也变得更加色彩斑斓。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纳兰性德作为皇帝的一等侍卫,多次随皇帝出行或奉命出行,其中觇梭龙是较能体现其政绩的一次重要出征。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篇章——《长相思》即: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写出了自己那惆怅哀婉又有想建功立业的心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纳兰的词读的遍数多了,突然发现,在他那流露淡淡哀愁的文字下面,隐藏着一颗宝玉般叛逆的心。出身高贵的他,对这种高贵的生活并不喜欢。他向往的是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散步式的生活。而不是,每天束之高阁,像笼子里的鸟儿那样,渴望高飞的自由。他厌倦了,疲惫了,不想再过这样子没有意义的生活了。于是,他的心飞出了这个本不属于他的世界。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根本不允许纳兰有这样的想法,更何况是做法呢。于是,他变得消沉抑郁了。他的词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这种哀伤。
   纳兰词中,“愁”字用得最多,几乎十首中有七八首都有个“愁”字。如:“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几为愁多翻自笑”“倚栏无绪不能愁”“唱罢秋坟愁未歇”“一种烟波各自愁”“天将愁味酿多情”“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或写远方的怀念,或写幽冥的哀悼,或以景入情,或因愁寄意,都是各各不同,而且有新鲜的联想。
   是什么原因使他一直浸淫于浓重的伤感情怀中?哪怕只是一首描写初恋情态的《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这阕短小的《如梦令》,像极了纳兰容若的一生,前段是满砌落花红冷,眼波心事难定的少年风流,后半段是从此簟纹灯影的忧郁惆怅。
   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辘轳金井本是深庭豪门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再寻常不过的井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满砌落花红冷”既渲染了辘轳金井之地的环境浪漫,又点明了相遇的时节。金井周围的石阶上层层落红铺砌,使人不忍践踏,而满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词人善感的心绪。常人以落红喻无情物,红色本是暖色调,“落红”便反其意而用,既是他自己寂寞阑珊的心情写照,也是词中所描写的恋爱的最终必然的结局的象征吧。最美最动人的事物,旋即就如落花飘堕,不可挽留地消逝,余韵袅袅杳杳。
   在这阑珊的暮春时节,两人突然相逢,“蓦地”是何等的惊奇,是何等的出人意表,故而这种情是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也不可阻拦的。

共 96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一度因避讳太子胤礽的本名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之后又改回纳兰性德之名,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容若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文章对纳兰词进行了全面地扫描式赏析,使我们对这个清代第一词人有了一个全息式了解,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2-20 10:59:10
  什么叫“流芳百世”,纳兰容若的词,可真算是流芳百世了。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