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智慧之光,明智明心(随笔)
一
从没有研究哲学之欲求,可是对于哲学家,终是敬仰有余。冬季心境烦躁时,轻翻布满“宇宙万物”的书页,思想在中国哲学的简史中氤氲,虽没能理出清晰的思路,可是,致知后获取的营养,滋润思想和灵魂,让烦躁静默下来。我想,这就是哲学带给人最有益的“良知”吧。
读历史明智,那么读哲学可以让人学会思考。世界万物皆有根源,哲学思想的根源更是,从古至今,一直在影响着甚至统治并占据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本书,全面论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从本土(战国)的思想,到外来(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影响,我国的哲学在不断发展中,在朝代更替中思想逐渐合体,日趋完善而完美。
《中国哲学简史》乃是冯友兰先生所著、涂又光翻译的简体字的版本。本书共分为二十八章,从第一章的中国哲学的精神,到第二十八章的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从公元前几百多年前到公元十九世纪,横贯时空2000多年。我国的哲学思想在不断的朝代更替中发展和更替,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政治性的历史。本书有冯友兰先生对本书的自序。本书刚写好时名字为《中国哲学小史》,所以冯友兰先生称之为“小史”,自序中他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开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之巨著尤为需要。
关于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什么呢?冯先生说: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和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古时,一个人接受教育启蒙,多从《四书》、《五经》开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思想著作。他距离我们很近,也很遥远。
何为哲学,哲学就是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人生在世,反思者很少,进行系统反思者更是凤毛麟角。能进行反思且具有系统性的,皆是哲学家吧。而且将这些思想再表达出来,且具有系统性,这就是我们读到的哲学著作。
在我国的哲学历史中,每位哲学家在利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思想。著作有《论语》、《老子》、《孟子》、《大学》、《中庸》、《庄子》、《易传》、《礼记》、《墨子》、《韩非子》、《列子》、《吕氏春秋》、《公孙龙子》、《荀子》、《春秋繁露》(董仲舒)、《太玄》(杨雄)、《庄子注》(郭象)、《世说新语》(刘义庆)、《肇论》(僧肇)、《原道》(韩愈)、《复性书》(李翱)、《太极图说》(周敦颐)、《正蒙》(张载)、《河南程氏遗书》(程颢、程颐)、《朱子语类》(朱熹)、《周易本义》(朱熹)、《象山全集》(陆九渊)、《大同书》(康有为)、《新原道》(冯友兰)、《论道》(金岳霖)、《新理学》(冯友兰)等。这些哲学思想系统、多样而又有分歧,百家争鸣,诡辩而又哲思。正是这些一部部哲学之书,影响和决定中国每个朝代的人。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引导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充实人类的智慧,提供关于人、世界、上帝的社会智慧,处理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本质和人生的基本问题。
二
《中国哲学简史》论及了宗教和哲学,明晰了一些概念和理解。宗教和人生有关系,每一种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也就是一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仪式和组织。我们常说的儒家不是宗教,道家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做为哲学的佛学和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和其他国人相比,中国对宗教的观念和宗教活动较之虚弱,不作为生活中最重要和最迷人的一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道德(尤其是儒家伦理)。中国人不太关心宗教,多是关心哲学的,在哲学里满足对现实或超现实的追求。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道德价值没有觉解呢?中国人通过系统反思提升自已的思想和境界,如哲学上将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哲学)境界。通过哲学修身思想,又在不“为”中完善自身,也是在修行和体验自己的道德价值。
在哲学里,为了修身,无需祈祷、无需跪拜、无需祭祀等,并通过宗教更直接获得更高的道德价值,甚至纯碎很多。因为毕竟宗教里蕴含着迷信和想像,甚至有时反科学。在西方,宗教和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向前一步,宗教会退后一步。在我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提高觉解的能力,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成为圣人就是哲学崇高的任务。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和迷信及其教条必须让位于科学,未来的社会,人类将以哲学思考关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及追求,而不是祈祷和祭拜。
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该是哲学的。他一旦哲学,就便有了宗教祈福里的洪福。
三
那么哲学和政治又有何关联呢?有句话说“历史决不会重演”。但是又有句话:“日光之下无新事”。这两句话结合来读,蕴含有全面的真理。回首观看中国的历史,从政治范围看,几乎是在重演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史。即使扩大及全世界观看,世界历史也是在重演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史。由公元前700多年的战国战乱,到近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战国时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到秦国统一中国。不仅仅是地域或是领土的统一,也是政治思想的统一。那时候的天下就是世界。如今我们中国又被拖进一个世界,其国际局面,与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局面极为相似。说历史决不会重演,其实,天下也没有新的历史,总是在演绎着遥远历史的循环。
公元前3世纪阴阳家的主要人物邹衍建立了新的历史哲学,司马迁对其的历史哲学观点有解析,邹衍以五德转移解释历史变化。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和五行的顺序一致,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生木,木盛于春。其学说又指出:朝代的顺序也是和五行一致的。分为五德,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完成历史的循环。一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制,皇帝的正式头衔仍然是:“奉天承运皇帝”,所谓的承运就是指五德转移之运。“奉天承运”,是天意,是自然所赐,这样做为统治者的皇帝,其旨意皆为上天而下,是要求每个人要遵循其道,否则违背了天意,则必遭受天谴。“奉天”无疑是有些迷信或是玄学的含义,王者受命于天,国家利用人民对上天的敬仰来统治人民思想。
世界万物皆有自己的理,国家也是一定的国家之理。国家按照其理统治,必然繁荣安定。孟子曾经指出:治国有两道,王和霸。其实在汉唐以来,治道的多是霸道,因为统治者都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利益进行统治的。近日有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出炉,本女主人公李雪莲因为要二胎假离婚,失去丈夫,又被前夫说是“潘金莲”,在告状之路上,很多的官员没有将她的离婚当回事,于是后来一条链子上的官员全部被免职。那么后来的官员也该为她的利益而解决问题了吧,使之不然,这些官员皆是在在想着为保住官职而谋事,从没有去为解决她根本的问题而谋事。甚至当他们听说李雪莲的前夫已经死后,更是欣喜,因为此案件算是了解了。这种领导官员很明显是属于为了自己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利益为先的。当官,当官是为了自己谋事的便利,而并非是为了人民解决问题而谋事,这是当今官场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常有人说:“这事得解决呀,否则官位不保呀!”考虑的是自己利益的得失,是在为官位而谋事。很少人叹息说:“这事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和利益呀!”,考虑的是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事时,将自己的得失置之度外,现在的社会需要和呼唤后面的声音和叹息。
四
哲学思想多是国家的一种思想统治工具。他们多宣扬儒家思想,让社会人分级而存。中国的社会制度使得我们的社会组织叫做家邦,因为在这制度下,邦是以家来理解的。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是独裁的、分等级的,因为在一家之内,父的权威天然高于子的权威。而儒家学说大多是论证这个制度的合理性,或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中国的家族制度成为中国的社会制度,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关系中,除了朋友关系,皆可以以家族关系来理解。董仲舒从这五伦中,选出“三伦”,称之为“三纲”,三纲之外还有五常。三纲是社会的伦理,五常是个人的德行,都是儒家坚持的。崇拜祖先,祖先成为一种家族团结的象征,儒家学说无疑成为正统的哲学。
现在这种家族的分级制度在我国依旧存在,而且越是政治性强的机构越是明显,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家族里,越是明显。行政机构等级的划分,家族里老幼的尊敬及敬仰,很是显示出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地位之高。当然,国家的统治者也会利用这些思想统治人民,宣扬尊老爱幼,宣扬尊师尊敬高一层的领导,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我国人民的道德优秀的品质。同时,不可否认,这样的等级思想,也在被一些领导者或是家族里的人利用,达到私利或是欲望的霸权。
记得,几年前,有一股人在高调宣扬儒家思想,并喊出要求将国学书本投入教育,并建议教育机构将此列为孩子必学之课程,乃是一种思想的运动,无疑是让接受者认知他们的思想,让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乃至垄断的地位,而后思想统一。现在社会,自然不是当初的儒家思想学说,也不会是新儒家的学说,随着中国社会制度和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在儒家原来学说基础上的,一部分觉解者的另外一种的哲学和意识。
哲学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被国家统治者利用,以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或是被一些反政府的人利用来推翻社会。
五
地球上有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海洋国家大多从事商业,大多居住在城市,其社会组织形式不是以家族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的利益为基础,于是这些国家围绕着城邦而组织社会和建造社会。而大陆国家多以农业为主,后来发生了工作革命,使得中国不再孤立于四海之内。于是中国的经济和中国的经济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要生存在现代世界,就必须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需要有志之士追求更高的修养,就是修行,致知。根据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是不做任何修行。最好的修行方法是无心做事。乃是道家所说的“无为”和“无心”。无心做事,就是自然做事,自然地生活。修行之路上,要相信自己,不需要专门的行为,诸如礼拜或是祈祷。注意日常中的无心而为,毫无滞着。所以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是一种知。这样的知,不同于原来的无明,不修之修,也不同于原来的自然,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创造。无得之得,顿悟之道。《大学》里,讲了八条目,是自我精神修养的八个步骤。分别是: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为“致良知”,良知是我们心的内在光明,是宇宙本有的统一,也即是“明德”。
历史中的每个哲学系统都会被误解和利用,从公元前的儒家学说,以后的道家学说,又有法家、墨家等等,中国的哲学形成一种互相渗透的合体。总是在现实主义和古典浪漫主义中相互影响和发展。后来有来自印度佛教的传入,佛家与道家的学说的有些共性和相融,后来我国的哲学历史中出现了新儒家,再有基督教的传入,西方思想的传入,使得我国的哲学概念越加复杂。冯友兰先生说过一段故事:有一位信奉陆王学派的教授,教我们中国哲学史,是两年的课程,每周四小时。他从尧舜讲起,讲到第一学期末,还只讲到周公,就是说,离孔子还有五百年。我们问他,这门课何时能讲完。他回答说,唔,研究哲学,无所谓完不完,若要它完,我一句话就能完,不要它完,就永远不完。
六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们为何读哲学?按照中国的传统,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新原人》中说及,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做事情时,有觉解,使得他做事情有了意义,很多意义合成人的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生境界。可以将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中,前两种是人现在的就是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而后两种境界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是精神的创造。所以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尤其是达到天地(哲学)境界。哲学的任务是给予人高度的“觉解”。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秒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人的最高的人生境界,成为圣人。
我们学习哲学,了解万物的起源,哲学思想的发展,自然的实质和清晰的思想,其实中国的哲学缺少清晰的思想。虽然读哲学的目的是清晰我们的思想,但是是每位读者和哲学家不可缺少的训练。现代人都在进行哲学思考却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知名的哲学家牟宗三曾经说,世界是混沌的,哲学就是通过某个孔道注入一缕光线,照亮整个世界。各个时代的哲学家、各个民族追求智慧的趋向不同,因而认识世界的孔道不同,但这种智慧之光都可以照亮整个世界,这就是哲学。哲学让人思考,改变思维方式,增加认知,洞察世事,遵循“道、理、心性”而“为”或“不为”。
哲学更是历史,明智明心,让我们学会说很多话,而后静默。
写于2017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