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舟】给孩子自由(随笔)
落笔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给孩子自由”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却代表了不同寻常的内涵。
我想,和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相比,我们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生活在一栋比一栋高的楼房里,衣食无忧。不用担水劈柴,不用洗衣做饭照顾弟妹。独生的他们是孤独的,也是享受的。每个家长都在尽其所能,为自己的孩子打造一片新天地。可是,孩子们的幸福指数却下降了,他们高喊着“我们要自由”一路逆袭而上,成了我们内心新的困扰。
家有小女,我是幸福的。
女儿降生,我默默地许诺,要让女儿无忧无虑,快乐地成长。
女儿乖巧可爱,两岁,她步履蹒跚,走进幼儿园。幼儿园是朋友开的,她信誓旦旦地跟我保证。“姐,孩子放我这,你就放心吧。班长,肯定让她来当,从小就培养锻炼她,还有……”我赶紧截住她的话,“薇薇,你别这样安排。我只想孩子能快乐就好。她想当,会自己努力的。”女儿是安静的,吵吵闹闹的事情,她不参与,也不靠近,抱着自己的洋娃娃坐在教室的角落里。
女儿没当班长,可她是快乐的。
小小的年纪,不怯场。可以当众弹着并不熟练的电子琴,勇敢地参加联欢会的表演;可以和我争执,用不太准确的修饰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更多的时候,是我行我素,看着电视节目都能傻傻地,哈哈大笑出声……女儿在这种自主的状态下,学会了很多家务。收拾房间,洗衣服,偶尔还会跑到厨房里帮忙,做两道小菜犒劳一下我们,给我们一点小惊喜。
幸福值在攀升,我们的家笑声不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小学毕业。
很多朋友在我耳边叨念,不能让孩子太随意,不能给她太多的自由,这是在中国,孩子就得管。他们的话终于在我脑海中占了主流,我暗暗下着决心,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于是,我开始改变。
不再满足给孩子择校这一简单的操作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给女儿择了一个优秀班。那时候的我,想着的是,把孩子放在优秀的群体里,她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优秀的学生了。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女儿学会了皱眉。光滑的额头上,在两眉之间,出现了一条浅浅的纵纹。她还是那么安静,按时上学,按时写作业,只是成绩从小学的上游下滑到了中游。她开始研究电脑游戏,“噼噼啪啪”快速敲打键盘的声音,让我心烦。
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一次争吵。
我是趾高气昂地说了一大堆理由,当然,一些理由是做父母现成的,不用搜罗就已经装在脑袋里的。什么古有“头悬梁,锥刺股”,现在也是“三分智慧七分汗水”才能成功的各种事例。我的语速急,不一会儿,女儿就哭了,她的父亲瞪大了眼睛,生气地看着我。
这样的剧情没有结束,只是刚刚开始。
女儿漂亮,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天生丽质”。她骄傲地翘着小尾巴,我却心惊胆战地跟在她的后面。“早恋”是毒瘤。看着很多关于侦探的书,从未想到有一天我也变成了生活中的“福尔摩斯”。时刻用警醒的目光看着女儿,她和哪位男生接触多了,说话的内容过不过分,尤其是课余时间……我成了女儿控。女儿却很不屑,“老妈,你能多点阳光的想法,行不?我们那是纯纯的友谊!”不管女儿多大的声,我依旧无措,大脑神经紧紧地绷着。
头痛,烦忧,脾气骤增。我的生活变得凌乱不堪。
“丫头,你说,你上课注意听讲了吗?这些都是谁送的?你多大了,还玩洋娃娃,多用心学习吧!”我和女儿少了多年前的温情交流,剩下的只有呐喊了。
女儿成绩再次下滑。我开始给她找补习班,每天不辞劳累地接接送送。
朋友同学聚会,三句话没过,就开始讨论孩子学习的问题。只要听说哪位老师教育有方,我就忙不迭地把女儿送去接受“再教育”。如此反复,女儿的成绩没进步,反倒开始了踏步走。
争吵升级。她的爸爸也加入其中。
“你说,你有多少心思是放在学习上的?不学习,你将来能做什么?人家坐办公室,你去捡拾垃圾吗!”气愤之余,少了彼此的尊重。“你那是什么话?孩子有孩子的想法,至于捡拾垃圾嘛……”“就是嘛!老爸,你管管妈妈,我的青春都葬送在妈妈的嘴里了……”父女俩一唱一和,我更是气急。“现在哪个孩子不学习,考一个好的大学就是未来工作的首要平台。哪有你们爷俩这样的,我报补课班,你们就去退费。还有几年可以努力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的声音越来越高,最后变成了“吼”叫。生活在争吵中继续着,我忘了女儿何时个头高过了我,也忽视了她累累渐瘦的身体……每天盯着她的考试卷子和笔记,还有那红得刺眼的“x”。
女儿上了高中,她突然长大了许多。
她安静地坐在我的对面,用舒缓的语气,慢慢地和我聊着。“老妈,如果你不给我择班。在一个普通班级里,我是优秀的,可能比现在的成绩好很多。”她抬头看着我,“小学和我一样的同学,成绩比我好,是因为自信。我成绩一直不理想,在一个优秀的群体里,让我丧失了斗志。而且,我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感觉学校就是一个让我失去自由的牢笼……”女儿的话一句句地“砸”在我的心上,丝丝地痛。
我一直觉得给女儿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是我应尽的义务。我,无错。可她说的,貌似也无错。究竟错在哪里?我开始反思。
在我身边,不乏优秀孩子的母亲。可是在这些优秀孩子口中,真正称得上是“好妈妈”的寥寥。许多孩子把禁锢式的教育的学校称作是牢笼,母亲也自然成了他们眼中的管教。
中国式教育从南到北都进入了模式化。4岁开始培养(有的家长更早)孩子的兴趣,唱歌,跳舞,画画,写毛笔字,练武术等等一系列的个性培养全部安排上了日程。这些培养不是孩子的自由发挥,大多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而且,很多家长处于随波逐流的状态,根本没有问及孩子,他们到底喜不喜欢。5岁,孩子们成了学龄前儿童,他们却开始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教育。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这已经成为了家长们的直观要求。孩子,根本没有反驳的余地。
孩子的自由在哪里?
我的好友,是一位出色的医生。她居然让女儿提前两年上学,理由充分,因为女孩子太大了毕业,早完成学业就能给自己更多的就业和寻找幸福的机会。四岁半的孩子背着“大大”的书包,同龄的孩子还在幼儿园做游戏,她已经加入了每天做作业,周末去补习的学生行列里。多年以后,她成为了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她和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终于自由了,我要自己决定我的未来!好友很失落,因为她没有听到她预期的感恩的话语。
我的另一个好友,因为丈夫是生意人,钱财比较充裕。她给儿子采用了超前教育的方式。从3岁开始,她的儿子开始学习蒙氏教育,全部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孩子小学只办了一个学籍,五年时间,在家里完成了初中的学业。在10岁,参加了初中考试,直接跳级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中学学习。这个假期,我们在商场偶遇。孩子只要脱离她的视线,就会做出一些超出常理的举动。比如,在大庭广众的情况下,放声大喊,或者把手里的气球用力戳破,很平静地看着周围的人发出怪异的叫声。他知道,这样做会遭到母亲的责骂,可是他乐此不疲。最重要的是,她的儿子上了初中之后,把自己的心封闭了,他们之间没有了沟通。孩子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发呆,上学如此,回家更是如此。安静,让好友恐慌。她带着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解答说,这是孩子内心压力过大导致的。这是抑郁症的表现,作为家长应该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还给孩子自由……医生的话,每一句都敲在她的心上,每一句也砸在了我的心上。
每次提及孩子学习的问题,我内心总会有一种不安。耳边就会想起女儿和我争吵时的那声大喊:“你们家长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拼命地逼我们学习的!”女儿的教育,成了我的“心病”。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自由,才能健康成长呢?终于,我把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重新纳入我们的思考中,把它放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探寻,去思索。
我的案几上放着这本小巫写的《给孩子自由》,读后,感触颇深。这是一本中西理念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碰撞,让我们在沉思中把什么是孩子的自由,用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加以解释说明。虽然都是微小的琐事,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不断追求分数的教育前提下,如何给孩子减轻学习的压力,让孩子更快乐,是我和我的朋友们,还有一些和我一样的陪读的母亲们要认真学习的课题。
想想我们小的时候,那份快乐,那份随意,那份自由……用手抚着心,它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一样,需要那份恬淡和简单的快乐,需要和我们一样的“自由”空间……
给孩子自由,是我们对孩子教育心声,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是引导孩子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去说教。我们要给我们的孩子搭建一个最好的平台,让孩子自强,自立,启发他们的智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孩子能够接受,可以适应,在学习中能够感知那份快乐,才是最好的方式。
给孩子一份自由吧,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快乐!
孩子在成人前就是一头小兽,是需要教化的,不仅限于物质的吸收,还在于精神的教养,这也就是人与兽之间最大的差别。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三种教育的:家庭教育;学校建育;社会教育,从某种实践意义上来看,家庭教育最弱,社会教育最强。因此,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空间而经营的,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人生轨迹,造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感不同。许多大人对孩子的要求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这种执著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攀比幸福感的人生设计理念做怪,一切灾难由此而产生!宗教信仰让人戒欲就是想让人感到舒适与安心,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孔子的“君子”的培养,都有异曲同功之妙。然而少数恶人为了自己及集团的私利,蛊惑邪教,颠倒黑白,泡制歪理,混淆视听,尤其是孩子很容易被洗脑,成为罪恶战车上的执戟兵,历史课是可以看到的。结论:教育孩子,尽力即可,不要抱有任何虚胖的希望,社会发展我们都看不透,不要指望孩子是先知转世。基本的善恶教化,适当的文化充电,还有真爱的补钙,剩下的就看运气了。
感谢留言!顺祝春安!渔舟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