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书
喧嚣的社会,忙碌的人生,是快乐还是忧伤?向往宁静,享受安逸,是放松还是逃避?世界太大,就听听自己;书籍太多,就找合乎自己的。
在这个被迫知道人情世故,被迫知道现实残酷,从而使自己变得不知所措的社会,我相信,只有读书,才能净化与沉淀我们的心灵,才能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聆听不同的声音收获异样的感受;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自己真正懂得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带出我们心底的那一丝感触。如果,你因为某些事情苦恼了,生气了,伤心了,迷茫了,不知所措了,那么,请带上你喜爱的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翻开首页,仔细阅读下去,渐渐的,你会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且有所感悟,而之前的不爽,会慢慢消去,取而代之的是,你所要的答案。
不想被社会同化,不想变成那个自己讨厌的自己,所以,我会选择聆听。沈嘉柯曾在《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里提到:“成年谋事后一度面目可憎的人,多年前曾经一样的言语干净,坦诚可亲,更小的时候,也是眼睛像汽水一样透亮的少年。”我时常问自己,想变成这样的人吗?显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我相信,只要你的内心是纯洁的,那么这个世界才会对你单纯,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这个世界温柔着。
最近两个月的我特爱看文学随笔心灵鸡汤之类的,或许是越发觉得生活无趣,想从中汲取点营养,成为能让我继续支撑下去的力量,又或许是想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卢思浩在《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中对关于生活,友情,梦想以及爱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显得那般的真实与实在。我仿佛看见他到国外求学留下的孤独身影,仿佛看到他一个人居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无助地站立在毫无熟悉感的街道仰望陌生的城市,可是又想起他那句:“孤独,是你的必修课。”
人生感悟都是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地经历以及不断地积累得来的。若想要濯清涟而不妖,大概就只有投入到书籍里才会被那作者的世界所感染,那么也只有被作者的世界所感染,才能有所感悟。我坚信,每一本书都承载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心态,同时,又将现实物质与精神层面相结合。而大多数作者在精神层面上趋向于遗世而独立。我认为,当我们无法摆脱现实的时候,遗世独立就成了一种心态,一种当你在现实社会中取得自我满足且精神与物质得到自立后,想远离喧嚣得到精神慰藉的一种从行为上升为精神的心态。而我所说的阅读,正是要接受作者精神层面上的熏陶,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同时,每位作者又会是一位懂得欣赏的读者。他们通过阅读书籍加上自身经历而得到他们写作的营养与灵感,也就是说,书籍就像拥有催化剂能力的媒介,真正做到的是通过书籍来实现各行各业各人的心得交流。此时,书的力量就体现在即使我们时隔数年,天涯各方,也能相知相眷,若你与作者的文字达成共识,便无言也默契,不语也怜惜。
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地苦恼,有时候询问别人只为了得到与自己一样的想法。亦如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里说的:“这么多年咨询信看下来,让我逐渐明白一件事。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所以有些人读过回信后,会再次写信过来,大概就是因为回答的内容和他的想法不一样。”对待忧虑的事,也许我们都知道原因,也有初步的解决办法。有时候说不出因果只是因为这件事是由很多因素造成,想不出办法其实是希望得到更好的办法。换句话说,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而往往我们只看重质变的后果而忽略量变的过程,因此才会导致后果不可逆而产生的忧虑。然后,我们才开始想如何使量变消失,使事情回到起点,显然,这是无用功的。而这时,他人的意见就显得格外重要,有趣的是,此时他人的建议格外容易触及你内心的想法,当你不满他人建议时,你就该聆听自己的内心了。而《解忧杂货店》正说明了这一点。
很多时候,向别人提意见并不是真的建议,而是对方能通过你的建议引出自己的想法,这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此外,我认为:所谓心事,不过是一时不如己意,执着于自己描画的理想,一有落差,即生烦恼。最后,我想引用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开篇的一句话:“我们若不想忧虑,就必须远离自怜的阴影,勇敢走入充满光的人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