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我们每个人都是“吃瓜群众”(随笔)
假日闲翻书,发现,“吃瓜群众”很流行。
我是一个与时不俱进的人,对网络用语所知甚少。第一次见到“吃瓜群众”这个词,还是在江苏语文名师王开东的文章里。当时,对这个词不甚了解,于是上网查了一下。才知,所谓的“吃瓜群众”,就是在事件发生现场,不发言只围观的人。这个词语来源于一个公路新闻:公路上发生了一次事故,记者去采访一位在现场的老伯,而老伯的回答却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瓜”。吃瓜只是一种托词,他只不过是不愿意说而已。他就在事件现场,怎么会不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呢?
“吃瓜群众”以吃瓜为借口,表示对事件的不了解,不议论,不发言,只围观,这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他们信奉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怕给自己添麻烦,怕引火上身。
如果把“吃瓜群众”中的“瓜”理解成瓜子的瓜,这个词语就更形象了: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嘴里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天南海北地闲聊,说着东家长,西家短,马王爷三只眼的话题。说到招乐的事情了,笑声飞扬;气氛沉闷了,互相说着俏皮话,逗着乐,无乐找乐。自己闲着无聊了,磕着瓜子,东走走,西看看,哪热闹哪到。
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吃瓜群众”的围观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更新换代也很快。由以前的只是围观,变成了录像。看见打架的,在旁边录视频;看见跳河的,不忙着救,录一段视频再说;看见小情侣吵架了,在他们屁股后边跟着,录一段视频。录完了,发到网上,议一议,乐一乐。
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个视频,一位老人躺在马路上,周围是一圈议论纷纷的围观群众,可是,却没有一个人上前看一看老人为何倒在地上,没有一个人上前搀扶老人,也没有一个人打电话叫120来。可却有几个人拿着手机在录视频,甚至还有一个人一片嗑着瓜子,一片观看。牙齿磕着瓜子的发出的噼噼剥剥的声音在混合在嘈杂的议论声中,地面上瓜子皮飞扬,嗑瓜子者却歪着脖子,探着头围观。
这个视频里的围观者是“吃瓜群众”,而发视频者,也是一位“吃瓜群众”。
想起了鲁迅所说的看客,那是一群心灵空虚,生活无聊,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而在鲁迅的笔下,在当时的国人中,这样的群体还非常大。鲁迅所抨击的昔日的国人,在现今社会也是层出不穷的,人性使然。让我们把手放在心口,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否有过打听别人的隐私的时候?我们是否在别人遇到不幸的时候,心中会有隐隐的快乐?心想:“这事多亏没发生在我的身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吃瓜群众”,即使是道德上最完美的“高大全”式的人,有时候也会在内心空虚无聊的时候,寻找一些不光彩的乐子来消遣。
为什么人人都是“吃瓜群众”呢?
一是好奇心使然。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生长着一颗好奇的种子,它会调动起人无限的欲望,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牛顿因为有了好奇心,才钻研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不断地发明创造;法布尔因为有了好奇心,才写出了皇皇巨著《昆虫记》……正面说,好奇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反面说,好奇心也在引着人们走向堕落。对网络游戏好奇,让人们尝试之后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对毒品好奇,尝试之后沉溺其中,无法脱离。“吃瓜群众”也同样如此,对一些事好奇,就想凑到跟前一探究竟。哪有事情发生了,不去看不行,好奇心撩拨着“吃瓜群众”那颗无处安放的心灵。
二是无聊空虚使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为生计疲于奔波,使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关心,缺失了关爱。当闲暇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无事可做的寂寞,在心灵空虚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些事物来填补空虚的心灵。当百无聊赖的时候,一些促发事件是很能够调动起他们的兴趣的。于是,慢慢地,他们就成了围观群众,在突发事件的刺激中,他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空虚的心灵有了安放之地了,他们就摆脱了无聊产生的寂寞。在围观中产生了快乐后,他们就欲罢不能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入围观者的群列中,成为了一名“吃瓜群众”。
三是寻求心理安慰。在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恶,或大或小,在适当的时机里,它就会萌芽。风吹麦浪,是一幅美丽的风景,是因为麦子成熟时低下了谦卑的头,风在谦卑的麦子面前,感受到了自己的强大,施舍给麦子以麦浪之美。人也同样如此,有时,在弱小者面前,慈悲心是泛滥的,他们会在弱者面前通过慈悲来表现自己的强大,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可是,当自己处于弱者的地位时,他们的内心是痛苦的,是饱受折磨的,这是一种很难受的滋味。于是,当他们看到一些悲惨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心中就会得到一些安慰,就会想:“世上还有比我更惨的人啊!”于是,在围观中,感受到了生活的优越感,重新对生活充满了自信。
“吃瓜群众”的增多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愈发地冷漠,也在加大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想起了“小悦悦事件”,一位两岁的孩子,在被车碾压之后,竟然有十多个人视而不见,在幼小的躯体面前经过,没有一个救助的。这些人,其实就是典型的“吃瓜群众”,在人性的检验面前,彻底暴露了他们心灵的丑恶。看一看这些“吃瓜群众”的表现吧!一名男子骑着摩托车经过,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悦悦,一转弯绕过离开;一名男子一直盯着小悦悦,看了很长时间,然后竟然躲着走,远远地离开了;一名黑衣男子漠然经过后,回头不断地回望,并停车向附近的店主询问,可就是没有上前施救;一位穿着短袖的男子从小悦悦身边经过了来回两次,除了惊异的目光外,再无其他动作……冷漠得让人出离愤怒,“吃瓜群众”,你怕的何来呢?竟然对这样的一个小生命都不能深处援助之手吗?在这样幼小的生命面前,你还是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
不要一味地去谴责“吃瓜群众”,我们想一想,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会不会上前去施救呢?你会不会因为顾及这,顾及那而停止向前的脚步呢?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善的自我,一个恶的自我,一念之间,每个人都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吃瓜群众”。
其实,有时,“吃瓜群众”也会产生正面的效应。“罗尔事件”不正是因为“吃瓜群众”的众多,才使一位伪父亲暴露在世人的面前吗?王宝强离婚事件也不正是“吃瓜群众”的加入,才让一位现代潘金莲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吗?甚至,在反腐战线上,不正是有着一个个充满好奇心的“吃瓜群众”,才使一些腐败官员尽早被揭发吗?
没有绝对的道德高尚者,所以,人人都是“吃瓜群众”,关键是看我们在吃瓜的时候做什么样的选择。我们要正义地去做“吃瓜群众”,吃瓜的时候,面对需要我们施与爱的人,向前走一步,伸出友爱之手;面对丑恶现象,即使不伸手,也应该让你的出现产生震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