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征文】生命的质感
确信失语的苍凉是一种悲壮,在悲壮肆虐时,你的感觉是贫血还是泪崩。不忍心放任真实的感觉流失,在贫血的当儿,仍然要作些须努力,以补充葡萄糖以转化为能量。在泪崩的时刻,还要挣扎擦拭,以免涕泪混为一团。些许努力尚好,有挣扎的痕迹,也证明对存活的态度。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要离开,消失。当一件事一个生灵永远不能在你眼前出现时,你可以说它消失了,可能是永远消失。当然,即使后来你再次见到那也是生命又一轮的重逢。如果一条老狗伴你多年,最后无声无息地消失,你会不会陷入莫大的惆怅呢。或许会吧,就连那条忠犬在主人去世后不吃不喝,一心只随主人去。再说一只可爱的小猫,肉嘟嘟粉嫩嫩的,它俏皮可人的样子,让你看一眼就想占为己有,可未能满月上帝就召唤它离去,当它像个无辜的孩子睁大双眼,泪光闪闪地望着你,你脆弱无力只报以同情的泪水肆虐时,你是否会后悔当初不如不见,凄婉无比的心悔恨着暗自决心再也不要这般地眼睁睁地看到逝去。
一朵花的凋零,或许让你感叹落英缤纷的美,一个生灵的逝去却会让你陷入莫大的惆怅,其实万物都是一样的,如果那朵花是你无比珍视的,面对它纷纷扬扬的告别,你照旧会洒下深情的泪水。而一个生灵,你与它没有任何交集,它只是任意躺在街上马路上的一具硬邦邦的躯体,你会对他伤怀吗?或许顶多一声叹息。形式很多时候是由内容决定的,而内容却必然与形式密切相依。当然那种带有某种目的的表演性质的形式不在其列。
常常想,这万物的主宰者到底是以什么来进行规划,顺接着时世的变迁。像小时候在手里被你折腾着晕头转向的蚂蚁一样,而人类是否也会被另一种生命所主宰呢。一个再强大的物体都会有自己薄弱的环节,也许会像是一种空放的圆,看似完整得无懈可击,其实有的也只是一个外形而已。
时间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世间的万物凋零又都是那样猝不及防。人类是不是也应该在世间的生命衰落中,意识到生命的存活是不易的,在更为强大的事实面前也要正式自己的无能为力。马基雅维利说:“为君者不必信教,而不可不貌似笃信。”人,或许都是一样的,在许多事实来临的时候,总是以为真理已经被自己掌握在手里。其实我们只是拿捏着自以为是的真理,在自己的心地里畅游无阻。
许多时候,人喜欢沉迷在幻想中,因为在现实里找不出真实的也能够说服自己的注解。他们呼唤着来自灵魂的描述,这样可以让他们清醒,为之振奋。可是任何代表着某种目的的追逐,都只是一种追逐,在追求的时候,意义已经逐渐消失。比如猫抓老鼠,就是如此。在不断的追逐着时,有滋有味,可是老鼠一旦疲劳或者死去,它就顿时失去了先前的追捕力。是不是人类也是如此,在虚幻的迷茫的时候,总是期望,期盼,可是一旦真实靠近,也是兴趣消亡。
无力重现往事,也不能重现流逝的时光,所以面对失去的一切,不管是什么,都只能在心底里缅怀,默默地在心地里描述,描述往事来启发自己的记忆,在回想里告诉自己这是曾经存在过的真事。而这些又能代表什么呢?对往事的理解,在另外一种背景中是不是就能够更为清晰地面对以往?这样的问题,谁能回答,在每个人陷入这样的追问时,或许我们离生命的本质近了,但是离生活就远了。这样说的话,就好象一定要将二者剥离,可是谁有能说生活就是生命呢?
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有时候很简单,不断地长大,长大以后做自己梦想的事情。可是很多的事情总是在我们逐渐的长大中慢慢地被我们的意识更改了,或者是自身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叔本华说:“对一件事情陷入苦苦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可是为何还是要进入这样的无奈,来循环着无奈。是不是可以说,人的存在就是无奈的,我们只能依附着生的无奈存活下去。
有人说,人的本质就是孤独,无奈。可是,人又因为具有社会性,要在社会的集体里,在人群里交往,获得理解,寻求支撑。这样的理解和支撑本身就显得微不足道,渺小可微。可是,一个甘愿自己一个人孤单的人又是非常可怜,让人心痛的。于是老舍才说:“人,就是生活在天堂和地狱的夹缝里,怎么做也不好。”
对于生存的真实和存活的可信度,好象没有人怀疑过。许多的哲学家考虑的往往是在真实可感的生活事实里面,人类面临的困惑和疑难。一边解说,一边发问。哲学家总是要将自己弄得晕头转向,也弄晕看他观点的人,重要的是怎样圆满自己的观点,寻求更多的支撑就足够了。对生命中,善与恶,伪与真的揭示,对狡诈与欺骗,伪装与隐瞒的披露,都是让人更直接地看自身的,这也正是哲学的好处,敢于正视自身的恶劣,揭露灵魂的虚伪。
一个诗人说过,每个写作者都是一个寂寞着燃烧的星球,在时代的暗夜里静静放光。布罗茨基也说:“除了艺术所勾勒的未来,一个人没有别的未来。”任何有智慧,有灵动的头脑都应该是处于一种有创造型的的精神活动中,保持独有的关于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孜孜不倦地继续在以往和未来的世界中。
“一炷星亮一颗心,有的黯淡,有的晶莹。”希望每个人都怀着对生命最深切的感知,让苍白的心绪有规律的分布,并在岁月和时光面前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来。因为生命毕竟是鲜活可感的,如果你努力发光发热,就能感到透彻周身的暖。
初稿于2008年修改于2017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