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葬礼

精品 葬礼


作者:风也悄悄 秀才,172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87发表时间:2017-02-22 00:28:29


   最先发现莫老太去逝是她六岁的孙子小芳。小芳读书回来,见家中四门紧闭,叫了几声爹妈没人应,便朝奶奶的房间走去。奶奶病了多时了,小芳每天回来都要到床头问候一声,奶奶每每强打起精神从枕头边的匣子里取出些糖果来给她。
   这天小芳进屋叫了几声奶奶,不见人应,推推奶奶不见动弹。小芳毕竟还小,根本就不知死人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因为奶奶没有答应她,她感到特委屈,于是大哭起来。在屋后忙活的耕勇听到女儿的哭声,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朝家里奔来。此时,莫老太已经断气多时,手脚已经有些冰冷了。耕勇夫妻两哭哭啼啼的在堂屋里铺了木板把莫老太停放在上面,帮她穿上早就准备好的寿衣。然后才放响鞭炮,把母亲过逝的消息张扬出去。
   听到鞭炮声,山村的人们全都放下手中的活计赶往莫家大院。春狗已经好几年不到莫家了,听到鞭炮声也急匆匆的赶了过来。村长要春狗和几个年轻人到莫家的各处亲戚处报信。春狗既然从村长那里领了任务,便极其负责的履行起责任来。莫老太虽深居山野却亲朋较多,娘婆二家亲戚算起来一大串,春狗一一的做了安排,把村里那些脚力好的年轻人全都撒了出去,最后自己朝莫家小闺女春花家赶去。
   老太的大儿子耕勤在火车站工作,他第二天到家,随同的还有他的一对儿女;妻子身体不好,再说千里迢迢的,家里也需要人看护,也就留守在城里。
   在北京某行政机关做主编的老二莫烨回来时,却已经是老太逝去的第三天了。莫烨这次带上比他年轻十多岁的妻子翠儿;莫烨的儿子小平没有来,莫烨离婚时,小平判给前妻。莫烨没通知他,小平早就不认他了,其实即便是通知了,前妻也未必就会让他过来。翠儿在途中也曾嗔怨莫烨,说还是应该知会一声,老人毕竟还是小平的亲奶。莫烨为此也曾懊悔,但稍加思索后还是坚定了自己的决定,他仿佛又看到了小平那双充满敌意的眼睛。
   翠儿原本在忙碌“诗歌艺术节”的筹备工作,由于文联那边人手少,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个人应对。听到婆婆去逝的消息她不假思索的告了假,翠儿要向素未谋面的婆婆尽一份孝道。
   长途客车上,翠儿倚在莫烨的怀里,不停的询问老家的习俗和礼仪。从事创作的翠儿知道入乡随俗这个理,平时莫烨也常向她灌输一些家乡的风土人情。这次毫无准备的回家来,她也不想让人们看出她的失态。按照她自己的话说文化人应具备文化人的素养。莫烨他一边唯唯嚅嚅的应付着翠儿,一边感受着失去母亲的那种悲恸;他的思绪早已回到那过去的岁月,母亲含辛茹苦的一生让莫烨感到自己欠母亲的太多了。
   翠儿是善解人意的女人,她知道此时莫烨的心里不好受。她只是关爱的注视着莫烨,还用纸巾替莫烨拭去眼角沁出的潮湿……
   终于,村长、二叔可以与弟兄三人在一间比较僻静的屋子里商量莫老太葬礼的具体事宜了。老人一辈子把兄妹几人拉扯大不容易,如今儿女都成了人,尤其是莫家两兄弟在外工作,四乡八里都引以为荣,理应把老人的后事操办得风风光光的,一切都得按照村里最高的规格安排。
   莫烨似乎有话想说,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的心中掠过一阵惊恐,几年没有回来,没想到现在的乡间也这样的铺张,面对二叔和村长咄咄逼人的目光,他也就什么也不说了。母亲这辈子也真是在艰难中度过的,替她好好的操办后事,也算是寄托一种哀思了。
   堂屋那边传来一阵哭泣声,起初哭泣声显得很清脆,渐渐地便浑厚起来。莫烨想这肯定是弟媳和几个妹妹在母亲的遗体前哭灵。一听哭声,莫烨总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眶也潮潮的……
   翠儿也挤在那堆跪着哭泣的人群中掩面而泣;看上去大不如别人那般悲恸,可那身子却在微微的颤抖。此时的翠儿已经进入了悲恸的意境之中。他本来和莫烨说好待过年时便把母亲接进京城住上一段时间,多想尽一份作儿媳的孝道,但婆婆没有等到过年便离去了。她与婆婆虽然素未谋面,但她从莫烨那里了解了许多关于婆婆的往事,致使她对这位伟大的母亲肃然起敬。当她挤进屋门见的只是母亲那苍白的遗容时,他的心里泛起了一阵酸意,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弟媳桂容给她和莫烨撕来孝帕时,她虽不懂得山乡的规矩,但她看到莫烨双膝跪地磕头将白布缠在头上,她也毫不犹豫的照着莫烨的样子向母亲的遗体行大礼,将白布规规整整的包在头上。那披在后面的白布好长好长,人们虽然从未见过她,但一看到她拖得长长的的孝帕便结论出她就是莫烨新近娶的年轻媳妇。
   在哭泣的人中,桂容哭得最响,声音已经有些沙哑,诉说的段子却有板有眼。几个上了年纪的女人站在堂屋门口边朝哭泣的人群指指点点,一边在窃窃私语。有人说平日里对那老婆子好些就行了,犯不着死了才装腔作势的。还有人说得更为露骨“在生不孝,死后火飚狗尿”。
   莫烨从堂屋路过,正好听到几位老人的说话,心里掠过一丝不快。再看看弟媳那过于做作的哭相苦苦的一笑,这一笑涌出的却是酸酸的眼泪。
   目光触及到烛光闪烁中翠儿弱不禁风的身影,莫烨的心里方才获得了些安慰。他一直担心翠儿不懂得山乡规矩,落下话柄。记得前妻与他一同回乡时,按照风俗要向村里的长辈们磕头,但前妻说什么也放不下臭架子,弄得族中的那些长辈好不尴尬。事后人们直说城里人不仗义。
   道士先生是在莫老太死去的第二天开始“诵经”的,按风俗须做五天的道场法事。这样一来就有了许多事需要人去忙乎。村长又开始运筹帷幄,先是安排各个重要岗位的人选。在山村里,对于应酬丧事人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长,虽说是由村长一个一个的点将,其实各自能做些什,该干些什么,他们自己心里早就有了底。但在安排谁作香灯师时村长却犯了难。平日里,队上谁家死了老人,都是由耕勇作香灯师,可到了耕勇家有了事却不知找谁了。
   香灯师是整个道场特别重要的职位,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平时干的虽只是些焚香化纸、倒茶斟酒之类的事,但一般的人未必就能做得下来。当然也不能排除那份活儿的辛苦。村上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太多,村长一时之间找不到恰当的人选。
   这时,春狗的嘴痒痒的说让我来试试吧。
   村长说还真把你给忘了。只是我们丑话得说在前头,这事是不好半途而废的。春狗申辩说你不要把人给看扁了。
   村长说那就好,要是真有不懂的地方多问问耕勇。
   春狗是单身汉。近四十岁了还没成家,早些年曾与莫老太的幺女春花恋得死去活来。可莫老太却看不上春狗那游手好闲的德性,硬是自作主张把春花许配到了十多里外的李家庄。那时,老太把春狗叫到家里,把话都说到了绝处,说春花的两个哥都是有些头脸的人,莫家既然与李家有了婚约,又岂能言而无信,再说莫家更容不下伤风败俗的事。那以后春花也暗暗的递纸条给春狗,说你我这世无缘,还是来世再做夫妻吧。
   可春狗总是死不了那条心。几年下来,人们也给他介绍过好几个对象,可他一个也看不上,只有春花回娘家时,他便找些借口过来坐坐。
   那天,到春花家放信,是他有意安排的。
   春花的男人去沿海打工了,丢下春花一人在家里。春狗的不期而至使春花感到异外的惊喜。当春狗告诉她母亲去逝的消息后,她无比委屈的哭了。那哭声只有春狗才能理解得到,除了对母亲的去世悲痛外还有对母亲包办的嗔怪,是母亲一手造成了她的婚姻悲剧。男人已经两年不回家了,一分钱也不往家里寄,听说还有了另外的女人。面对母亲的去世,春花哭得更加厉害了,春狗手脚无措的安慰着她,可怎么也没法抑制住她的那份悲楚与委屈。
   见到春狗,想起春狗这些年为了自己一直坚守。春花更加坚定了与男人离婚的念头。她说狗哥,过了这一阵我真的得向法院起诉了。
   兴许正是冲着这一线希望,春狗乐得屁颠屁颠的,把莫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不明就理的人看了都笑话说:春狗什么时候学得这么勤快了。这时春狗准会莫测高深的一笑,那笑的内涵不便与外人道。
   春狗利用工作之便不时的在经堂里穿行。哭灵的人每天三五次的跪在灵前大放悲声。春狗每每经过这群人身边都想要寻得春花的所在。春花也常常跪在过道边上,似乎是让春狗一眼就能看到她。春狗偶尔爱怜地掸去她肩上的尘土,抑或拔掉她头帕上的一枚草屑。
   老大耕勤与一位先生坐在西厢清理家谱。不管是健在的还是亡人,只要是不出五福的直系血统或旁系血统通通都要清理造册。
   杨行先找来耕勤说屋后悬幡有一匹不“结果”。做斋人家把幡“结果”的事看的很重。杨先生说幡不结果一定是有什么亲人没有请到。死去的人与在生的人一样,逢喜事不请是要怄气的。耕勤想来想去总理不出头绪来,似乎先前的工作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了。于是他叫来两位弟弟一同回忆。由于是傍晚,人们忙碌了一天稍有空闲坐下来,听了耕勤的话,大家都拥到了西厢的屋子里,屋子里的气氛窒息而紧张。
   翠儿本是无神论者,但她看到丈夫一家对此事十分严肃,心里也感觉到一种沉重。她从杨先生手里拿过那张开据了许多名字的牛皮纸从头至尾的看着。很快她从所开据名字的规律看出了上面没有莫烨前妻谷娥父亲的名字,但又恐那是不该请的,她没有敢声张。这些天来,她深深的感到,在这样的山村里,女人是不应该显山露水的。于是翠儿把莫烨叫出屋去怯怯的问他是不是忘了谷老伯了。莫烨恍然大悟,忙把这件事告诉了心急火燎的杨先生。杨先生故露愠色:这怎么能不请呢,人家谷娥不是给莫家留下了后代了吗。
   于是杨先生显得极为虔诚而又庄重地在那张纸上写下了谷仕春的大名。还让村长把春狗叫来,安排他准备十二数长钱,在堂屋里补念了一部经书,把那些纸钱在幡脚烧了。没过多久,出去的人传来一阵惊呼:结了!结了!
   人们如释重负,翠儿的心情也放松了些。当然翠儿还是有些不肯相信这事的。她拉侄女小芹到屋后悬幡的地方去看。屋后的土坎上有三棵碗口粗的柏树,树上各自支撑起一根几丈长的竹干,竹干的顶端各悬挂着一匹不同颜色宽三尺长数丈的布匹。幡脚是用白布逢接上去的,白布被撕成了一条一条的,底端挽成球状,布球在风中不停的甩打,结成解不开的死结。翠儿和小芹都有些犯疑,却又没法对刚才发生的事做出另外的解释。
   开始念“黄经”了。孝家和先生都显得十分慎重。堂屋里由外坛的装灵将扎了隔坛,替过往行人留了一条通道。“经堂里是不允许孝家和先生之外的人任意进出的。怕的是不干净的女人或头天晚上与女人共床的男人带进去污秽典污了神灵。春狗尊先生所嘱,在经堂的入口处用柏香叶煮了大锅水,凡是外人进入经堂都要先用柏香水净身。村长不时的进入经堂去找跪经的莫氏兄弟商量些要紧事。村长不用春狗督促便自个洗手净身后再进入经堂。这时春狗总会拿村长玩笑几句,说昨天晚上又干那事了吧。村长并不申辩,乐不自禁的说:生理需要,生理需要。
   村长找来封刀多年的张屠户,原因是年轻的屠户大都进城去了,一时半会的都回不来。猪是在后山一户人家去杀的。按规定,道场期间不得杀生。但为了明天的筵席也只好网开一面。杨先生说至少以“经堂”听不到猪叫声为宜,于是乎事情就有了变通执行的办法。
   张屠户的手艺远近都闻名。可自从五年前得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其妻四处求签问卦都有说他平生杀生太多,众魂绕缠所至。后来请几位先生冲傩一霄方才幸免一死,病愈之后便封刀不再做屠户。这次他经不起村长的软磨硬缠,加之他与耕勤是老同学,实在是碍于面子才应承了下来。但他与村长立下了下不为例的交涉。耕勤和莫烨很感激的拉住张屠户的手一再的说着表示感激的话。张屠户激动得不能自已,致使他封刀若干年后那挥刀的动作仍就那样的娴熟,挥洒自如,丝毫都没有犹豫。他是把这次破例当作一项使命来完成的。
   种种迹象表明,莫家已经拉开了为莫老太操办的架式,远乡近邻的人们也正期待着一场隆重葬礼的上演。
   楼下传来一阵哭声,桂容披头散发的坐在堂屋外的地上,嘴里在不干不净的哭诉些想什么,一边哭一边骂,寻死觅活的,好几个人都劝不住。她娘家的幺妹死猪似的把她往屋里拖,可怎么也拖不动。
   这时翠儿的心里有些不快。桂容的撒泼多多少少损害了她对这方水土的印象。她本想指责桂容几句,天大的事也不该在法事期间计较。但又恐自己的话火上浇油,弄出更大的乱子来。她尽量的压了心中的那份不屑,轻轻的走过去用手去拉桂容;她说,起来吧,有啥事不好商量的?
   桂容正找台阶下,听了翠儿的话就真的不哭了,顺着拉力进屋去了。其实桂容是颇有心计的女人,她的一哭一闹正是冲着大哥和二哥来的,桂容说如此大操大办,还让不让人活呀。
   但翠儿很快便从桂容的话中听出了弦外之音。桂容是投石问路来了,她的整个哭闹都是冲着钱来的,完全是利益使然。
   翠儿和桂容说,其实我也不赞成这样铺张,但既然已经定下来了,还是顺着他们的意思去办吧,男人总是爱面子的。钱吗?大家兄弟一场,或多或少都不应过分的较真。翠儿想,桂容的目的也只是想让大家知道他的心思,也并不想立即得到什么结果。他把哭闹的时间选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桂容似乎从翠儿的话中获得了暗示,也就真的不哭了,忙打水洗了把脸,然后到厨房为先生们准备夜宵去了,翠儿和小芹也跟着进去帮忙。

共 12136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亲人离世,悲哀之情自然恸恻。然而,在文明进步的今天,人们还沿袭着千古迷信的后尘,却令人难安。逝者已逝,一番凄怆后痨身伤体、毫无意义的破费钱财,既能安逝者之心?!究其根,无非借虚荣掩蔽孝道未足而已。以已之见,尚若于亲人弥留之际,罄尽孝道,令亲人欣慰而去,岂不实际得多自然得多。愿亡灵安息,生者福泽,该是最终意愿。欣赏佳作。推荐共赏。 【编辑:古月银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23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2-22 00:29:30
  感谢赐稿,问安作者。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2 楼        文友:清纯芳心        2017-02-23 09:26:28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却在老师的笔下栩栩如生。恭喜获得精品!
清纯芳心
回复2 楼        文友:风也悄悄        2017-02-23 09:30:29
  江山文学网真是个好地方,与各位编辑交流,相见恨晚,望各位老师往后多多指教!
3 楼        文友:雅润        2017-02-23 16:54:14
  精品高手啊,又是一个红豆,恭喜老师,强烈祝贺。祝福文丰笔健,吉祥安康。
雅润
4 楼        文友:林小白        2017-02-23 22:05:31
  葬礼,尤其是农村的葬礼,的确特别讲究,通篇看下来,不得不佩服作者运笔的精妙,如同运筹帷幄的军师,在这场葬礼里各个人物粉墨登场:莫家的人,县长,乡长,书记,村长,每个人出场时间不多,却又性格各异。然而,如古月老师所说,无非借虚荣掩蔽孝道未足而已,作者也借翠儿之口阐述文章主题:这里有一张无形的网将人们的言行罩在一种传统的行为模式之中,所谓孝道,也不过沦为一种形式。
   小白拜读!
回复4 楼        文友:风也悄悄        2017-02-23 23:06:47
  谢谢小白老师关注!
5 楼        文友:阳媚        2017-02-23 23:03:43
  喜欢这样的小说!贺喜精品,期待更多佳作!
回复5 楼        文友:风也悄悄        2017-02-23 23:07:16
  谢谢张老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