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生活叫守望
晨光里,挂着露珠的稻叶那生机勃发的翠绿总让人欣喜;烈日下,那黑黝黝的稻秸散发出滋长的香甜总让人迷醉;晚风中,稻棵沙沙的舞姿翻滚起连绵的波浪总让人流连。每天餐前饭后,有事没事去到田头,每次总有浑身使不完的劲。乡亲们总是说,老蔡啊你都七十大几的人了,犯不着这样辛苦了。他们哪知道,一个庄稼老把式对于稼穑的执着,对于田园的依恋,如同鱼儿跟水,是一样的片刻不能分离!
听着一个农民带着诗意的吐槽,我不由得重新审视起眼前的一切来。
此刻,我眼前所站着的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者。他的面部,黑里透红,脸上皱纹大都不是那么深切,算不得饱经风霜那一种,因此脸型虽然略长却并不显得瘦削。他的眼睛不是很大,眼窝绝没有丝毫的下陷,却似乎习惯了垂下眼帘,让人感觉有种固有的内敛。他的鼻梁和嘴巴都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好像整张脸就是种特写,特别呈现着那种不事张扬的性格。是的,蔡正声,他是位普通的农民,他没有什么荣誉,也没有什么头衔,更没有什么可以际会风云的杰作。不过,他还是有着让人不能不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后背。无论是站着侍弄他的花草,还是挑担行走在田头,他的腰板总是那么挺拔,那么硬朗,看上去也就是五十多的样子。这是一副庄稼汉所必备的腰板。凡是有过务农经历的人都知道,腰板对于一位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尽管说如今农业的机械化从根本上解放了劳动力,农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脸朝泥土背朝天了,但农业比之其他行业付出更多的毕竟是劳力与汗水。老蔡的这一副腰板张扬着他作为一位劳动者的资本,更彰显着一个农民的劲道。
此刻,我脚下踩着的是一处方圆不过一里的山下土坡,地处鸿山南麓,东为鸿声老年公寓,西为鸿山十八景之一的古剑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鸿山脚下的农户大都于几年前就拆迁了,如今只留下了两三户墟里人家。老蔡家就是其中之一。老蔡家的三间平房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朝向却是面东的,这在本地较为少见。但东面开门却巧妙地避开了日常从后门进出的局促,平素出门左拐几十米就可以上山脚下的大路。这里南有广袤的粮田,北有盘绕鸿山的公路,屋后有个池塘,还有一片林子,环境清幽。老蔡是个有心人,土坡野冈经过他的收拾,竟然中规中矩深得园林之趣。景观竹排植齐整,成为自然的山门、院墙,给人以不事垒堆的轻松视觉;各色花草果木,见隙栽种,看似凌乱却各得其所;原本的一个污泥塘,经过干塘、清淤、深挖,加以驳岸,于中央装上喷泉,动感十足,成为园中的活龙之处。池北植有香樟、枫杨,下置盆栽绿萝,坐靠池岸凉棚之下,心旷神怡、别有情调。大池之西凿小池,中有水岸步道,过岸建六角凉亭,配六角茶桌、美人靠,整个亭子全原木构造。西小池铺以蜻蜓点水小石径,左右各植绿荷一枝,池中布有碧绿生青的水白菜,相依相偎、蔚然成片,池水清澈见底,有田螺、锦鲤潜伏其间。
园北沿大路一侧,东为盆景园,有各类奇异树桩,配以大型盆景,中间点缀小型亲水花草,诸如水仙、五星花、金钱草之类,香气扑鼻,秋来园中依然花团锦簇;园西北部,为果木林区,边上将成排的山茶修剪平整,成为西侧的隔离院墙;中部立一蔷薇花架,花架下挂一藤制双人吊椅供人休闲摇荡。园之南部,宅边数株水杉高耸入云,其间有一土堆,是村里拆迁时遗留下来的建筑渣土。老蔡在渣土边上培上熟土沃用,植以罗汉松等常绿乔木、美人蕉等阔叶植物及紫薇等盛花树种,实在不能栽植的地方,仍以盆景来挡隔障眼。池南一丛秋葵,杆红叶绿,花白果乌,色彩鲜艳,尤其惹人喜爱。小小园圃,看似芜杂,其实匠心独运,可谓乱中取胜、野趣横生。
老蔡是个有心人。他的有心,便是寓于简单劳作中的创造。农民自有农民的心机,常常于朴实之中活出精妙、生出意趣来。他说,园子取供人休息之意,名憩园,以“美丽、清雅、情趣、境界”八字为建园宗旨。奇花异草、嘉树曲径营造美丽,因地制宜、质朴宁静营造清雅,树桩盆景、水池小亭营造情趣,雅俗共赏、自然而然营造意境。嚯,竟是提纲挈领,有头有绪!多年来,老蔡独自设计、整理,独自垦殖、栽培,不断增加投入,使园子既紧凑又旷达,既生猛又典雅,逐渐成了气候。凡是来憩园休闲的,不管是乡邻还是游客,人们总是一坐半天,或赏花、或垂钓、或棋牌娱乐、或品茗雅集。对于果木园林,老蔡从小就耳濡目染,后来又长期浸润其中。他自豪地说,他们西仓蔡氏是从洞庭西山迁来鸿声的,而西山本是林果之乡,他的祖上都是吃林果饭的。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西仓老宅,天井里植有杨梅、枇杷各一枝,他从小跟着大人修枝、施肥、浇水,几乎天天守着它们,看它们日长夜大、花开花落,两枝果树早已成了他的知己,它们的生命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从此,他与林木结下了一生情缘。从部队转业到锡钢后,他就去厂园林队工作,后来就担任园林队长,一干就是十九载。退休后,老蔡回到家乡,锄头一扛,依然做回农民,就此打造起他的憩园来。
虽说园子不大,客人也是三三两两,但自始至终,园子里就老蔡一人忙进忙出。从招呼客人、端茶送水到侍弄花草、整理园地,就见他一人在操劳。老蔡动作敏捷、干脆利索,奔走之际,总是风风火火,就像一只勤勉的蜜蜂。对于老蔡来说,生活中似乎就没有什么困苦,忙忙碌碌,乐在其中,而所谓难题不过是生活对于人们心智的考验。他擅于学习。别看他白天忙这忙那没个消停,但到了晚上他照样看书读报,学习种养知识。他说,如今的农技讲究科学,一个农民如果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就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埋头苦干只能事倍功半。学习对于一个农民来说,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种田的技能,也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眼界。今天的农民虽说不再在疲累中奔命了,却仍要在忙碌中提升,在实践中有为。只要肯学习,就没有什么可以难倒自己的。
正是有了这种自信,一个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不仅独自经营一处园林,而且在房前屋后办起了鸡鸭养殖场,力争将他的憩园建成一个生态产业链。除此之外,他还与老伴一起利用荒废的农田,栽种了十几亩水稻。老蔡如此卖力,是基于对于土地的体认。他说,他对土地总有一份牵挂,所以无论是自留地、宅基地,还是人家的抛荒地,他都细细整理,充分利用。他说,当下大片大片的耕地被挪用、被闲置,令人心痛。土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土地,农民只有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接地气,才能过安稳日子。金钱百万、屋宇千间不如薄田三分,农民不能只顾眼前,而不顾及子孙后代。爱惜良田是农民的本分,人能够平和地生活在农事里,生活在追求中,就是幸福;每天都有花开,经常会有结果,喜悦就从中来。老蔡不屑于那种将晚年晾在麻将桌上的人生,他以为,人的情趣不是谁给与的,是自己活出来的;人的境界也不是天生的,是要靠自己去开拓的,就像土地需要时时耕耘,哪怕是边边角角,也要物尽其用。临了,老蔡又挥洒起他的豪情,谈起了当今农民的担当,那就是“将土地耕种起来,让空气净化起来,让环境美化起来”。
蔡正声,让我们见识了农村转型时期一位古稀老人的卓越情怀。
在老师的笔下,一位现代式的农民跃然纸上,“对于稼穑的执着,对于田园的依恋”,蔡正声老人“总是有浑身使不完的劲”。经过他的手,景观竹排植齐整,各色花草果木,见隙栽种,并在池塘中央装上喷泉,成为园中的活龙之处……如此的描写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能有这样的世外桃源,真想好好地看上一看,好好地拜访一下白天耕作,夜晚看书读报的现代化农民。
感谢老师将蔡正声老人写活了,将现代农业写得如此精致,将鸿山南麓写得如此风光美丽。谢谢老师给我们送来一篇优秀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