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杨柳】露天电影 (散文)

精品 【杨柳】露天电影 (散文)


作者:吴宇 童生,95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70发表时间:2017-03-02 09:29:21

清风拂面,树影婆娑,霞光衬着乡思;看庭前花开花落,天边云卷云舒,太阳将至终点,炽烈的性子温柔下来,只剩半个嫣红身影弥留天际,恰似一天精华浓缩于此,迤逗遐想。
   “知天命”过后,突然发现,自己触景更易生情,早就遗落的往事若散落的碎片,断断续续地聚拢,构成一幅幅老家生活图,在眼前徐徐展开:童年老家,一个旮旯、一株老树,都有我的记忆。
   阳台对面是新建的“新加坡城”,商家和业主尚未入住,门前广场已人声鼎沸。广场一侧,一帮年轻人在球场蹿跳,篮球场用钢网封闭,球无法弹出场外;不见接传球和投篮的喧哗,像一群哑巴手舞足蹈。另一侧,伴舞音响开的很低,只见彩绸飘飘,舞姿妙曼;晚霞里,女人们妩媚妖娆。高(中)考早结束,户外活动不扰民已成习惯。不禁让我想起当年老家操场的球赛,吼声灌满街巷,格斗、厮杀般惨烈。学校操场两边都是齐腰的土墙围起的茅房,篮球飞出场外十之八九落进粪坑,没人如厕还好,捞上来洗洗接着赛;里面蹲着男人也好,不声不响将球抛出去;若女人如厕就没那么简单。一次,附近两个村子的年轻人来操场赛球,一球出手,像飞碟在半空极速飞转,突然,两人腾空跃起,一人伸手接球,另一只臂抡起,球飞出,打着璇儿朝茅房扑去……里面随即爆出女人的嚎啕和骂声——如厕的女人连球一同被砸进粪坑……自那后,女人如厕便将花红柳绿的布条裤带搭在围墙上,以昭示打球人。
   这些年家乡大变样,土墙茅房被抽水马桶替代,农民种地不再施用农家肥……这些零碎的记忆,拼凑成一幅老家生活画图,深嵌在缱绻的“乡思”里,永远抹不去。
   正遐想,广场升起一块银幕,我心头一震,差点叫出声来:露天电影!这在几十年前可是家乡人难得的夜生活。顿觉置身于一条幽深的时空隧道,斑驳的画面一幅幅浮现眼前……于是,我匆忙下楼,直奔广场。
   路灯光芒璀璨,抢夺了晚霞艳丽的姿色,却没有黄昏的雅艳、韵致。舞池阒无一人,球场也悄然岑寂。露天电影对年轻人已无吸引力。看着空落落的广场,享受“专场”的感觉油然而生。正自喜,三三两两端着凳子的人朝这边走来,进场坐下,五颜六色,全是老太太,她们穿的显然是孙子们淘汰了的旧“时装”。尽管头发花白,满面皱褶,但牛仔裤、运动衫等把她们打扮的神清气爽。从脆朗的笑语里听出,她们都是来自乡下陪读的奶奶。露天电影,对她们都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情感……
   老家露天电影就在学校操场,银幕挂在两个茅房间的大树上,太阳还一竿子高,银幕已挂好,摆放放映机的大桌也就位,桌子一圈早摆满长短凳子。街上未婚小伙子们有凳子不坐,哪儿站的人多就往哪挤。《地雷战》正到紧张处——偷地雷的鬼子被民兵发现,来不及骑驴转身就跑……“真骚——”突然传来女人叫声。“喊叫有何用,快开枪打呀!”我心想。银幕上的鬼子眼看要逃走,我急得直想喊,又觉着不对劲,方才的叫喊跟电影画面无干,且是家乡土话。正回头,灯亮,换片子了,后面站着的人群骚动起来。“街上人真骚。”那女人边骂边领着小辫子们挪了位置。“我们身上有仙气啊?”她仍忿忿不平地嚷着:“紧贴人家身子干嘛!”乡下人野外干活练就了大嗓门,低声说话反被疑“说鬼话”或“不正派”。片子换好,灯灭,《地雷战》继续,场子又安静下来。
   老家镇上,老三届中学生好几十,因为家贫,大多光棍。都是当婚年龄,挤进女人窝也算沾到了女人味。
   眼前的老太太们,一手握手机一手摇扇子,跟城里人一样潇洒。当年,她们可能也都扎着小辫,跟现在陪读的孙子辈年龄相当,如花似玉。
   放映了,我并不在意啥片子,眼睛也不在银幕上——只是静心体味着儿时露天电影那情,那景,那感觉和那绵绵记忆。爱钻女人窝的“老三届”大学长们真是有心人,却遇着了无意女。“大惊小怪!”他们辩解说,“无不良举动,没污言秽语,骚从何来?”他们靠近女人,只是想在相互搭讪里引起对方注意,加深印象,增进了解,也借机展示一下“中学生”水平,为日后沟通埋下伏笔。可他们想错了。那时,“水平”不能当饭吃,也不能作钱花。累死累活,一天才挣几毛钱,谁跟他们埋“伏笔”?看着老太太们,我眼睛一亮:她们中也许有人曾经和我同场看过露天电影,叫喊“真骚”或被篮球砸进粪坑的女人,或许就在广场……“老乡见老乡”的亲近感油然而生。
   “放假了,咋没回去?”牛仔裤问。“孙女今年高考失误,再补习一年。”运动衫问道,“你也没回去?”“孙子在老师家补习……”牛仔裤停下扇子,“老师真会搞,课堂上马虎简单,去他们家补习,教的可认真了。”原来,牛仔裤的孙子读高二,在老师家补习数学和英语,双方约定:来年若考上一本,付费三万,二本两万,三本一万,考不上全额退还学费。老太太们说,这叫花钱消‘灾’,舍不得金弹子,打不着俏鸳鸯……她们轻松淡定,敞开嗓门,毫无掩饰地交流着,无烦恼没忧愁,不时发出舒心的笑声。
   为了下一代,父辈打工,祖辈陪读,吃苦受累,倾其所有,在所不惜。算我多虑,假如被老师单个儿吃“小灶”的学生将来成才,老师作何感慨?当初他们付的钱不冤枉,还是他们本就储存着优秀基因?假如不成才,辅导老师又作何感慨?他们本就不可造就,还是自己责任没尽到,让家长交了“冤枉钱”?但愿老师们在创收的同时,恪尽职守,认真讲好每堂课,对得起到月的工资,对得起职业和良心!
   广场上笑声朗朗,“孙子”“老师”成了露天电影主题,大家都无心看电影,好像跟我一样,只想感受“露天电影”带来的——或苦或甜的一段记忆。
   光阴似箭,几十年一晃过去。过去的岁月并未遗忘我,缱绻绵绵,悠然闯入,我梦境般又重返了那个时代,渐衰的心陡然间年轻活跃起来。我离开老家不两年,责任田到户。家乡人穷尽思路显身手,致富路上争朝夕,如同球场赛事,热火朝天。“老三届”们经过时代洗礼,脑子更够用,致富竞技得心应手,很快都有了女人。往女人窝里钻已成笑谈,或成一段难忘的记忆。
   散场了,我突然想到刚才的电影,怎么也想不出是啥片名,我并不懊悔。“露天电影”丰富了“乡思”内容,满足了“忆旧”带来的欢愉。
   人到一定年龄,总爱忆旧。

共 24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看露天电影的时代,早已过去,使之成为一种回忆,印在脑海里。露天电影是上世纪60、70、80年代的精神文化食粮,如果提前知道了放电影的消息,全村老少那是奔走相告,街谈巷议的全是关于电影的话题,每个人的眉梢上都洋溢着喜色,心里如同吃了蜜一般甜。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电视陆续进入百姓家庭,精神文化生活也多样化起来,足不出户就可以看上电视、电影,享受独处的乐趣。曾经风靡一时的露天电影,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对于它曾经带给那一代人的快乐时光和美好记忆,却难以忘怀。作者这篇散文,把露天电影那种不一样的感觉写活了,那种感觉是对童年的怀念,也是对匆匆岁月的感叹!同样的露天电影,感觉是不同的,因为我们已不再是年少的我们!作者这篇真情实感的文章,带给我们一份对往昔岁月深深怀想与追忆!文笔流畅而娴熟。问好作者,推荐欣赏!【编辑:青州大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04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7-03-02 09:32:13
  作者有关露天电影的记忆,生动有趣,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心里状态。
2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7-03-02 09:32:42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杨柳!杨柳因您的文字而精彩!
3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7-03-02 09:33:12
  期待作者继续赐稿杨柳,祝创作更进!春安!
4 楼        文友:秋水翁        2017-03-02 10:48:15
  我们同一代人,对露天电影都有一种深深的情感,看了老师写的文章,想起了自己曾也写过《消失的露天电影》,怀念过去的美好,感怀时光易失。拜读了。
5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7-03-04 16:54:18
  祝贺老师作品加精!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