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传奇小说 >> 【古韵今弹】漷县民间故事一组(传奇小说)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漷县民间故事一组(传奇小说)


作者:老生常谈 童生,64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12发表时间:2017-02-28 11:20:08
摘要:漷县汉代就是镇,旧时为县,还曾经是州,现在为镇,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而衰。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我搜集了一些。文体原因,因为都是民间流传的,难免雷同,如有不妨删之,以免口舌。

漷县“漷”字的由来
  
   漷县的“漷”字是地名专用字,很多人都不认识,还经常被读错,为什么要用这么奇怪的字呢?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漷县的“漷”字本作“郭”,漷县刚建城的时候本来叫郭县。谁知城建完后,城中就经常常发生火灾,县官百姓想尽办法,百般注意,万般小心,但是就是火灾不断。常言道水火无情,火灾不仅毁坏财物,烧毁房屋,还经常伤人,百姓们天天担惊受怕。百姓没有办法,官员们也束手无策。
   后来一位鹤发童颜、道骨仙风的道士来到漷县,对县官和百姓说他有办法消除火患,于是众人求他说出办法,他说:“这座城修城的时候冲撞了火神,火神是管火的神,又性如烈火,他不高兴了,所以这座城火灾不断,但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水能克火,所以只要在原来的“郭”字旁边加了个“三点水”,就能克制火患。”于是就造出了这么个奇怪的“漷”字,那么这个从来没人见过的新字读什么呢?大家都没办法,只好再问老道士,这位老道士听众人一问,捻髯许久,沉思半晌,说:“咱们以火攻火,干脆就读成火吧。”说完就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了,此时众人才知道遇到了神仙……
   于是人们按照神仙教的办法,把郭县改名漷县,没想到这办法还真灵,改名以后这座城里再也没有发生火灾,百姓从此安居乐业,打那以后漷县这个“漷”字流传至今……
   有人以为“漷”字源于“霍”字,因为漷县汉代时为“霍村镇”,有一定道理,至今漷县地区读姓氏中的“霍”字时亦读为上声(即三声,音同“火”),而且这个“漷”字确实可能源于“霍”字。
  
   白蛇治县官儿
  
   老辈儿人说,漷县由县变成了村,全因为漷县最后一任县官儿……
   据说这个县官儿还挺有本事,通晓天文地理,阴阳八卦,还擅长看风水,可就是心肠不好,贪赃枉法,刮尽地皮,整日作威作福。老百姓恨透了他,可他是县官儿,谁也惹不起他,所以百姓们都是敢怒不敢言。
   有一天,县官儿带着三班衙役坐轿子出了县衙办案,走在平平的石板路,几个轿夫却突然一起摔倒,把县官儿从轿内给摔了出来摔得头破血流,气得县官儿破口大骂,骂这几个轿夫是废物。几个轿夫慌忙跪倒在轿前齐声喊冤,他们说:“我们几个不知怎的,走着走着肩上的轿子一下子重如千斤,故而一齐摔倒,惊着了大老爷。”
   县官儿听了轿夫的诉说,环顾四周,然后掐指一算,就明白了原因。他连忙命三班衙役把大街上的青石板撬开,谁知刚撬开几块石板,就从石板下钻出一条白蛇,这条白蛇头上依稀有角,腹下如若有足,似是已成龙形,这白蛇见了众人非但没跑,而且昂头吐信,变得越来越粗。县官儿一看,连忙命令衙役斩杀白蛇,县官儿下令谁敢不听,众衙役一拥而上,抡刀舞棒想把这白蛇砍成肉酱。谁想忽然刮过一阵清风,那白蛇就不见了,大街上只剩下县官儿和衙役们苶呆呆的发愣……县官儿吓得案也不办了,灰溜溜地回衙门了,后来还得了一场大病,险些丢了性命。
   后来有上了年纪的人说:“那条白蛇就是龙,是漷县的保护神,虽然白蛇惩治了县官儿,但白蛇走了,漷县城的风水也就破了。”
   果不其然,从那以后,漷县城渐渐败落,越来越穷,从一个县便成了一个村。
   那个县官儿也丢了纱帽,回老家种地去了。
  
   驻跸泉龙王送水
  
   驻跸甘泉是旧时著名的“漷县八景”之一,此景原在漷县城西口外的北佑国寺前古井处。“跸”是指帝王车驾,“驻跸”是指帝王出行,中途暂住,甘泉是指这口古井水质甘美,可惜现在这一景观已经没有了。
   关于这口井的由来,据说与辽代的萧太后有关。
   辽代的时候,北京是辽王朝的“南京”,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萧太后为了运粮河运兵的方便,在通州主持开凿了运河,这条运河就是著名的萧太后河,至今还在。
   传说萧太后在通州开凿了萧太后河之后,经常沿河到漷县附近的延芳淀打猎游玩,有一次萧太后又来到此处狩猎,时间久了,太后口渴了想喝水,便命人取水。
   由于漷县池沼纵横,水质非常咸苦,多次取来的水都是又苦又涩,根本难以入口。
   于是萧太后令手下人就地凿井取水,说来也怪,大家才挖几下地下立刻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泉水,原来是龙王为了感谢萧太后开凿了萧太后河,知道了这件事,特意从京西的玉泉山给萧太后送来了甜水,萧太后取来一喝,这泉水十分甘美,从此在漷县留下了这一古迹。
   后来因为皇帝出行,常在此小憩,故命名“驻跸井”。还有人说萧太后开凿的井叫“甘泉井”在漷县西北的文庙内,而“驻跸井”是在西北护城河西边的佑国寺内。
  
   漷县三潮井的传说
  
   以前漷县城里有一口“三潮井”,传说这口井是个“海眼”,一直与大海相连,而且井水一日三变色——“晨青午绿晚红”,十分奇特。关于井水一日三变色的原因,有这么一个故事:
   相传,龙王有三个女儿,都很聪明孝顺,因龙王疼爱,一直没舍得让他们出嫁,姐仨儿天天在龙宫陪着老龙王亲享受天伦之乐。龙宫虽好,可日子久了,姐仨儿又都是年轻的小女孩,难免有些寂寞。后来,有人向三姐妹介绍了人间美好繁荣,三姐妹听了之后很是神往,她们请求父亲允许她们到人间去逛逛,可是龙王说是仙凡不同路,死活都不答应。
   老龙王越不同意,姐仨儿越想去人间看看,后来姐仨儿商量出一个办法:干脆背着父亲从龙宫的海眼偷着去人间,为了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她们决定分别前去,大公主早晨去,二公主中午去,三公主晚上去。因为大公主爱穿青衣裙,二公主爱穿绿衣裙,三公主爱穿红衣裙,井水在龙女来到之时被龙女衣裙所染,便出现了“晨青、午绿、晚红”的奇景。
   本来说好了去人间看看就行了,谁料想这姐仨儿一到人间就被人间的美景给迷住了,而且三个人觉得这个通道不会被别人发现,于是三姐妹每天都这样到人间游玩……
   这事本来是神不知鬼不觉,可时间久了,这口井因有一日三变色的奇景,所以名传四方,来此观看这个奇景之人络绎不绝,龙王庙的香火盛极一时,善男信女,拜神求药,人流熙攘,好不热闹。这样一来,别庙宇日渐显出冷清,那些神仙们很是纳闷儿,掐指一算,自然明白了知此中的缘由,急忙转告了老龙王。龙王大怒,把三个女儿狠狠斥责一顿,关进内宫,派专人看管,姐仨儿这回再也去不了人间了……
   从此,井水的“三潮”奇景也就不见了,四方游客也稀少下来,但是这个美丽的传说却永远流传下来,直到现在。
  
   二龙争水
  
   关于“三潮井”还有个二龙争水的故事。
   萧太后修了一条“萧太后河”转运粮草,百姓少了不少劳役之苦,自然是万民称快,龙王更高兴,为什么呢?多了一条河,就得多一个龙王啊。龙王可是天宫注册的正神啊,据说工资和待遇都相当的不错,可老龙王却犯了愁,为什么呢?因为龙王的儿子孙子挺多,本事又都不错,这个美差给谁不给谁呢?老龙王挺犯愁。后来还龟丞相的脑子好使,他给龙王出来个主意:干脆竞争上岗——比武,谁能耐大,这个龙王的位子给谁。
   于是老龙王召集龙子龙孙在漷县的龙王庙集合,令龙子龙孙比试武艺,胜者就上报天庭成为萧太后河的龙王。
   众小龙一听不敢怠慢,擦拳磨掌,纷纷上场。龙子龙孙们各显神通,好不热闹。比来比去,只剩下一条小白龙和一条小青龙,他们无论是力量、变化还是武艺都分不出上下,真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
   这时小青龙显出原形,一头扎进龙王庙里的三潮井里,运用法力,硬是从地下开出了一条水路,从漷县城外的一口水井里走了出来。小白龙不会这手儿本事,他又气又羞,去白河继续修炼去了,这样小青龙当上了新龙王。
   可从此以后就出了怪事,老百姓的水桶要是从城里的水井掉下去,得到城外的井里去捞,现在上点儿年纪的的漷县人还都知道这事儿。
  
   王善人落水建石桥
  
   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有个武清县有个姓王(有人说姓张)的人,在北京城里做厨师,他手艺高,人又勤快,在京城干了几年,手里积攒了不少钱。
   每年他都得从北京回武清老家几趟,那时候从京城到武清漷县是必经之路。
   有一次,他回乡时又路过漷县,出了漷县东门,在渡口上船渡河。那时漷县东门的港沟河上没有桥,来往的行人只能靠小船摆渡过河。谁想上船时本来是风平浪静,可才过一会儿,一下子变得风高浪急,船刚行到河心便被浪头掀翻,同船的人自然也都落入水中,因为风大浪高,再加上河又深,很多人来不及逃命,被淹死在急流之中。也是这个厨师命大,被人救起,幸免于难。
   事后人们纷纷说是河神保佑了他,他才得逃脱此险。他还听说:港沟河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所以坐摆渡过河是一件挺危险的事,每逢大雨洪水,这种船翻人亡的事情经常发生。
   为了使后人不再有这样的危险,也为了表示对河神的感谢,他发誓从此以后要在此处建一座桥,以方便来往的行人。
   俗话说:土木之工不可擅动,建桥可不是件小事儿,虽然他倾尽其多年积蓄,钱款依然远远不够,但他想尽办法,多方募捐集资,终于在漷县东门建成石桥一座,这就是漷县东门桥,至今还非常坚固,仍能通行。
  
   桥神
  
   据说修建漷县东门桥的人是个盲人,可惜人们已经说不清他的姓名。
   这个人生来就是个盲人,过去人们都迷信,认为他一定是因为前世的罪孽太重,所以这辈子才成了盲人。这本来是无稽之谈,可听得多了,连他都信了,于是他为赎前世的罪孽,立下志愿——修桥铺路,多做善事。
   那时漷县东门外的港沟河上原来无桥可通,来往的行人只能靠摆渡过河。由于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摆渡船又小,经常出危险。因此他选中这个地方修桥,这个人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四处乞讨募化,用所得的钱来购买石料。
   造桥可是件大事,他的募化所得自然只是杯水车薪,但他却坚持不懈。几十年风风雨雨,他受尽了旁人的嘲笑,却一直坚持做这件事,从来没有放弃过……
   最终,他的真诚感动上天,于是上天派天神相助,在一夜之间修成了这座桥,终于完成他的大愿。他也因此修成了正果,成了天神,他却不愿上天,只愿为百姓看守这座桥,于是他做了桥神。
  
   穷僧建桥
  
   传说漷县东门以外过去没有桥,人们出入东门很不方便,过河只能靠摆渡。
   有一天一个出家的穷和尚出东门去化缘,因为没钱过河,于是向摆渡人苦苦相求,谁知摆渡不仅不答应,还出言挖苦,和尚十分气愤,于是向天发誓:“我一定在此修一座桥,让你这撑船的永远挣不倒摆渡钱。”摆渡人一听不但不急,反而哈哈大笑,说:“你一个穷得叮铛响的和尚,连过河的钱都没有,由拿什么修桥呢?”旁边的人也出言讥讽。
   大家都以为这和尚只是赌气,说几句气话,说说也就算了,谁知到这和尚竟是个有志气的人,从此他立志建桥,他四方募化,数十年风雨无阻,积少成多,也是有志者事竟成,他最终建成了此桥,了了自己的心愿,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后来这个撑船摆渡的竟真的再也挣不到了摆渡钱了。
  

共 43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关于“漷县”还真有不少传说呢,有传奇的、神话的、历史的、人间的,一个个活灵活现,看完我都想去考证一番了。“漷”带水的城郭,这个字的创造是为了消灭火灾,神奇吗?白蛇是漷县的保护神,却被一位懂风水的县官气走了,为什么?龙王为萧太后送泉水,凭什么?漷县的三朝井怎么会一天三变色?两个龙王同时竞争三朝井到底谁胜了?老百姓的水桶要是从城里的水井掉下去,得到城外的井里去捞,为啥?漷县的东门桥到底谁集资建立的?想要解开这些谜团,请看“老生常谈”搜集来的明间故事。把关于一个地方的传说全部搜集起来,是一项有意义的文化工程。推荐。【编辑:叶舞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2-28 11:21:58
  又长知识了。不仅长知识还很有趣,那个漷县一直打不出来,我是惹神灵不高兴了?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2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2-28 11:24:08
  希望经常看到这一类的故事,我也想到我老家的神话故事来了,虽然口口相传,在消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中好多都遗失了。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