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相约春天”征文】春风吹到金牛山(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相约春天”征文】春风吹到金牛山(散文)


作者:老土 举人,3777.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70发表时间:2017-03-02 13:22:18
摘要:离开时,那份苍凉、那份惋惜、那份惆怅在酸楚和不舍中留给了滚滚车轮,春天的气息已经迎面扑来。

【荷塘“相约春天”征文】春风吹到金牛山(散文) 初春时节,微风拂面。周末闲来无事,便开着车带着妻儿颠簸在回故乡的蜿蜒山路上。
   早春的群山还在沉睡,只有一年一度的山桃花在坚硬的岩石后、任意滋生的荆棘丛中倔强地探出头来绽开笑脸,给绵延横亘荒芜一片的大山点缀了星星点点的生机;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花蕾绽放出阵阵幽香。难得悠闲自在回一趟老家,可离家越近,心思越沉重,沉重的包裹里带着悸动、带着期盼、带着欣喜、带的更多的是残存的记忆……
   我出生的那个年月,我们村和全国一样还是集体化,那时叫农业社,生产队的大队部就设在村中心的真武庙,庙东有一棵十个人手拉手都围抱不住的老槐树,树心早空了,里面有一块不知何年何月哪位先辈放置的一块光溜溜的大石板,小时候午睡时间,年少的我们哪里能老老实实躺在炕上睡觉,一个个从家里溜出来,不约而同地来到老槐树底,把乘凉的鸡群赶走,藏在里面打扑克。老槐树盘根错节,遇到大块青石便转折而下,就形成了天然的太师椅,一般都是上了岁数的长辈稳稳地坐在上面,树根就被粗布衣服磨得光亮光亮的。那时候,老槐树下是村里的中心,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就在人们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聊中解决了。
   小时候,村里没有电,大部分人家住的都是土坯瓦房,大白粉粉刷的泥墙上张贴着年画,对一个大胖小子抱着鲤鱼的年画最有印象。大小不一的黑白照片细心地镶进镜框,并排挂在墙上;油漆箱子上摆个半导体收音机,煤油灯放在窗台上。一到晚上,村里漆黑一片,全家休息都是一铺火炕,被窝挨着被窝,大人小孩一通炕。那时的衣服大人穿旧了就改改给孩子穿,哥哥姐姐穿小了弟弟妹妹接着穿,实在破的不行就打补丁,有的衣服上补丁摞着补丁,卫生条件自然不好,虱子滋生也是正常现象,尤其是摞着补丁的地方,那是虱子的乐园。一到晚上,全家人脱下衣服就着昏暗的煤油灯比赛抓虱子,淘气的孩子把抓到的虱子放到灯芯上,就发出了“噼噼啪啪”的爆裂声和一股难闻的焦臭味,每个人的大拇指甲上都弄得血迹斑斑的才去睡觉。
   平时吃不上白面、大米、肉,只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一点,一年四季碗里就是小米、山药蛋、炒面、包皮皮、窝窝头之类的。饭时,村里人一般都习惯端着碗到老槐树底下,大人小孩坐着小石板、小石礅,老年人一个挨一个靠在槐树根上边吃边唠嗑,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长里短,稀奇古怪的琐事无所不谈,大家无所顾忌地说笑着。当然,有时也会有人说了不好听的话,就会有人急红了脸扯着嗓门争辩的,大家便又两下相劝,过不了几天便又和好如初。大槐树上挂着一面大锣,生产队长每天敲锣出工,后来村里通了电,大槐树上绑了两个大喇叭,村主任一呼叫,全村都能听到。农忙时,土地离村远的时候,大家就不回家吃饭,队上做好了派人挑着桶送。有时,派专人烧山药蛋,到了中午人们就着煮得软软的咬着像老牛肉的老咸菜,吃得满嘴满脸全是黑,你笑他他笑你,前仰后合的,这也算一顿快乐又“丰盛”的午餐了。
   村子里绿树成荫,杨柳树居多,房前屋后点缀着一些枣树、苹果树、梨树、桃树、花椒树,不时有鸡鸣狗叫传来,日上三竿,牛羊成群放牧,大街上冒着热气的牛粪羊粪蛋满道打滚,就有专人分段扫粪聚成堆,再用马车拉到地里施肥。下雨天东沟里发大河,大家打着油布伞站在高堎处看黄浊的洪水滚滚而下,溅起层层雪浪,惊涛响亮,那就是我们村的“壶口瀑布”了。雨后,道路泥泞难走,雨鞋经常陷在泥里拔不出来,上学还得大人接送,哥哥弟弟一间教室上课,那时一个老师上三个年级的课,有个专用名词叫复式教学,脑瓜子好点的,一年级就记住了三年级的课文,上了高年级学习一点都不发愁。演练算术听写生字没有练习本,一块石板一根石笔就办了事了。周末兴趣班比现在的孩子丰富多彩,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没有家长逼迫,而且场地交换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滚铁环、自制洋火枪、弹弓打瓦瓦、顶牛牛、滚玻璃球,样样在行,无师自通。放学上山割羊草,闲时上房掏鸟窝,上树捉“知了”,夏天热了到南沟四方潭里耍水,对面的山梁上谁家的父母一叫,大家都光着屁股抱着衣服往两岸的树丛里跑。
   那个年代的交通运输主要靠背驮肩挑,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去,后来好了点,村里吱吱扭扭引进了牛车、马车,原来的羊肠小路走不开了,全村人齐心协力一锹一䦆头挖掘开拓出山里人的希望,打通了通向山下的十几里盘山路。没多久,二十八拖拉机就开进村了,下山的时候,后面拖挂车兜里必须站着一个精壮后生配合司机拉刹车,人像簸箕里的豆子,随着山路颠簸起伏,到了目的地,骨头就快散架了。
   记忆中最早磨面、碾米用的是南沟的“水磨”和村里的两个石磨,逢年过节就得排号轮流,经常就有婆姨们因为谁先谁后拌起了嘴,后来用上了柴油发动机带着的磨面机、推谷机,半夜三更磨面的情况才有改观。那时村里没有自来水,只有两口水井,挑水的人们把井道磨得发亮。雨水充足的时候还好,不管舀了多少,井水总是满的,而且不溢,遇到天旱的时候,井水就像滴油,庄户人家半夜起来就捏着手电筒把水桶排好,如果前边的人家不多,大家就坐下来谈论闲话,坐等水桶一瓢一瓢舀满。要是人家排得很多,那就记住水桶的前后顺序,回家打个盹儿,一觉醒来,水桶已被后来的人家帮忙舀满了。
   那时物质很贫乏,生活很艰苦,可那时人们忧愁很少,快乐颇多。冬闲时,村上组织一个戏曲文艺班,每天晚上排练节目,山西梆子“打金枝”划破夜空,响彻全村。村上一年放一两场电影,只要放电影,孩子们早早搬上凳子占个好位置等着放映员发动发电机,听“轰隆隆”一响,霎时两盏电灯同时闪亮,用惯了煤油灯的我们顿时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偶尔一年也一两次盲人说书的,全村男女老少挤满大队部,听着岳飞传,津津有味的。“再来一段!”掌声不断,甚是热闹。
   那时年轻人抽的是无嘴香烟,两三毛一盒,有的几分钱一盒,年老的脖子里吊的是五六寸甚至更长的木杆旱烟锅,烟杆上系个小布袋,装着自制烟叶,挖满一锅,火镰打着,悠闲自在地抽几口,淡淡的青烟就从须髯中喷吐出来,袅袅散去,后来,点灯、点烟、生火用的是火柴,人们管它叫“洋火”,烧柴做饭,烟熏火燎,厨房里的墙壁和锅底是一样的颜色。人们攒了钱,首先就是买一辆“永久”或“飞鸽”二八式自行车。冬天时,大人们载着二百多斤山药蛋到城里集市出售,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稀罕吃食,每天傍晚等待大人回来成了最幸福的一件事。平时大人们忙于农活,孩子们就骑着车子满街跑,炫耀自己的车技,你追我赶,乐此不疲,往往就有顶了大梁折了椅架掉了车座的,被大人发现了满院追着打。
   这就是我童年的生活,虽然很贫困,但很充实,也很快乐。
   新修的道路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打通了人们对城市的向往,人心逐渐野了,不甘心一辈子守着穷山沟,先是年轻的后生外出打工,接着,有手艺的也在山下找到了营生。
   而我离开故乡是因为踏上了求学之路,想家的感觉从此便在我心中定格,任时光荏苒,那份乡恋,那份酸楚,永不淡去。
   今日又一次踏上回家之路,仰望群山,感慨万千。几十分钟的颠簸,家乡终于展现在眼前:破败的村落,荒芜的土地,坍塌的房舍,没有了人气,没有了生机,凋零残破,一片苍凉。
   拐过金牛山,又见那棵大槐树。经过风吹雨打,它已显老态龙钟,灰黑粗糙的老树皮疙疙瘩瘩缠绵着粗壮的树干,躯体已被无情的岁月撕裂,它是小山村的缩影,见证着历史的延续、世故的变迁。
   带着妻儿立在早已荒废的学校大门口,抚摸着日本友人捐资办学的碑文,给他们讲了一段日本伤兵感恩的故事。抗战期间我的外婆冒着风险救治了一个日本伤兵,那时候,这伤兵看起来也就十几岁,娃娃兵,很可怜,村里人都说应该杀了他,太可恶,外婆竭力苦劝大家留了他一条命,没想到病愈后他竟然不辞而别,时隔五十多年以后,他又找回了小山村,要报答外婆,外婆坚持不受他的钱财,村长出面,把这笔资金捐资修建了学校。
   学校虽然很漂亮,但是学生数却与日俱减,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家看一家,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上学的孩子寥寥无几,每间教室里可怜巴巴就坐着那么几个人。教育局为了整合教学资源,这所学校就被撤并了,山村没有了学校,有孩子的人家只好想办法到山下营生,进一步加剧了山村的败落。站在空落落的校园,杂草丛生没膝高,教室窗户破烂顶棚塌陷,给我一种苍凉之感,不觉悲从心起……
   刚出校门,就见几个年轻晚辈风尘仆仆驱车回来,在学校门口叮叮当当挂起了一块“金牛山合作社”的金色招牌,他们正在讨论着“绿色农业、自然生态、转型发展”的话题,他们的计划很浪漫,要把小山村构建成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农业生态园和山村观光旅游园,营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环境。他们计划集资与引进外资相结合,串通田间小路,实现机械耕作,解决长期以来地表土壤瘠薄、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局面,实现农牧交错、种养结合,形成网状循环生态。倾听他们的宏伟蓝图,我心中释然了很多,抬头仰望村口的金牛山,那伟岸的脊梁依然挺拔,白云悠悠蓝天间,春天的气息已经迎面扑来……

共 36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故乡是一种情结!一个人生命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自己的故乡,走过千山万水,无论走到哪里,都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故乡的悠悠岁月是游子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对那片生养自己的故土总有一份美好的期盼在心灵深处萌动、生长。作者在初春时节带着悸动、带着期盼、带着欣喜、带着残存的记忆再次踏上故土,然而承载着童年快乐的岁月已找不到,老槐树下的热闹、教室里的读书、潭里耍水的欢笑、磨盘上的拌嘴、水井边的挑担、烟叶中的悠闲自在、自行车的满街跑,还有戏曲电影说书声,这些记忆已渐行渐远,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破败的村落、荒芜的土地、坍塌的房舍,没有了人气,没有了生机,凋零残破,一片苍凉,故乡从热闹走进空旷,从活力走向衰败,作者的心痛是可想而知的。让作者欣慰地是那棵槐树还在,虽然它已断肢残骸没有了当年的风采,却依然巍然傲立于天地之间默默无闻坚守在这贫瘠的土地上,这棵槐树见证的不仅仅是故乡的历史,更承载着故乡人一种精神,只要这种精神在故乡的希望就在。一篇带给人思考的叙述抒情散文,语言流畅,回忆与现实交替,过渡自然,情感饱满,夹叙夹议,文末升华了主题,几个年轻后生讨论着“绿色农业、自然生态、转型发展”的话题让作者的心一下子绿了,作者听见了春风吹到故乡——金牛山声音了,相信有着一代代人的坚守,有着年轻人的回归建设,故乡必将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作者对过去岁月的丰富逼真描写中,更多了一份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故乡人淳朴热情勤劳的赞美,也多了一份环境关怀,故乡的历史和发展也是一个时期社会的发展,文中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城市越来越拥挤,而农村却越来越空旷?现在有的村庄在消失,土地在流失,这应该引起重视。要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就需要更多的人来建设村庄,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02 13:25:02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有您更精彩!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02 13:33:25
  春风吹到故乡金牛山,这是大自然的春风,也是年轻人留守建设,相信在这春风的吹拂下故乡必将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02 13:34:06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老土        2017-03-02 14:50:45
  十分感谢红叶老师辛勤编辑和精准编按,敬茶!
老土祝您写作愉快!
5 楼        文友:江山红        2017-03-02 15:10:08
  问候老土,您的散文和小说写作风格有所不同,相同的是文笔总是那么细腻,情感一样真挚,同样被您的情怀感动着。谢谢老土再次扬起我们生命的风帆!
回复5 楼        文友:老土        2017-03-03 08:07:20
  谢谢书友江山红的精彩点评和真诚鼓励,祝您生活愉快,心想事成!
6 楼        文友:西河丽人        2017-03-02 15:14:09
  老土越来越可爱了,文如其人,心怀天下,祝福水哥!
回复6 楼        文友:老土        2017-03-03 08:06:19
  谢谢熟悉的陌生文友,祝您开心快乐每一天!
7 楼        文友:牙牙吉祥        2017-03-02 18:41:28
  老师文笔流畅,脉络清晰,过渡自然,以质朴的语言再现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使人不由得回想起难以忘怀的快乐的童年。欣赏!点赞!荷塘因您更精彩!祝老师创编双丰收!
经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回复7 楼        文友:老土        2017-03-02 18:45:34
  谢谢牙牙吉祥精彩点评,敬茶!
8 楼        文友:笑山荡溪        2017-03-06 09:48:18
  春天也是回忆的日子。欣赏大作。点个赞。祝福是风,吹向关心的人;祝福是河,流满朋友的心;祝福是光,倾洒关怀的情;祝福是运,送给看短信的你,朋友,祝你一生平安,幸福如意!
回复8 楼        文友:老土        2017-03-06 11:01:15
  谢谢文友的关注与祝福,祝您写作愉快!敬茶!
9 楼        文友:笑山荡溪        2017-03-06 11:21:17
  人生这条线,愿与你快乐相连,幸福相容,好运相交,烦恼远离,寂寞平行。有我的祝愿,伴你每一天:事事顺心,天天精彩!再赞
回复9 楼        文友:老土        2017-04-24 12:16:34
  谢谢老师的关注与鼓励,祝老师写作愉快!
10 楼        文友:芳华        2017-04-24 11:10:21
  写故乡,忆童年,真实美好,同事也道出现在很多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相似境况,故乡在发展变化,但游子对故乡眷恋的这份情确是永恒不变的。
回复10 楼        文友:老土        2017-04-24 12:15:58
  故乡是根,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谢谢老师的关注和鼓励,敬茶!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