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我与英雄后代结缘(散文)
不为功利的写作,是对心灵的浇灌,也因而无法自已,与逝者对话,与生者结缘。那些追寻的脚步,时常在灯火阑珊处踏进情感的甘泉。张秉粟,一位战争年代的老军人,我的英雄情结在其身后邂逅出一段佳话。
6月下旬的一天,我突然接到淤溪供电所卢会计的电话:“有位扬州客人要请你吃饭,千万不能推却。”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扬州没亲没故,谁这么客气请我?
正在我迷惑不解时,电话又响了:“喂,您是杨宝军先生吗?我们找您这个作者几年了,今天终于找到了。我是张秉栗的儿子张永江,今天特地从扬州赶来想与您见个面,一起吃顿饭,也算是了却父亲的心愿吧,您一定要赏光。”我正准备回话推辞,那头电话一个劲地说:“您不接受也得接受,我和小卢马上开车接您。”
放下手机我想起来了。张秉栗,不是我曾经报道过的苏中虎胆英雄吗!那是2014年的事,我在淤溪镇三垛村聆听了原马庄乡副书记王金荣讲述的战斗英雄张秉栗的事迹。张秉粟从军30多年来,先后荣立过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受表彰三次。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他被授予上尉,1958年晋升大尉,1964年晋升少校。1976年转业到地方县团级单位扬州机械厂和冶金工业部扬州冶金机械厂任党委副书记、副厂长。1981年经地、市委批准离休,定为正县行政十五级,享受副厅级生活待遇。1990年被扬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离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张秉栗戎马一生,英勇杀敌,屡建战功。我问他,张秉栗事迹过去报道过吗?他说,英雄离休后一直定居扬州,而且故世多年了,家乡没多少人知道他的业绩。
老书记如数家珍,还从家中翻箱倒柜将张秉粟生前与他的通信遗稿一一捧给我看。出于职业敏感,我经过仔细采访,很快写成了7000多字的稿子发给《姜堰日报》,想不到经过编辑老师斧正,很快以《苏中虎胆英雄张秉粟》为题刊发了整整一版。
张秉粟的儿子张永江(现任扬州供电公司党委委员兼工会主席)从网上看到了这篇文章。他从2015年春节一直找作者,直到今年6月通过泰州供电公司、姜堰供电公司、淤溪供电所才找到我。
那天他和妻子特地从扬州赶来,用车把我接到他15年未回的老家潘庄村的一位亲戚家。当晚,经不住他们一家人的轮番敬酒,我酩酊大醉,张永江由于激动喝得更多,当场吐了。我更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那天晚上张永江当着一桌人的面要跟我结拜弟兄,我无法推却,接受了,彼此留下了联系地址和手机号码。不仅如此,他们夫妻俩又在几天后将张秉粟生前勋章、证书以及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留下的珍贵资料、图片等全部捐赠到我们姜堰史档办。
捐赠现场,张永江还一个劲地夸奖我:“你写的这篇文章太细腻了,我们做儿女的只知道父亲打了一辈子的仗、立了不少功,但具体在哪儿打的仗、立的功,没有你文章中讲得详细,让我们感激不尽。如今父亲的遗物放在家中,只有我们一家人知道,而捐赠给家乡,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父亲留下的这些遗物以及他的英雄事迹会永留史册,代代相传。”那天,史档办将张永江捐赠的英雄遗物连同网上下载的《姜堰日报》特稿一同收藏起来。
仙去的张秉粟此刻一定非常欣慰,我追寻英雄足迹留下的文字,不是在给锈蚀的军功章镀金,也不是为了迎合某种物质的渴求,而纯粹出于对他这一代军人的崇敬。更为可喜的是,英雄后代找寻父辈的足迹与我追寻英雄的足迹,多年以后重合在一起,迸发出火花。这种情缘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世俗,凝结成一种追忆,一种延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