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人 (征文·报告文学)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人 (征文·报告文学) ——孙志成的模范事迹


作者:胡忠孝 布衣,24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47发表时间:2017-02-23 19:09:27


   二十年前,我们承钢发生过一起严重的车祸:一辆满载粮食的汽车,抢越交叉路口,和正在疾驶中的火车相撞,挤伤了一位坐在火车上刚刚出诊归来的女医生,使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女医生,失去了右臂和右腿,造成终生残废。这位女医生,就是运输部卫生所的孙志成同志。
   孙志成同志因公致残,按规定,满可以由厂里派人护理,在家安心休养。可是,孙志成同志并没有这样做。她以坚定的决心,刚强的毅力,同伤残进行搏斗,勇敢地站了起来,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二十年来,她克服了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学会了走路,学会了用左手写字、注射和针灸;她长期带病工作,很少休病假,基本上达到了全勤,她坚持业余学习,用左手记了近三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她满腔热忱地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她谦虚谨慎,能够正确对待荣誉;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孙志成同志受伤那年二十五岁,到现在已是过了四十奔五十的人了,她身患多种疾病,依然以旺盛的革命精神为党工作,为患者服务,她这种大公无私、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共产主义精神,为我们做出了傍样。她无愧于无产阶级先锋战十的光荣称号,是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好党员。
  
   生命之火在燃烧
  
   孙志成同志的日记里,有这样几句话:“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这是孙志成同志的意愿,也是孙志成同志的誓言,这意愿,这誓言,在她致残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得到了答案。这二十年漫长的路程,她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那是一九六二年初春的一个傍晚,具体日子是三月三号。那天是星期六,孙志成大夫下班后约好两个同志准备到厂俱乐部去看电影。他们有说有笑地刚跨出屋门,迎面来了运输部主任赫永忠。赫主任焦急地对孙大夫说:“冰沟门养路工区刚才打来电话,说老工人王瑞廷病重,有生命危险,请求急救。”孙大夫再也顾不得多听,当机立断:“我们马上就去。”
   说完,孙志成带上出诊包,和护士孙新萍一起,搭乘火车机车奔赴冰沟门。到了地方,经过一番急救,老工人王瑞廷的病情有所好转。考虑到当地远离医疗点,为防止病情继续发展,孙大夫决定把患者带回厂部治疗。这样,往回返的火车徐徐开动了。就在他们返回滦河途中,不幸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当火车行进到中营子道口的时候,一辆满载粮食的汽车抢越交叉道口,火车司机发现,采取非常制动停车,也来不及了。机车次位车辆与汽车尾部相撞,孙大夫被挤在车辆中间,右胳膊被碾断了,右腿的骨肉也被挤烂了。就在这时,她还惦记着患者王瑞廷,向赶来的人交待老王的病情。过不长时间,她由于出血过多,昏了过去。承德医专附属医院接到紧急电话,及时派来了救护车,运输部闻讯,也由领导带人前来抢救。救护车开到附属医院,医院已经做好了手术准备,成功地给孙志成同志做了截肢手术。
   失掉右臂和右腿,这对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人来说,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她需要有一双手给患者检查病,打针敷药。她要靠右手写字、吃饭;她要靠两条腿走路、出诊。做为一个人民医生,失掉了手足就等于失掉了一切,往后可怎么工作呢!她看着缠满绷带的断肢,不知流了多少次眼泪。
   孙志成同志负伤截肢以后,几乎每天都有人来看望她。同志们的关心,领导同志的鼓励,使她逐渐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要战胜伤残,继续为党工作。”就在她手术后的第六天,高烧还没有退去,伤口还在发炎,她就开始用左手练习写字了。当时,她连身都不能翻,只好把纸张夹在木板子上,躺在床上练。开始不知道怎么下笔,写出的字横不像横,竖不像竖,一会就累得手碗酸疼,头上冒汗。有时她瞧着自己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的简直不像个字样,也有点泄气。可是,又一转念:我要继续工作,就得会开处方呀,不能写字怎么行呢!于是,又鼓起勇气,坚持练下去。真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孙志成写的字就成个了。她高兴极了。她用左手工工整整地给党委写了一封信,原文是这样的:
   “敬爱的党,您象慈母哺育幼儿一样,把我培养成人。我现在虽然肢体残废了,但我还有一颗火热的心。我决不辜负党和同志们对我的关怀和期望,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我的呼吸还没有停止,我就要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争取早日恢复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把我的一切献给党。”
   这是孙志成同志负伤以后发出的第一封信,也是她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这封信在全厂引起了很大反响。党团组织号召大家向孙志成同志学习,给她很大的鼓舞,更坚宁了她战胜伤残重新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三个月过后,孙志成同志出院了。厂里派专人护理她,她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有一天晚上,她爱人陆兆芝不在家,孙志成躺在炕上迷迷乎乎快要睡着了。猛听外边有人呼喊:陆医生,我家小孩把手烫了,您快去给看看吧!”听到这声音,她“呼”地一下子坐了起来,身子还没坐稳,就“噗通”一声摔倒在窗台儿上。那个人慌忙跑进屋里,把她扶了起来,见她的脸擦破了,心疼地说:“都怪我,我以为陆医生在家呢!”那人走后,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作为一个医生,当病人需要的时候,我却一步也挪动不了。难道我就这样虚度年华,整天靠人扶持,混吃等死吗?不,决不能!
   第二天,她就向组织上提出了安装假肢的请求。党委热情地支持她,决定派护士孙新萍陪她去石家庄安装假肢。过不多日子,她的假肢做好了,安上假腿一试,割得右腿残端的嫩肉,象针扎一样疼。尤其是,她的伤残集中在右边,身子偏重得很厉害,连站都站不住,更不要说迈步了。回宿舍时还是孙新萍把她抱回去的。这可真是:没有假褪盼安腿:有了假腿又发愁。这时,一个可怕的念头突然在孙志成脑海里闪过:也许真的完了,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了。不,我还年青,一定要站起来,一定要独立生活,我要工作!她想:是党给了我这条再生的腿,它凝结着工人师付的多少心血!临来时领导上千叮咛万嘱咐,同志们热情盼望我装上假腿和他们一起工作,我要下决心练习走路!可是,苦练了一天,连一步也没有迈出去,还把手腕摔伤了。这天晚上,她想了好多好多。第二天,她请护士小孙帮助,以顽强的毅力继续苦练起来。她白天练,晚上练,有时在夜间也偷偷安上假腿练习。
   一天深夜,孙新萍已经睡熟了。孙志成一声不响地套上假腿,挪下床,悄悄地练起来。她先是扶着床沿蹭,后来索性撒开手,试一试,就象小孩子走路那样,摇摇晃晃,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这是多么可喜的第一步呀!这是用多少血汗换来的第一步呀!她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迈出的第一步还没站稳,身子失去了平衡,璞通一声扑倒在地上。孙新萍从梦中惊醒,听到她迈出了第一步的喜讯,姐妹俩高兴得一夜也没睡好觉。
   从石家庄回到厂里,孙志成同志抓紧练习生活自理,适应一段时间,就辞退了护理人员,回到运输部卫生所开始了新的工作。
   她爱人陆兆芝,热情地帮助她,鼓励她,行动上文持她。买粮买菜、点火做饭,洗衣服带孩子(当时孙志成的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六岁)里外收拾,缝缝补补,老陆都承担起来,真是既当爹又当妈。二十年后的今天,每当孙志成同志回忆起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时,都诚恳地说:“如果没有老陆对我的支持,我是不会有今天的进步的!”也难怪,有一次河北电视台的记者在给孙志成同志拍片时,运输部的很多职工都说:“孙大夫是模范,陆大夫是无名英雄,要上电视,也得给陆大夫拍个镜头啊!”
  
   工作着是幸福的
  
   孙志成同志回到运输部卫生所,拿起听诊器给第一个患者看病的时候,那位女同志衣扣还没解开,看着孙志成残缺的肢体,感动得流了热泪。她说:“孙大夫,您身体这样还给我们看病,我心里热乎乎的,好象我的病一下子就好了一半。”孙志成听了这话很受感动,人民需要我,我怎能不好好工作呢!能为人民办点事情,多么幸福呀!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九日,孙志成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I国共产党。她激动地说:“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要按照党的要求去做,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此,她变得更坚强、更刻苦,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腿脚行动不便,她“慢雀先飞”,提前上班。坐着看病,时间一长,好腿受压过重,时常浮肿得一按一个坑,她一声不响照样坚持工作。在她的心目中卫生所就是她的家,一天不上班,心里也挂念着。有一次,她的假腿去修理,家里人在上班前把水壶,便盆都放在她的跟前,一再嘱咐她在家好好休息。她怎能呆得住呢,她一个人在屋里,心急火燎,坐卧不安,慢慢磨蹭着下了炕,扶着墙蹦着走了出去。虽说她家离卫生所只有七十多米远,可对于她这样一个独臂单腿的人来说,该是多远的路程呀!她每蹦跳一次,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累得满头大汗。等到转过房角,被卫生所郑大夫发现,赶忙跑出来把她背进屋去。在场的同志都被感动得不知说啥才好。有的说:“你没有假腿,就别来上班了。”有的说:“你就是不上班,国家也得养活你呀!”可她说:“卫生所把我的心拴住了了,一天不来,就象大雁离了群似的,感到孤单,我离不开卫生所!”
   这纯朴的语言,道出了她的心声,多么使人感动呀!孙志成同志就是用这祥赤诚的心对待工作,人的工作岗位和整个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发挥着一个螺丝钉的作用。她多次带工作,有一次,她发高烧。竟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打针醒过来以后,她继续给病人看病。还有一磁,她正在上班,突然肚子疼了起来,脸色苍白,汗珠直掉。所里同志赶忙给她打针服药、又把她背回家去休息,人们都心思她这病不轻,至少得休息几天,谁知她下午又来上班了。上班八小时,她尽职尽责地努力工作;下了班。也是不管时间早晚随时出诊,有求必应。更使人感动的是:她曾连续多年,积极参加卫生所组织的巡回医疗,深入车间现场、送医上门。巡回医疗,这在正常人无所谓,可在她身上,不知要花费多么大的气力,这是可想而知的。她常常白天上了一天班,晚上还到老病号家里去看望。她把家住卫生所附近的老病号都记下来,开设了好多家庭病房。有一天晚上下雪,运输部宣传科高秀琴的老母亲犯了气管炎,哮喘得很厉害,家里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忽听门外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孙大夫顶着大雪来了。高大娘被感动得哭了,她感激地说:“孙大夫你可真是,都九点多钟了,雪又这么大,还来看我。让我说啥好呢!”孙志成同志就是这样,不管刮风下雪,坚持送医上门,热情为患者服务。家属院有个陈大娘,常年有病,孙志成同志每次来给看病,陈大娘都是从玻璃窗“眼巴巴地望着她进来。等孙志成同志走的时候、她再趴到窗台上,抹着眼泪,恋恋不舍地目送孙大夫出去。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呀!做为一个人民的医生,能够赢得群众这样的爱戴,该是多么祟高的荣誉呀!
   孙志成同志在工作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认真”。她不询私情,坚持原则,照章办事。什么“指名点药”、给家属亲友开药让写职工的名字,在她那里都行不通。为此,她遭到了个别人的非议,有的当面说她“难性”,有的说她“太不够意思。”她的儿子听到别人非议后,对她说:“妈,你办事太死板了,没这么叫真的,那样认真还得罪人,何苦呢。”可是,孙志成同志对这些规劝和非议,能给解释的,耐心地做好解释;解释不通的,让他自己慢慢地去想。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青年工人在工作时间和别人闹着玩,把肚子碰了一下,已经休了好几天,基本上好了。他回家去办私事,回来硬让孙大夫给补开诊断书。孙志成坚决不给开。这个年轻人先央求说好话,后来就蛮不讲理,连挖苦带谩骂。不管他怎么闹,到了,还是没给他开。事后,有人半解劝半开玩笑地对孙志成说:“人家乐不得拿听诊器为人,可你拿听诊器得罪人,这是何苦来。等你有了病,人家没人管你!”孙志成回答得更干脆:“我宁可烂在炕上,也不能无原则的迁就不合理的要求。别的我能改,我这个脾气改不了。”孙志成同志对待工作,就是这样认真,她说的“脾气”,实际上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当具备的原则性。孙志成同志在日记和读书笔记中,曾经几次提到保尔的那句名言: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侮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孙志成同志常说:“象我这样一个‘半拉人’能够活到今天,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一天顶着两天用,有十分劲决不使九分九。”她重新回到卫生所工作,已经整整十九个年头了。这么多年,她很少休病假,力争保全勤。平均每天要给二、三十名患者看病。据统计,这十九年,她总共为职工和群众治病十七万七千多人次。

共 1238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孙志成医生在一次出诊回家时,不幸遭遇车祸,造成残疾。可是,她身残志更坚,心系病人,心系诊所,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主动辞掉了单位派来护理她的人,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急病人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刻苦钻研医学知识,并且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二十年来,她克服了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学会了走路,学会了用左手写字、注射和针灸。她长期带病工作,值夜班,外出出诊,很少休病假,基本上达到了全勤。她坚持业余学习,用左手记了近三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她满腔热忱地关心同志,她喜欢说的是人民需要我,我怎能不好好工作呢!能为人民办点事情,多么幸福呀! 她不询私情,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坚持原则问题吧让步。她经常因为活动太多,残肢红肿得已经动弹不了,她仍然坚持上班,她用一个共产党员的顽强精神,诠释了一个高风亮节,心底无私,一心为了病人的崇高风格。欣赏,学习老师佳作,提出推荐共赏。【编辑:你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7-02-23 19:11:17
  孙志成的真诚执着,令人非常的感动。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2 楼        文友:你猜        2017-02-23 21:57:11
  感谢老师赐稿,确定你更大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