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檀香】桂香寄畅园(散文)

精品 【檀香】桂香寄畅园(散文)


作者:阿荣 布衣,16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09发表时间:2017-03-01 11:58:04
摘要:江南有个地方叫无锡,无锡有座山叫惠山,惠山有街有寺还有个名震江南的园林。园在山里、林在山里、山林在园里。那里有家族的理想、士人的风范,有天光的散淡、飘忽的浪漫,那里是江南人永远的乡愁。

【檀香】桂香寄畅园(散文) 细雨如丝缠绵,小径滑跌褡裢,温润甜柔都去了风里,丝丝凉爽、淡淡清高悄悄走近,秋,就这么来到了心上。太阳隐去了身影,云也不知躲到了哪里,只有手足无措的麻雀,在枝头叽叽喳喳,抖动着慌乱。心走了神,人就不在当下。于是,当那股扑鼻的芳香开怀而来时,我竟不自觉地随它踏入了一处久违的园林。
   园在山里、林在山里、山林在园里,自然而然;“山色溪光”“玉戛金枞”、一池映二峰,诗意盎然;七星桥、八音涧、九狮台…有天籁之音,多锦绣文章。这就是寄畅园,一处让一个家族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精神家园;一处让一朝两帝魂牵梦绕、如痴如醉的文人别院。它典雅地仰靠在惠山东麓,南邻惠山寺,西接惠山二泉,古朴清幽, 列入江南四大园林。
   寄畅园又名秦园,曾是无锡秦氏家族五百年来的族产。无锡秦氏系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秦观生前曾游历惠山,因钟情于惠山山水而一再赋诗咏赞,故其子秦湛在任常州通判时将秦观之柩迁葬于惠山。元末秦观十三世孙秦彦和从胡埭迁居县城六箭河北岸;明成化二十二年,秦观十八世孙秦金从胡埭迁到无锡县城西水关定居。后来,秦金与奏彦和曾孙秦夔连捷为进士,奠定了无锡秦氏发迹的基础,秦氏家族由此从耕读世家走向书香门第的文化世族。明清两代,秦氏子孙读书入仕,无锡科场数秦氏独领风骚,计有进士34人,举人77人。其中有13人入翰林院任职,有3人列入一甲第三名探花。从某种意义上说,寄畅园的盛衰正是秦氏一族科场得失、官场荣枯的印证。
   秋天的寄畅园,清风冷雨都浸在了桂花的香里。从惠山寺日月池畔走进寄畅园的南大门,过一明两暗的小三间轿厅就是天井。但见两棵银桂一左一右迎客而来,双桂当庭,气宇轩昂,如伞如盖、如云如雾,双双对对勾肩搭背于庭院之中。那盛大的气势,那辣手辣脚的气息,总让人惊叹,让人驻足,让人长长地吐纳深深地呼吸。人们左顾右盼,眼神都直直地勾住腾起的香魂,心里暗暗地描绘着香的姿容,然后摆开裙裾,飞舞嫦娥,追寻起香的身影来。大厅前那两棵曾经婀娜多姿、富贵艳丽的垂丝海棠 ,此刻如同两位卑微的侍女,低首弄眉,似有难言的落寞。西墙上那康熙乾隆祖孙二人的题刻,不再盛气凌人,一样透着文人的清瘦。倒是朱屺瞻所书的那“凤谷行窝”的堂额,圆润饱满,将园主秦金那大气磅礴的气度挂在了屋梁,一如屋前的桂花不经意间就溢出勃勃的气韵。大厅为硬山顶,三楹五架带双步前卷棚的正帖式圆堂。堂前的卷棚就是左右通道,两头开长方形八角门洞,东西门洞上方分别题额“侵云”“碍月”,点明门外有景。“侵云”指锡山龙光塔影;“碍月”指惠山西岭月色。厅内布置古色古香、端庄凝重,凸显诗书传家的浓厚氛围。
   从侵云门入园,穿过桂枝掩映的假山可到梵邻阁、卧云堂、凌云阁。此处原为园主的内园,紧邻惠山寺。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从历山草堂到华山精舍,从慧山寺到法云禅院,从普利院到功德院,惠山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寺名也总是改来改去。这里,历朝历代留下了众多遗迹,有古华山门、唐宋石经幢、香花桥、日月池、金莲桥、御碑亭、听松石床、古银杏、筑庐山房等,唐代乡贤李绅在此写有《悯农》诗,书法家李阳冰在石床上留有“听松”墨宝。寺内梵宇凌云,大雄宝殿供奉华严三圣,文教兼善、智行并重。惠山寺坐西朝东,俯瞰市井,展示的是普渡众生的尘外之致;寄畅园坐东朝西,面向山林,则体现了崇尚林泉的高雅意趣。梵邻阁紧挨寺院,一如佛龛,梵音弥漫。园主于此每每登阁远望,拂去尘埃,心净如镜;拨开浮云,超凡脱俗。在这里,梵音与诗书是贴得那么近,如同耳目相随;僧众的禅院与文人的行窝近在咫尺,一如桂与海棠共生一园。梵净福泽基于精勤修习,至圣至贤源于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境界,汉传佛教的理想人格随时映照着园主的凌云之志。
   寄畅园方圆不到十五亩,虽方寸之地,却远山近水妙趣横生,其奥妙就在于巧于因借,融合自然。既借佛门净界,更借锡惠胜景。东望龙光塔高耸入云,锡山秀色尽揽眼底。龙光塔又名文风塔,是座风水塔,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因无锡长时间不出状元,当时的礼部大臣、昆山人顾鼎臣在游览锡惠胜景时,认为锡山是龙头,惠山是龙身,建议无锡乡绅顾懋章父子于锡山顶建石塔,使锡山这个龙头长出角来,以振文气。约半个世纪后,锡山之巅、石塔之左又建起一砖塔用于观景,锡山一度出现了“双塔并存”的景观。此景一借,园内意境顿时高远,涉足其间无不心旷神怡。秦金于此筑凤谷行窝,正宜溪山行旅,空谷幽居。在此之前,秦旭于明成化年间,在惠山天下第二泉附近的惠山寺龙泉精舍处建十老堂,凿涵碧池,修芙蓉径、古木坡,成立了无锡历史上早期的诗社——碧山吟社,开启了秦氏在无锡的文创渊源,一时名满江南。不久,与秦金同时代的二泉先生邵宝在“凤谷行窝”之南建起了二泉书院,倡导欲求功名先要立德的士人风范。二泉书院与凤谷行窝仅一墙之隔,从此风声雨声总是夹杂着读书声浪。宋明以来,江南士子拜将入相,秦氏一族更是凭着书香金玉满堂,那金榜题名、封妻荫子的理想写在每一个士人的心里,而桂花不仅仅可爱、甜美,它更寄遇攀折的欣喜、登峰的圆满。读书人居不可无竹,否则就少了精气神;处不可无桂,否则就没有了念想,没有了奔头。桂在园中,香在身边,正好催人奋进,激励子弟捷足先登、蟾宫折枝,寄畅园的高大上乃至寄畅园的一切都要以此来维系。为此,无论是书房还是客堂,房前屋后均植桂,土坡之上、假山之巅尽是一撮撮的精致、一串串的典雅,举着灿烂,闪着明媚,相依相伴,彼此顾盼。就此,书声琅琅,桂香阵阵,清风徐来,浅吟低唱,承袭着江南世族风尚。
   从碍月门右拐可到含贞斋,这里是明末园主秦燿的书斋。秦金去世后,园归族孙秦梁,秦梁拓建并改称秦园为“凤谷山庄”。秦梁去世后,园归从侄秦燿。秦燿因官场失意,回锡隐居,所以借王羲之“寄畅山水阴”之意将“凤谷山庄”改名寄畅园,希冀仿古人“修禊浮杯”“兰亭雅集”之举来以文会友,“游目骋怀”。他在园内置景二十处,每景都赋诗题咏。秦燿的营构为秦园成为江南名园,奠定了文化基石。他的所谓寄畅,实际上是通过隐居来忘却世俗的纷扰,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罢官的郁闷。官场险恶,宦海终究沉浮,秦氏子孙时时发奋,时居高堂,难免不罹政治风浪。秦金虽历仕三朝,却因“大礼仪之争”而被迫告老还乡;秦燿因受张居正案株连而去职,又遭人诬告而罢官;秦松龄因“逋粮案”而削籍;秦道然因近侍九皇子而遭打击下狱,以至于寄畅园也一度被充公没官。尽管如此,秦园数百年间易主不易姓,秦氏子孙总是自觉地承担起家族所赋予的历史责任,虽寄情山水却不失家国豪情,花开花落,总是留香人间。纵观秦园历史,自明正德年间初创凤谷行窝,历经明万历时改建寄畅园,明末及清朝早期、中期园林的分裂、归并、重修、抄没、发回、改制、修复,以及清末太平天国战火焚毁、民国时期直奉军阀战乱、抗战时期日机空袭,园子建了毁,毁了建,饱经风霜,却又总是奇迹般地重生。
   从含贞斋、九狮台间的广坪,步入案墩假山间的八音涧,但见丘壑云泉、妙趣天成。秦金之子秦瀚“为爱真山叠假山”,将原来的风水墩叠成“烟峦云蹬可跻攀”的假山。秦燿接手后对假山作了艺术处理,在假山与锦汇漪的山崖水际辟出一处鹤步滩;引导穿越假山的二泉支脉,“流为悬淙石涧,悬为飞泉跌水,注为锦汇漪的源头活水”。明末清初,秦德藻合并全园并聘张涟整理园林。秦德藻之子秦松龄则聘张涟之侄张轼重构假山,随涧流重新叠石,原来的飞泉改为潜流入池,使涧流水景首尾有别。曲涧引山泉伏流其中,发金石丝竹匏土草木八音,为八音涧,假山则依山势成惠山余脉状,使真山假山融为一体。这水涧的源头为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惠山自古多泉,有“九龙十三泉”之说,唐朝茶圣陆羽品评二十种宜茶之水时称“常州无锡惠山石泉第二”,惠山二泉由此盛名。唐朝以来先后出现了李绅别泉、东坡试泉、徽宗论泉、竹炉煮泉、阿炳谱泉等有关二泉的诸多文化盛事,“二泉文化”枝繁叶茂。如今,二泉景区尚存天下第二泉庭院,内有二泉石刻、二泉亭、漪澜堂、观音石等遗物、景点。而二泉之水于鼋池分二路下泄,一路东下注入日月池,经寄畅园内的两个螭首流入镜池和锦汇漪;另一路北入金莲池,经二泉书院内的螭首注入香积池,然后由暗渠导入寄畅园西墙脚小石潭,经八音涧跌入锦汇漪。九九归一,寄畅园山畅水也畅。
   锦汇漪欲直又曲,欲收又放,时时丰沛,四季皆盈。围绕锦汇漪,园主在东侧设置了一系列人文建筑:“知鱼槛”取自庄子濠上之乐,暂寄无官一身轻的闲暇;“清响斋”取自唐代孟浩然“竹露滴清响”的意境;“萁踞室”取自王维独坐啸傲的孤拔;“先月榭”取自宋代苏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告白;“栖云堂”则回味杨雄闭门著述的轶事---园主将数千年隐逸文化集成荟萃,借诗文典故,一展中华文人情怀,徜徉期间,如同触摸一幅幅气韵生动的隐逸画卷。寄畅园近借远借、俯借仰借、邻借互借,无不精妙绝伦;借山借水,借天借地,借人借音,无不匠心独具。寄畅园诠释了文人园林作为精神栖居的本质,成为明清以来借诗文造园的典范。其间花木植被总是点缀得恰到好处,松的风度、竹的气节、樟的不朽、银杏的古朴,无不生动。而在这些名木之外,又总是有金桂银桂间于其中,尽管桂花树形不够高大,花型不够美艳,却醇厚、清新、馥郁、恬淡。小小寄畅园,几百棵晚桂让天地牵连相守,生成汤芋一般的丝滑鲜爽,桂花糕一样的甜糯粘糅。四牙柔柔的玉瓣静静地开张,小小的灯盏总是亮着心尖的柔软,粗粗细细的枝条把泥土的芬芳源源地投放。没有哪一种花能开得那么紧凑、那么密集,翠绿下的铃铛拥拥搡搡,奏着林园的交响,盛放秋天的成熟;没有哪一种花香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庭院、场角、山坡、池塘,一天一地的酣畅,有着天光的散淡、飘忽的浪漫。秋天里,寄畅园若是没有这桂香,将是何等的寂寥!
   其实,寄畅园的美好,早已收纳在文人画里,储存在人们的心里,正因为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止步,所以几百年来寄畅园虽然历经政治风云、战火硝烟,却依然瑰丽。
  

共 40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南有个地方叫无锡,无锡有座山叫惠山,惠山有街有寺还有个名震江南的园林。园在山里、林在山里、山林在园里。那里有家族的理想、士人的风范,有天光的散淡、飘忽的浪漫,那里是江南人永远的乡愁。江南的雨缠绵、清凉,带来了盎然的春意。都知道苏州园林,对于无锡的美,很少有人知道。这次随着作者的笔真切的感受一番那触手可及的美来。一支生花的妙笔,将园林风景描写的如诗如画亦如歌,充满灵动,充满美感,带给读者精神盛宴。随着作者的笔,我们一路看过来,别致的建筑,优雅的名字,令人叹为观止。其实,寄畅园的美好,早已收纳在文人画里,储存在人们的心里,正因为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止步,所以几百年来寄畅园虽然历经政治风云、战火硝烟,却依然瑰丽。开头精致,内容饱满,结尾有力。一篇充满艺术感的作品,大家风范,笔走龙蛇。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候作者。【编辑:卡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031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江大立        2017-03-02 23:01:30
  这篇文章类似于一篇说明文,作者细腻的笔触为我们介绍了无锡园林的美,感谢作者赐稿,让我有一种,南国风光秋意畅,荡气回肠的感觉。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回复1 楼        文友:阿荣        2017-03-17 22:06:41
  感谢江山大立老师中肯点评,此文罗列过多,有些啰嗦,强作说明,多有拖沓。日后更望通透批判,无须留作情面。这样去了文饰,大约更利于提进。再谢!
2 楼        文友:卫斯理        2017-03-04 06:10:37
  拜读阿荣老师大作。一篇很优美的散文。在读者阅读的同时,又不知不觉长了知识。“寄畅圆又名秦圆,曾是无锡秦氏家族五百年的族产。无锡秦氏系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精品实至名归。
卫斯理
回复2 楼        文友:阿荣        2017-03-17 22:19:59
  不好意思才予回复。此文是种尝试,也算抛砖引玉。看看一处景点或者说文遗的介绍,能不能写成散文来读,如此而已。倒希望能有文友来探讨此作法的得失,风江大立老师隐约提了一点。蒙卫斯理老师抬爱,推荐,如能百忙中淡定指点,将十分感谢。再谢!
3 楼        文友:卫斯理        2017-03-04 06:10:43
  拜读阿荣老师大作。一篇很优美的散文。在读者阅读的同时,又不知不觉长了知识。“寄畅圆又名秦圆,曾是无锡秦氏家族五百年的族产。无锡秦氏系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精品实至名归。
卫斯理
4 楼        文友:卫斯理        2017-03-04 06:10:48
  拜读阿荣老师大作。一篇很优美的散文。在读者阅读的同时,又不知不觉长了知识。“寄畅圆又名秦圆,曾是无锡秦氏家族五百年的族产。无锡秦氏系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精品实至名归。
卫斯理
5 楼        文友:卫斯理        2017-03-04 06:12:12
  不好意思,这一阵不知道咋了,网络老是不稳定,看完老师文章写好评论,点击发送却没反应,着急继续点击,又一下子出现好几条。抱歉!
卫斯理
6 楼        文友:卫斯理        2017-03-04 06:12:16
  不好意思,这一阵不知道咋了,网络老是不稳定,看完老师文章写好评论,点击发送却没反应,着急继续点击,又一下子出现好几条。抱歉!
卫斯理
7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7-03-15 18:39:42
  江南有个无锡,连着苏州,几十公里的路,高铁也就十来元钱。我有个最好的闺蜜是无锡人,所以我常常去无锡,对于无锡的言语交流没有问题,对于无锡的风景和历史也有些简单的了解。无锡是个美好的城市,让我深深地爱着。无锡的风景很优美,无锡的人们很热情,所以我还会常常去无锡的。
   在老师的作品里,无锡的寄畅园的秋意很浓,桂花很香。老师从园内到园外,精致地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寄畅园的奇美。从历史写到现实,老师的功底是无人能敌的。此作品得精品,乃是众望所归,向老师学习,向老师致敬。问候老师好。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回复7 楼        文友:阿荣        2017-03-17 21:53:54
  感谢姑苏文友错爱,此文是应文化老人于铸梁老先生之约而发,多少有些应景的路数在,也算是对地方文化的自恋。其实,我更醉心于苏州,向来把自己看作半个苏州人。苏州也是我的求学之地。我的口语更接近苏州,所谓的泰伯方言。去年去武夷山,就因一口吴语结识了出生于枫桥长浜的奇人戈壁。苏州多艺人奇人闻人,跟苏州人交往,总能感受一种文气。但愿黄金珊瑚老师能常予耳提面命,将不胜感激。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