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酒家】阳春游龙川(散文)

精品 【酒家】阳春游龙川(散文)


作者:竹影香尘 布衣,477.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04发表时间:2017-02-27 10:25:23
摘要:龙川胡氏居于风水宝地中,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氏族文化,相应着这块宝地的风水,与其说风水宝地养能人,能人何尝负风水呢。

一、坑口风水
   阳春三月,“悟空网户外俱乐部”去安徽龙川越野的号召,似乎来得匆忙又可意。
   本该6个小时的车程,因为驾驶员的导航仪没得升级,因为逢上江南多雾高速关闭,上路十八小时后,我们才踏入绩溪县地界。
   青瓦白墙,特色的徽州民居,星星落落散布车窗外的沿途两侧。车进入山口,一条单行道蜿蜒伸向山中腹地。车速慢行,潺潺清溪随车傍走,绵延群山前呼后拥,杜鹃花簇簇嫣红含笑崖壁,青竹婆娑摇曳山坡。路过看,山中无多田,几畦菜,数垄苗,农锄柴棵依墙头。左顾右瞧山中人家,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好像唤醒车内人那久违的感觉。一口新鲜清气透窗过,车里人都在羡慕这样的“世外桃源”。
   中午时分,车停在一座自然村前的晒场上,一位模样清秀的农家少妇迎接了我们。“坑口到啦!”。
   中午吃着早上备的饭。农家婆媳俩终于等来咱们这批迟到的野驴,还沉浸在入山一路风景中的驴友,已经抖掉误时的不爽。农家米农家饭,几碟乡土小菜五味俱全。因赶着时间匆匆就餐,可还是朵颐啧啧味香可口的饭菜。原生态的山水,原地产的果蔬,原滋原味纯天然,“难得的好享受!”每人自唉生在此山外。
   一簇黄花,惹着蜂绕吟唱,几垄花黄,竞折柳腰柔荡。正是田间油菜花盛开时节,满地炫烂金黄。一片大田花海,连着半坡徽式民居。翘檐衔着一郭青山。饭后我还偷空瞅一眼小村的模样。丽日,烘暖了清风,烘起泥土气味,浮流暗潜满鼻香。人不及醉,群主吆喝集结的哨子,从大路上可劲地吹响……
   回到车停场,见石头上有,“绩溪龙川村文化活动中心”字样。“哎!这就是龙川”?“是呀!”那妇女怎么说是“坑口呢?”生来咋到不明就里,捞得同来驴友一嗓煽笑。嘿嘿…… 没人告诉我:龙川是绩溪坑口的古代名字。倒是我囫囵生出歉意:人家是驴友可不是导游呢,没得计较呢。
   趁上车人还没到齐,我又蹭到村口公示牌前:
   龙川不仅山水清丽,自古也是文风昌盛、人才荟萃之地。龙川本是胡氏宗族的居所。绩溪是他们非常辉煌的一块家园。绩溪龙川胡氏代有人才出:唐代,绩溪出了个散骑大将军胡宓;宋代,出了个两劾奸臣秦桧的监察御史胡舜陟,明代出过奕世尚书胡富、胡宗宪;清代,出了徽墨名家胡开文、红顶商人胡雪岩;近代出了著名学者胡适;当代,出了国家主席胡锦涛……
   也!也!来时做的功课不足,自嘲孤陋寡闻,想不到这小村子竟然是这些名人的故里。我:“哎这可是胡锦涛主席的老家哎!咋不留下仔细观览呢?这是去哪?!”群主阳春说“先去绩溪大峡谷!”哦,他们兴趣似乎更多的在拔高攀险,喜欢登峰造极呢。
   再回到坑口,已经是黄昏时分。群友们像一群蜜蜂,飞入那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田里拍相片去了。我,一如特约的佳宾,独自放步,终于得以细细游览、慢慢品读这座小村落。
   灵动秀气,首先是村前这条不竭的川水;啸云藏龙,自然是小村隔川对面的龙须山。当群山环抱一川,静流拥带一座上千年历史的小村落,你只能着眼神奇的两个字——“风水”。
   站到川上两木叉叉搭筑的简易木桥上,先是不解,一边是建筑稳固的拱桥紧挨着,为啥还要它,还说常常被山洪冲损,还要一次次搭键起来。这形似“蜈蚣”的小木桥,后得知这也是龙川人家必须墨守的风水说。一队队、两三群来此的游人,没有几个问它究竟,只管在这木叉桥上来来回回走着,玩着。走过来,找一把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走过去,摸一点江南婉约细腻的韵味。山留影,柳浮绦,暖风夕照波光鳞鳞。这是水墨山水画里才能见到的景,此刻多摆几种POS吧,谁不想过足画中人的瘾呢。
   走过桥,下桥头,接着上了小山头。临川雄崎古树作屏,“灵山庵”坐落其上,它占了小村第一道风景。供香师傅精神矍铄和蔼可亲,我问询她答应。这里本是胡氏族人读书练武之处,胡宗宪曾就读在此。后经明人指点,说此处高雄峻险不宜文武,当立庙庵以镇势。千百年来这里香火兴旺,托菩萨福佑,胡氏家声盛隆人才辈出。曾经出过一文一武两尚书。被誉为“徽州第一家”。辨听乡音,感激她健谈而真诚。待及细问,她抬手指向对岸:“本村里731户,2316人,都姓胡哎,都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从一千六百余年的始祖胡炎那里算起,传至锦字辈已有48代了嘞。”我惊诧问这村就没有别姓氏人。老师傅翘起食指:“有嘞,就一户姓丁唻”。那是胡家特地从外地请来住村里,“借丁”定风水的。据说也是神奇,历时多少代,始终是“丁”不压“胡”,到如今丁家世代男丁单传。真让人惊奇喋喋。这一路所看的好景不少,却比不上这几句的介绍,更能撩拔我探究的勃勃兴致。
   我站到灵山庵前的临崖边上,探头下看无声川水,清澈静流。透过茂树疏竹,居高俯瞰坑口村。整个村落东耸龙须山,西偎凤冠峰,北峙崇山峻岭,南集群山汇成一川汩汩而来,经村而过汇入登源河。村临川边,村落形如靠岸的巨船。环顾着眼前泛着地道淳朴,透着神奇灵气的龙川,无由的,一股敬佩之情从心头涌起。我品赏龙川“风水”:环山拥抱,枕靠有助,得了天势;活水缓流,源汇群山通河达江,得了地缘;一道无旁,众行同向,聚了人气。龙川,山清水秀静谧不喧处处生景。难怪说这里自古就是文风昌盛、人才荟萃之地;难怪龙川胡氏代有人才,曾经成了徽州出名的“进士村”。难怪历代胡氏中人出将入相,难怪这里能诞生那个红极一时富可敌国的胡雪岩,难怪一族胡氏子嗣绵延,开枝散叶历代发迹。一处风水,孕育一方文化。一个氏族兴旺,不但直射出一部厚重的家族历史,还能看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龙川孕育的胡氏文化,就是中华文明史里浓缩的精华一粒。龙川,真真是一处绝妙的风水宝地。
   “去!去对面(坑口村)看看去喔,那里专门有人讲(介绍)的嘞,那里有的看头嘞……”老师傅看出我的意犹未尽,举起筋骨干瘦的手为我指点。
  
   二、胡氏文化
   经川过桥复回西岸。南北朝向临水沿边,依着一条窄窄的青石道。顺水转入村中,换成东西向,一水分两岸的街道便展现在眼前。柔和的夕阳光,暖风含着淡淡的花草清香。感觉中我似乎刚刚才到龙川。
   游览龙川河流经村中这地段。两岸民宅鳞次栉比,皆是徽州古村落枕山面水的典型格局。胡氏族人因以两岸河堤为街,名副其实地被称为“水街”。一街两岸,一家一商铺,商业气氛并不浓烈。我从东岸的街道上漫步,经过那些老街坊屋前,见有淳朴模样的村民,在门前摆几只竹筒,挂出一块腊肉,或挑出几件小饰件等等。客不问,主也不搭讪,却都是憨憨的一脸笑意,让人感受到乡居家人那种简单的亲切感。我不知道那些村民是得了川水的滋润,养成了这般温和淳朴的民情,还是因为徽州人特有这谦和的性格。总之谁走在那里,都会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放松下来,并切感到十分的惬意。
   常言得水而宜居。走进龙川村,才真正看到一部风水民居的金典。龙川并不大,但天然地理、人工水系安排的着实绝妙。首先是龙川自东北入村后朝东而流,汇入登源河后折转南流。川溪经过水街这一段水流愈为浅缓。裸露的川床上设砌层层槛灞,川水在浅浅的层叠顺势流淌。一川清水上不见源头,下不见水去。风水说,这不见源头谓之“天门开”,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天门开则财来,地户闭则财运常聚。川流不息则财源不竭。顺川向西望,川上一道道小桥,川下有一层层槛灞,如水襟排扣一般锁着急水流势,联动了风水气脉。更使得这道依山带水的村街,多了特别韵致。
   川水清澈,缓流溪动。溪边,三两修缮的工人就着溪水清洗着一片陈瓦,向晚里的溪水,被拨起圈圈涟漪,似乎在绵绵低叙着那段古村水街前朝往事。整条水街,游人也不繁多。且有三五成群或几十人组团攒动跟着导说人,在川上一道又一道的小桥上往返两岸。
   “我们所走的两岸河堤却各有一个非同小可的名字——龙堤、凤街!”我随着一团队,接听一段:“我们脚下踩的就是“龙堤”,它衍出于河东的龙山,对面的‘凤街’因脉接西面的凤凰山而得名”。龙堤凤街,看其构造却大有讲究。看龙堤,道中间一色石板纵铺,说是代表‘龙脊’。两侧鹅卵石垒铺,说是代表‘龙鳞’。当走上龙街对面的凤街,整条道全用白凤凰山的麻石横铺,说是代表凤凰的一片一片羽毛,两道街合称“龙凤呈祥”。我稍稍顿步,目睃着分别象征龙鳞和凤毛的长条和鹅卵石,赞叹这种借物寓意实在是创意巧妙!
   随着前行的脚步,可以看到龙堤、凤街都在逐步降低。据说这里另有奥妙:龙堤总是高于凤街。我颔首会意,作为宗族聚居千年的村落,大概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从纲常伦理上说,龙为乾,凤为坤。男属阳,故龙堤在河东上首,女子阴柔和婉,故凤街在河西,“阴阳顺,夫妻和,家道成”,龙堤设置比凤街高,大概是体现了“男主上女处下”的传统理念。
   我望着水街两边一折一折的民居墙,像楼梯一样高低起落。欣赏这徽派建筑重要特色的马头墙。说它不仅具有防火、防风、防盗功能作用,还有一层肥水不外流的寓意。要说北方那种红墙金瓦能显示高亢张扬的罡气,而这徽州式黑白两色,倒是显得愈为沉静含蓄和内敛的端庄。黑白色底,古朴的足可以把人的游思带入遥遥深远的景境和阴阳妙理中去。
   沿着凤街,瞻仰始建于明朝的“奕世尚书”牌坊。精工喻砌谓为艺术奇葩。巍峨耸立,沐风栉雨四五百年保存完好,不失曾经的雍容华美。它是真正的一座丰碑,彰显着胡氏一门两尚书的胡富和胡宗宪祖孙两代人功勋。思摸它,更能看出龙川胡氏家族曾经的一门荣耀。走在胡富亲设计建造的十块青石铺成的“十全十美”桥上,那份踏实的感受与身后的牌坊自是不可同喻。迎面龙堤上的都督坊衔接着风光,陈迹伟业斑驳着历史的沉吟。
   因为天色见晚,我折身沿着龙堤回转。经过胡氏宗祠门前,不禁留步。看它整体徽式建筑恢弘的外观,看它屋檐下雕廊画栋。看高大门楼上的精致雕刻,全以历史戏文和龙狮相舞为主体的图案构成。门楼宽斗拱承挑屋檐、翘首腾空。门楼前后两间各有6根石柱、5根月梁和方梁,结构严密,布局匀称。方梁梁面雕刻“九狮滚球遍地金”“九龙戏珠满天星”的精致图案。两旁则是内容各异的历史戏文,文武百官,聚集一堂,三军听令,跃马横刀,一幅幅鏖战沙场的画面展现眼前。横梁五段冬瓜栋,寓意辈辈皆得栋梁人才。两旁石鼓相依,大狮对峙。心拜一拜仪门上彩绘尉迟恭、秦叔宝两门神,再也按捺不住好奇,随着一批游人匆匆溜进去。
   越过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进(即正厅),说是族长举行祭典的大堂。它由14根银杏树圆柱、柱基采用枣木刻成莲花瓣托、架着大小54根冬瓜梁,结构为抬梁和穿斗式相结合,显得威武壮观。正厅的每根屋梁,两端皆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刻着彩云、飘带,中间分别镂成龙、凤、虎,檩上镶嵌片片花雕,连梁钩均刻有蟠龙、孔雀、水仙花、万年青,仰首凝望,玲珑别致。正厅两侧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别具一格。
   两侧各10扇落地窗门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为主体图案,花形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绽;有的亭亭玉立,随风招展,有的平铺水面,舒展如画,无一雷同。更令人可爱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荡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鸟翔蓝天,鱼潜水底,鸭戏碧波,还有蛙跃荷塘,鸳鸯交颈,把整个荷群画面描绘得生动逼真,妙趣横生……。显然这荷花木雕是融入的是中国和谐文化。据说图案里,还喻示着胡氏的族规祖训:和谐,和顺,和美,和鸣。其意思是社会要和谐;家庭要和美;人与人要和顺,世间万物才能奏出和鸣之声。
   正厅上首一排落地窗门的花雕却是一幅“百鹿图”,衬以各种山光水色,东南西北方的竹木花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这里自如生活,有的悠悠漫步,有的受惊疾奔;有的回眸招侣,也有的仰首呦鸣;有的饮水溪畔,有的口衔灵芝;还有的幼鹿吮乳,母鹿抚舔。花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技艺手法,图案活灵活现、真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说它是徽州所有祠堂木雕艺术中的一颗明星,说它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雕刻艺术的瑰宝。
   从正厅出来,走进正祠东侧的边房,其结构分上下堂,高度仅有正祠一半,木雕简陋,另有风格。这是一座副祠,据传说,龙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航靠港,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住此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钉住就稳当了。更奇怪事的是,这家丁姓至今已16代,代代单传,是何缘故,还是一个“谜”。
   惦记着群主约定归队的时间,我意犹未尽的从胡氏祠堂里退出。夕阳隐没在凤山后,水街笼罩在一片宁静安逸的氛围里。
   眼前这座始建于宋代的胡氏宗祠愈显得庄严凝重,我从心底不禁对它肃然起敬。在海内外徽州人的心里,宗祠,是建在地面上宗谱,长期以来是遍及天下徽州人的心魂皈依之地。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它承载着不仅是一个宗族的文化,也是整个徽州文化的凝聚点。尤其是风水文化,更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龙川胡氏居于风水宝地中,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氏族文化,相应着这块宝地的风水,与其说风水宝地养能人,能人何尝负风水呢。
   比如, 这块风水宝地上的胡氏所出的能人贤才,无一不是兴族安邦躬弼辅国,功勋垂世。然而,值得龙川胡氏子孙骄傲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先祖曾博得了多高的官爵,而是那些博得堂皇爵位上的先人后辈们,都是正气浩然,清名享誉华夏的忠义之士。他们崇商,先义后利,形成徽商文化行遍天下;他们崇文,思想前卫,秉承着“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理念;他们崇武,抵御外患护国安邦,忠君爱国拓土开疆。他们作为龙川的子孙,无愧这块养育他们的土地。更无愧于华夏的人民,因而,胡氏文化所培育出来的龙川人,名垂青史的不仅是一族之荣耀!龙川,代有人才出,更是家国之幸……
  
  

共 54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徽商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历经历史的沉淀,徽式文化以建筑和人文为代表而很好的保存下来,成为后人怀古抚今的载体。江山代有才人出,厚重古朴的徽州文化,演绎的莫不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是历史节点的延续。这一篇游记,以龙川为切入,恣意纵横中,秀丽美景奔来眼底,厚重乡土文化力透纸背,赏古纵情,陶冶情操,思古抚今,感慨叠出。推荐阅读!【编辑:山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28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泉        2017-02-27 10:28:13
  不错的一篇游记,确实令人赏心悦目,感慨万千。
   下次发稿前还是注意标点之类的小瑕疵。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1 楼        文友:竹影香尘        2017-02-28 16:41:10
  谢谢山泉老师!谢谢您给予的指点!
2 楼        文友:山泉        2017-02-27 10:30:21
  问好竹影香尘老师,你的散文,确实别具一格。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2 楼        文友:竹影香尘        2017-02-28 16:42:33
  问好山泉老师,谢谢给予的欣赏!祝春安!
3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7-03-08 20:28:45
  散文流露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动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4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7-03-08 21:03:53
  一些字词有误,以后还要仔细些。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4 楼        文友:竹影香尘        2017-03-24 20:26:49
  谢谢指点,祝好老师!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