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长生(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长生(赏析)


作者:玉峡耕牛 秀才,136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14发表时间:2017-03-03 11:55:44
摘要:天地之所以能拥有漫长的时空,能长长久久,因为天地从来没有想过和做过让自己成长壮大起来,既没动这个私念也没实施这个行为。天地只是让万物生长,而万物最终归于天地,故能长生。所以圣人效法天地,先人后己,因而受众人拥戴。将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却被众人舍命相护、相救而最终安然无恙。


   《道德经》第七章 长生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详解:
   1、天地长久。
   白话:天地可以长长久久地存在。
   阐述:长,偏重于时间漫长与空间辽阔。久,偏重于持续不断,持之以恒。合称地久天长。人人都知地久天长,也想地久天长,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都想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却只知羡慕而不知如何可以做到。谷神不死,是因为道本无,道体虚,且无能生有,有最终归于无,道拥有强大的生机。天地为道所生,得生而有体,所以天地亦不可永恒。但天地秉持了道的无欲无念、无亲无疏,没有区别,没有对待,天地不仁。虽不能永恒,但可保长长久久。大道可永恒,天地可长久。
   2、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天地之所以能拥有漫长的时空,能长长久久,因为天地从来没有想过和做过让自己成长壮大起来,既没动这个私念也没实施这个行为。天地只是让万物生长,而万物最终归于天地,所以能长生。
   阐述: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道和天地都有一个德:生而不有,即生“有”而不占“有”;为而不恃,做了这么伟大的事,不骄不傲不求回报;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在自己的怀抱自由自在地生长,一片欣欣向荣,而不说三道四,不抱怨,不言辛劳;功成而弗居,帮助别人功成后,不会居功自傲沾沾自喜,不会居处在高上尊荣的位子。这就是“不自生”。万物尽管生长,但最终都要落叶归根,象江河归于大海,象游子回家认祖归宗一样,最终回归于天地。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回馈,所以天地能保长长久久。这叫“不自生,故能长生。”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白话:所以圣人效法天地,先人后己,因而受众人拥戴。将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却被众人舍命相护、相救而最终安然无恙。
   阐述:后其身:先人后己,在利益、在好处、在名利上,自己退一步,让别人先得先沾。身先:见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在名利面前一尘不染的坚贞操守,有如此好的德行,众人自觉自愿地会照顾他,尊崇、敬仰、拥戴他。外其身:在危险或死亡降临时,他将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全然忘记了自己,身体好像不存在。身存:人们会奋力保全他,会舍命相护、相救而最终安然无恙,即便是不幸殒命,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会世人代代铭记,能流芳百世。圣人懂得天地之道,效法“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百姓自然尊崇,万民自然敬仰,天下苍生自然拥戴。哪怕是圣人将生死置之度外,百姓也会奋不顾身来保护他,即便不幸遇难,他的英名和精神也会被世人铭记,直至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做到“身存”。
   4、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白话:圣人能够“身先、身存”,岂是因为他公正无私所致?非也,而是因为他效法天道,做到了“后其身”“外其身”,所以最终能成就他的“私”即“身先、身存”。
   阐述:这句是紧接上句来的,是反问。很明显,老子认为圣人所以能够“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根本原因是效法天道,故也地久天长。而不仅仅是凭借“大公无私”。言外之意,离开天道,仅凭“大公无私”能做得到吗?显然不能。为什么呢?私,本意为自留口粮。老子提倡的是公正,公正可以,但无私不行,家里没点私货,全家都会饿死。老子明显是反对当时社会上一些提法,认为那是糊弄人,最根本的是世人要效法天道,这样才能“成其私”即为众人所爱戴、拥护和保护,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弗去”。有的注家,解释最后一句,说是圣人遵循道,所以“圣人天佑、吉人天相”。这明显与老子的“天地不仁”相悖。所谓“吉人天相、圣人天佑”等,老子认为那只是世人一厢情愿的骗人鬼话而已。
  
   综述:长生不老,青春永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如何能地久天长,老子提出“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从来没有想过和做过让自己成长壮大起来,既没动这个念头,也没这个行为。天地只是任凭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而结果万物最终如落叶归根,归于天地。
   这就是为什么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缘故。“后其身”,也就是常说的在名利面前退一步,“外其身”,就是在危险和生死来临时冲在前,全然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周围众人见他在名利面前退让,既高风亮节又两袖清风,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如此德行,众人就自发地、自愿地尊崇、敬仰、拥戴他,让他成为众人的首领。“身存”,人们见他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大家,大家也会舍命相护、相救他,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因而最终他得以安然无恙。即便不幸殒命,他的英名和精神也会被世人铭记,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做到“身存”。
   而这一切,仅凭“大公无私”能做得到吗?显然不能。老子认为,公正可以,但无私不行,家里没点私货,全家都会白白饿死。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提法,老子认为那是糊弄人的,最根本的是要效法天道,这样才能“成其私”,统治者才能为众人所爱戴、拥护和保护,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做到“是以弗去”。
   可见,老子提倡“无为”而不是“无私”。“无为”就是为的时候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主观臆断,为的时候不要夹杂私心杂念,不要欲壑难填,不要为满足一己私欲而穷兵黩武,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造成生灵涂炭。老子认为,统治者最最关键的是,遵循大道,要效法天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如有如此,百姓自然尊崇,万民自然敬仰,天下苍生自然拥戴,万物自然归顺,疆域自然辽阔,统治自然长久。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可用于修身、齐家,也可用于治国、平天下,都能实现地久天长的夙愿。由从也可以看出,老子的“长生”之道,与后世道教提出的铸鼎炼丹而求长生不老,根本不是一回事。
  

共 23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长生不老,青春永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如何能地久天长,老子提出“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效法天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在名利面前退一步,“外其身”,在危险和生死来临时冲在前。“身先”,最终得到民众的尊崇、敬仰和拥戴。“身存”,大家舍命相护、相救他,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因而最终他得以安然无恙。即便不幸殒命,他的英名和精神也会被世人铭记,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做到“身存”。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可见老子何等聪慧。玉峡耕牛的解读分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值得学习,推荐!【编辑 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