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情人节后话七夕(散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诗,虽写天上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离别之苦,活灵活现。
在刚刚过去时间不长的2月14日外国“情人节”里,我静坐窗前翻阅着古老的传说,潸然泪下。牛郎织女,演绎着千古浪漫爱情,一对相知相恋的人儿守在彼岸,用天长地久的执着,兑现山盟海誓的诺言,隔河相望泪眼,期盼一年一回的相见。
突然就想到了网上提到的“中国情人节”,大致说法有三:一是元宵节,即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即七月初七。元宵节和三月三暂且不提,单说小时候就熟悉的七夕节。
七夕节,别称乞巧节、七巧节,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天气温暖,草木飘香,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始于汉朝,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美丽的爱情传说,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面对夜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带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吟咏诗句抒发人间的真情。其实,七夕原本就是中国人的情人节。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小时候,听大人们讲,每年七月七的夜晚很少见到小鸟,它们为天上的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拱桥去了,七月七的夜上如果站在葡萄瓜果架下就可以偷听到这两位神仙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夕,一个充满神话的日子,那个晚上,我与小伙伴们曾经傻乎乎地藏在丝瓜架下,冒着蚊虫叮咬的风险,去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邻居家的女孩曾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空中的朗朗明月,摆上自己舍不得吃的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织女赋予她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含情脉脉地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爱情和姻缘的美满。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里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也许这就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了,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在民间也是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更是隆重。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中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在我们临沂老家,乞巧活动很简单,有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都是女孩子们做的事,我们男孩子沾不上边的。我小时候见过就是七个要好的小姑娘到各家各户集七样粮食做粥吃,有的大一点的姑娘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气,吃到针的手灵巧,吃到枣的早结婚。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已被弱化,唯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在流传着。
对于人到中年的我们,七夕只是一种回忆,不再是一种童话。时光的刀锋在我们的额头上雕刻出一道道年轮,标志着我们不再年轻了。当年,我们也年轻过,可那时为了养家糊口在挣扎、为了工作前程在奔波忙碌,把仅有的爱情简单化了。即使情人节,也不舍得掏钱买束花浪漫下,能买棵白菜带回家,爱人的脸上也能笑开花。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想,能顶着一轮明月牵着爱人的手在公园里遛个弯,或是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肩并肩在滨河大道上散个步,或是相濡以沫在家里望着星空听一支经典老歌,也都是一种浪漫。以后,如果我们老了,就到乡村去到村头荷塘边坐一坐,陪着爱人,闻着荷香,听荷塘蛙声,就着月光,看莲花盛开。
真正的爱情,就要懂得珍惜。能遇心爱的人,是最幸运的事。一辈子只爱一个人,一生守候,白头偕老,不只是一句简单苍白的山盟海誓,而是需要无数个平淡日子的同舟共济、相濡以沫。
其实,人间有爱,相爱何止在七夕?珍惜当下,珍惜生活,善待生命,善待爱人,每天都是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