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油果(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油果(散文)


作者:冯无知 秀才,1727.0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76发表时间:2017-03-03 08:10:00
摘要:油角这名称,广州人才经常用。而我们老家通常爱把油角叫“油果”,之所以叫油果,是因为它的形状大小像圆形或椭圆形的果子,因此得名油果。

【星月】油果(散文)
   每到年节,年糕,是无论如何都少不了的主角之一。
   年糕,其实就是一种年味小吃,也是一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是年的节气把这种小吃演绎到了极致,而成为经典的美食。年糕包涵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方风俗就会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做法和风味,材料总是走不出糖、盐、米面粉、玉米、粟米粉等等杂粮搭配的成分。年糕是个统称,人们爱吃什么就做什么呗,芋头糕、钵仔糕、萝卜糕、粽子、糯米粑粑、麻花、蛋散、油角、粽子等等。不同地方不同风土人情会有不同的演绎和不同的名称,在这就不去赘述了。
   离年还有一大步,母亲就准备好了糯米和麦子,隔天,母亲就会取出来晒晒, 祛除湿气,吸收阳光的味道,保持材质的新鲜。这是母亲拿手好戏的法宝,经她手中的法戏一弄,可以变出几种不同的花样来。
    到了小年以后,村人陆陆续续就有人开始做年糕了,粽子、糍粑、麻花、油角、米花等等就会陆续登场。
   那时,我们村居穷乡僻壤,山村闭塞,没有碾米机,没有打粉机,所有的食物都是用最原始最落后的手工制作,其难度和复杂度可想而知,想做一次这样的小吃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这样的糕点小吃,平时几乎没有人做,只有过年过节这样的大喜日子才做得起吃得起。
   年糕这种繁杂的手工活儿,一般邻里间几家人会以联手合作的方式来做。也就是你到我家帮手,我到你家帮忙,分工合作。
   俗话说,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做事。几家人联合起来干活人多手快,热闹且积极性高。我家住在姨妈家隔壁,常常两家人合作干活。 姨妈家七个孩子两个大人,我家五个孩子两个大人,合起来一个足球队的人数了。
   妈妈把早早准备好的糯米籼米取出,去河里陶洗干净,担回来倒进陶缸泡上半天,再捞起来沥干,下一步就是舂米捣米了。
   捣米,就是用利器把米粒磨碎或者捣碎的工作。如果有电气化碾粉机,一斗米也用不了多少功夫。但是,没有碾粉机的年代,用手工舂米捣粉是唯一的办法了。
    油角是我们客家人主打的年味小吃,也是平常人家办红白喜丧事必不可少的美食。油角,就作为我们年糕之中的主打美食了。
   油角这名称,广州人才经常用。而我们老家通常爱把油角叫“油果”,之所以叫油果,是因为它的形状大小像圆形或椭圆形的果子,因此得名油果。
    做油果的米,由糯米和籼米二比一分量兑勾,做出的油果糯软柔韧,喷香可口,口感好。相反,如果糯米比例重大,油果会太软,塌下去不成形;如果籼米比例重大,油角就会太硬咬不动而被扔掉,会被叫“砸死狗”。
   舂米捣米是功夫最多的一个环节。把浸泡好沥干的米担到村里的舂米坊。舂米坊里的工具一概用石头做成。有石臼、石杵、石板、石桌和石凳子,任你用。舂米的工具是圆锥形石臼,口大底小。一个石臼配一个石杵,石杵也圆锥形,用铁线箍住木杵板,木杵板扁平,用来踩踏。通常,脚踏的头顶上的柱梁间,会套一条粗绳垂下来,粗绳,就是让踏杵板的人能够抓住踩得更稳当,更好使力。脚用力踩踏下去,再松脚,这样一起一落,一踩一松,石杵形成冲力,把窝臼的米捣碎。
   舂米了,清洗好石臼,把米一勺一勺舀进窝臼。动工了,一人负责在臼边搅拌,一人负责踩石杵板。米在一捣一搅当中,被搅碎。这个功夫要力气壮大的人来做才行。即使力大如牛的人,一斗米下来,往往也已经是满头大汗,精疲力尽了。不过,出力的人身上热乎乎,心里也热乎乎的。
   一般情况下,一窝臼米,经过半小时来回搅捣,基本上就捣碎了,但还不完全粉碎,总会有些小疙瘩块,这就要用细密的竹筛网把它筛下来。从筛网底下漏出的粉,就是合格的糯米粉;而筛网上的小疙瘩块,需要再次倒进窝臼里捣拌,如此三翻四次捣碎筛漏排查,最终成为合格的糯米粉。一个舂米捣米,一个筛米粉,捣米和筛粉的人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捣米粉工作完成。
   有一回,我和弟弟趁大人不在,也想去学大人的模样去捣米粉。一般情况下,捣米粉这活儿是不许小孩子碰的。一来小孩不够力,踏不起杵板来,即使踏起来了,也许只起了一半不上不下的在半空中会把人甩出去。二来怕小孩砸到手脚,不太安全。所以这个大人看得紧。平常,看到大人做这个捣米工作,好奇心就在心里蠢蠢欲动了,真想自己也能亲自去过一把瘾,只是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这次,正是大好时机,千载难逢呀,我和弟弟如获至宝,喜不自禁!
    鼠头鼠眼的,左瞧瞧右望望,见没有人来,赶紧把米倒进窝臼,一个人踩杵板肯定踩不起来,就两个人冲上脚踏板,抓住梁上的吊绳,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同时开工发力,两个孩子咬住牙哧呼哧呼地用尽吃奶的力往死里踏,好不容易,粗重的杵板真被我们踏起来了,慢慢起动,慢慢起动,慢得好像太阳在升起一样慢,终于,杵板起来了,并且越升越高,我们还真当自己英雄呢,兴奋得欢呼起来,谁知道,由于我们发力不够,脚踏板没有到达一定的上升水平,就上不来了,但是,也下不来,两个人的脚死死勾住脚踏板手吊在半空中的绳子上,不上不下,摇摇晃晃,却不知所措,吓得大惊失色,这边又怕大人来,那边又希望有人来解救,真想叫又不敢叫出声,两人哭笑不得,吵吵嚷嚷,你指责我我指责你,折腾了半天,手忙脚乱,慌得捂着嘴巴依哇大叫。后来,还是姨妈发现了我们的“糗事”,闻声赶来,见两个小鬼吊在半空中手舞足蹈依哇鬼叫,也哭笑不得,走过来坏坏地说:“嘿嘿!你看你看,你们都玩上天了哈!够神气了,算是让我见识了一回!”我们用眼睛在祈求着姨妈,之前的得意忘形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姨妈见我们可怜兮兮的样子,多少有些于心不忍。最后,还是姨妈把我们从半空中解救下来。不久,这件事被全村人知道了,我们获得了“空中超人”的“美誉”呢!。
   从那以后,就想自己快点长大,长大了就可以像大人那样像模像样地去踏踏板了。
   这样舂米, 十几户人的村子里常常只有一个舂米坊,因此,舂米粉是常常要排很长的队,舂米粉的那几天,我们通常要熬到三更半夜才能睡觉。
   米粉舂好了,下一步就该是搓米粉做油角了。
   舂好的米粉雪白如脂,散发出一阵阵米面的新香,掬一捧在手上来闻,香味诱人,香得真想一口吞下去。
   把舂好的米粉摊在簸箕上上,像一座高大的雪山。妈妈在“雪山”中间挖一个窝坑,把水倒进“雪山”的窝坑里,加上足量的红糖、小许花生油,然后用长竹箸子在“雪山”周围打圈搅拌,一边倒水一边搅拌,搅拌中逐渐把“雪山侵蚀”,直到,“雪山”完全沦陷,米粉完全被水搅糊,再用双手推搓,这动作要扎开马步,像极了搓洗衣服的动作。搅粉团时水不能太多,水太多粉团会软烂不成形;水也不能太少,水太少粉团会散碎。力的作用下,米粉搓成了柔韧结实的粉团。
   粉团搓好,捏一把,在手心搓圆,然后在中间捏个窝窝,把窝窝向四周扩大,捏成一个空心,然后再慢慢收口,搓成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果子模样的粉团。粉团丢进沸腾的花生油里烹炸,不一会儿,就变成圆鼓鼓苹果大的油果,我们称之“大果”;除了这种,还有另一种更方便的做法。扯两块粉团,左右手同时开工,直接用五个手指捏手掌里的粉团,几个回合来回捏,成大拇指般的“小棒棒”。捏好的“小棒棒”还可以看到明显的五个手指印呢,经过花生油沸腾后的烹炸,浮涨圆满,成了一个个椭圆形的油果,我们叫“小果”。
    我们小孩子最贪玩,最喜欢搓米粉捏油果这个玩意儿了。对我们来说,这简直是天大好玩的游戏。每到搓米粉之时,大人负责和粉团,我们小孩子就担着凳子排排坐,在簸箕面前,争着抢着捏粉团。说是捏粉团,我们简直当它是手工课里的橡皮泥一样来玩。柔软的粉团在手里十分听话,想捏什么像什么,我们一副兴致勃勃,专心致志的样子,不多久功夫,四条腿的小猪,双手双腿脚的小人,天上的飞机,土里的萝卜,捏的玩意儿可多了,各种各样,栩栩如生,大人们见我们玩得不亦乐乎,都急死了,忍不住在一旁吼起来:“我的天啊,该死的贪玩精,把我的宝贝当泥沙来玩,糟蹋啊!去去去,真是越帮越忙的!”大人骂的话,我们从来不当一回事,只顾各自低着头嘻嘻哈哈的继续玩自己的“玩意儿”。多数情况下,最后大人也会不了了之的。
   有一次,心灵手巧的表姐捏了个“小人儿”,有头有手有脚有鼻有眼,大大的肚子像罗汉,她硬是要把自己捏的“小人儿”也放进锅里跟其他油果一起炸,妈妈看了不禁大惊失色说:“大吉利是,哪有敢把‘人’放进油锅去炸的?这不是成‘杀人犯’了吗?不行不行!”不行就算,表姐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转眼间,趁大人不在意的当儿,偷偷把“小人儿”丢进油锅里去了。起锅的时候,却发现一个胖乎乎的“大胖子”现身眼前,妈妈一脸惊愕,差点吓坏了,直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善哉!”表姐抢过自己的得意之作,赶紧把“罗汉”藏起来。接着,这件事在村孩子面前就炸开了,从此,表姐就更神气了。
   除了油果,妈妈还会安排出更多几种花样的年味小吃来让我们做,比如蛋散啦,麻花啦,香雪片啦,松糕啦等等,尽量让年糕小吃丰富多样,可以让不同口味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也让这个年尽量过得丰盛些,再丰盛些。
   一般情况下,我们这班后生人负责搓捏粉团,做普通的油果,只顾得上自家吃就行。要回亲搭戚的油果则由姨妈负责,她捏的油果饱满硕大,出得了大场面。捏好粉团,下一步,大人负责烧油锅,炸油果。炸油果时的火候也是一大学问,火候红旺,油果老火,色泽古典深沉;文火的火候,炸出的油果金黄油亮,颜色较新、浅。开油锅了,加把柴草,把花生油烧开,搓捏好的粉团丢进沸腾的油锅去,粉团立刻像鱼儿沉水底一样一头栽进油底,发出吱吱的声音,随着油的温度升高,刚才乒乓球大小的粉团就会像气球一样慢慢膨胀,慢慢变大变肥变丰满,颜色也由浅入深,从油黄,茶黄,到最后成金黄色。一个个金黄色的果子圆滚滚,亮晶晶,像一个个小脑袋在沸腾的油锅里沉浮,翻滚打跟斗,随着温度上升,锅里就会发出阵阵诱鼻的香味。粉团颜色由浅变深,由样子小变大,由扁变圆,越变越饱满,越圆滚,从油底慢慢浮升,直至完全浮出油面,就说明果子熟了,可以“上岸”了,油果新鲜出炉。每当炸油果的时候,我们也喜欢随着大人粘在锅灶边,帮忙添柴进火,一来可以取暖,二来可以凑个热闹。柴火进灶,烧得像鞭炮,噼噼啪啪地响,灶外热闹,灶内也热闹,看着灶膛里“笑得可欢”的红火苗,妈妈就会说,你们看,火儿多旺,今年的时年肯定旺啊!你们看,火儿笑得多欢,新年家里来客多啊!没错,这个年肯定火了!红色的火苗把我们的脸照得通红。
   金黄油亮的油果捞上来,色泽金里透黄,光泽晶莹,像水晶球一般在簸箕上,熠熠生辉,花生油散发出香喷喷的味道,在空中弥漫,极尽诱惑,不能不使人垂涎三尺。但凡在这个时候,妈妈总是会对我们说:“油果要留到过年才吃!现在不能吃,吃了上火长疙瘩噢!”看着一大堆富士山般油亮金黄的油果,我们的口水在喉咙里打滚,只盼过年快点,再快点到来!
   不过,我们总会想尽千方百计偷出三几个出来,尽情“享受一番”的,其他的,管他三七二十一。偶尔也会有被妈妈发现的时候,妈妈见我们嘴馋得不行,常常也会“大发慈悲”,“大赦”我们一次,就算发现了情况,也视而不见,网开一面。
    到了过年那天,油果才可以真正放开喉咙大吃特吃吃到饱为止的。自此,每次煮饭妈妈就会丢几块油果到饭里去,饭好了,油果也好了,香喷喷甜蜜蜜这种幸福的日子,就一直可以延续到开春。
    开春了,农耕也开始了,这时每家每户的瓮里罐里肯定还有不少油果。带几块油果或者麻花,在辛苦劳作的间儿,歇脚的当儿,从布袋里取出几块,坐在田头咀嚼,望着田间刚刚修葺好的田垄,望着山间春花烂漫,暖风生香,耳边鸟语嘤嘤,春日融融,所有的这些,只消瞬间,就可以把疲劳赶跑掉无影无踪。又或者,劳作了一天,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奶奶煲好了一锅油果和红薯熬成的羹汤,农具就丢在门口,一家人就捧起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果羹,坐在门前柿子树下的木桌上,扒拉的吃得有滋有味……这时,新春伊始,年味已经随着油果的香味,逐渐向着另一个年奔跑了。

共 47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油果,一种客家人在过年节才能吃到的主打年味小吃,它代表一方地域饮食传统文化和特色,也凝结了祖祖辈辈浓郁的乡情。本文作者似在向我们娓娓讲述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家乡故事,一幅幅画面感呼之即出。开篇以洋溢着热情和赞美的文字介绍了家乡年糕的种类和特点,继而用大量的笔墨从油果的食材、制作工艺、种类、味道以及吃法等方面一一作了描述,让油果的形、色、味一应展现在读者面前,不禁使人口舌生津。看似普通的油果,它是邻里乡亲团结协作、辛勤付出的结果,更是生长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心头散不开的情结。文中作者和弟弟偷着舂米的童年傻事,孩子们捏粉团玩,表姐偷炸捏的“小人儿”等,无不体现出油果带给孩子们的欢愉和快乐。文字语言质朴而引人入胜,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推荐赏读,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去领略油果的美味吧! 【编辑:柏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柏丫        2017-03-03 08:12:07
  问好作者,道声辛苦了!感谢此稿!
2 楼        文友:柏丫        2017-03-03 08:15:05
  炸油果部分形象生动,让人垂涎欲滴、食欲顿生,可见作者观察细致,心思细腻。
3 楼        文友:柏丫        2017-03-03 08:15:47
  期待再见佳作!
4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3-03 08:21:20
  拜读老师佳作,问候老师好!认真学习品读:年糕,其实就是一种年味小吃,也是一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是年的节气把这种小吃演绎到了极致,而成为经典的美食。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