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武夷山手记之伐竹(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武夷山手记之伐竹(散文)


作者:我的珠穆朗玛 童生,806.4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36发表时间:2017-03-04 10:53:18
摘要: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是唐人对怡然自得的山居生活的一个概述。确实,当你走进山中,你会觉得这里与山外是两重世界。他们封闭,自给自足;但也淳朴可亲,古风犹存。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是唐人对怡然自得的山居生活的一个概述。确实,当你走进山中,你会觉得这里与山外是两重世界。他们封闭,自给自足;但也淳朴可亲,古风犹存。在一座水碓棚屋里,我见到一位看碓的老人,便和他聊起水碓的结构和使用问题。一道山泉从远处曲折流来,在碓棚后面兴冲冲的扑腾下来,落在巨大的轮盘上,装满每一只缓缓转动的水斗;于是由轮盘的中轴带动长长的木杆,一下一下舂击着臼里的稻谷。据看碓人说,碓里出的米,质量好,米粒儿齐整,比起“公社”门前的碾谷机,“一百斤谷赢三升米”。以前每村都有碓房,有专职看碓人,舂一挑谷,交“碓米”一升,逢上茶油开榨的日子,碓房还要请人帮忙呢。
   我递给他一根烟,他点着了,却并不吸。这根香烟到了他手上,变成一支价值昂贵、气派不凡的引火媒子;他抽着自己的小竹烟袋,用手捏一撮黄烟按上去,却拿我的香烟来给黄烟点火。看他那么神态自若的糟蹋香烟,我简直目瞪口呆了。
   中午我随李先生去他的女婿家吃饭。他的小外孙有十五六岁了,虎头虎脑的,见人一笑便有两个酒窝现出来。他昨晚刚打了一只狐狸,这时便成了餐桌上别有风味的美味佳肴。李先生说,这是“果子狐”,不偷鸡的,专吃果子蔬菜;其肉鲜美娇嫩,令我多日难忘。
   我们喝的是米酒。这种酒微酸带甜,说是酒,还不如说它是饮料来得确切。它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将糯米蒸熟,用生泉水淋滤至其不甚烫手时,撒上酒曲拌匀,装入缸中。两天后糯米饭变成“酒酿”,那时再加一些凉开水,封坛密贮,封一星期就成米酒了。饮前大多先在柴炉上煮一煮,格外具有家居闲适的气氛。山里人家办大事,往往抬出几缸酒来,周围绕上禾梗(稻草),点火一烧,禾梗烧完,酒也熟了。李先生开玩笑说,古人吃酒,十有八九都是这米酒:“青梅煮酒论英雄”,突出的是一个“煮”字;白乐天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倘若不是米酒,哪来这等神韵?当年那打虎景阳冈的英雄,没准吃的也是米酒。试想,假如是65°老白干,武二郎岂有不醉死的?十八碗啊,一缸还有余呢,你敢说不是米酒?李先生更进一步的诱惑我道:九月九前后,去河滩里捡螃蟹,蟹极肥大,在鹅卵石下怡然不动。捡回来清油炸之,味极鲜美;配以米酒,一口蟹一口酒,岂非下世之神仙乎?我听了大笑,也不禁悠然神往。
   李先生的女婿家人口不多,夫妻俩外,只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细妮子。吃饭时,上桌的只有男人,女人全散在一边,或倚着门框,或站在桌外,菜也吃得很少。我说桌上能坐下的,几次相邀,这母女俩都不肯上桌;李先生女婿只是憨笑,并不解释。后来还是李先生说了:“阿山里人家规矩大,女人在家不坐席。”我问“为什么?”李先生顿了一顿,笑着说:“大概女人的腿比较结实吧!”一桌上的男人哄堂大笑起来,连李先生的女儿、外孙女也笑了。
   李先生的外孙女叫春姩,有十七八岁,已经许了人家。她的衣裳有点特别,大襟左衽,布纽扣,袖、领、襟的边缘全以黄绒布镶上,衬着这女孩子更加楚楚动人。这种服装式样在当地叫“滚一枝香”。武夷山有一种野花,枝枝艳黄,微有蒿艾之薰,被称作“一枝香花”。“滚一枝香”也许就是受着野花的启发而设计出来的罢。李先生说,山里的女子给自己缝衣裳时,总要大费一番心思,因为这也是展现姑娘灵巧和才情的一块重要阵地。“滚一枝香”原是畲族的服式,汉族女子借用过来,历经数百年,已经变得走了样了。在武夷山,南北纵深的大壑里,散居着许多畲族人。畲族,也就是刀耕火种的民族。“畲”在汉字里的解释是:焚烧田地里的草木以作肥料的耕作方法。刘禹锡《竹枝词》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些畲族人显然具有一种原始的粗犷,和优雅朴实的民族风情;他们是一群黄帝的遗民,生活在武夷山波澜壮阔的褶纹里,古风盎然,俨然一个独立的自由王国。不过现在看来,他们与汉族杂处日久,世代迁延,已大部分被汉文化同化了。
   下午我随李先生的女婿及村人一道上山去伐竹。这里佳木葱茏,竹枝丰润;虽在隆冬季节,却很少感觉到冬的肃杀。季节的转换给人最大的感受是,野花少了,鸟雀的叫声也不像春天间那么婉转悦耳;山左山右的一块块斗笠大的丘田里,稻子也早收货归仓了。除此以外,你很难辨清究竟是处在一年中的哪一季里。山里的竹树资源极为丰富,也是山里人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砍伐不易,运出去更难。山民们结队爬上山崖,砍倒很多大竹,然后拖到一个陡峭的崖壁前,先对着群山“哟嗬嗬——”的长啸一声,接着将竹子放下山去。毛竹一根接一根的由山上俯冲下去,其势如万马千军,呼啸直下,清脆的响声震得山鸣谷应,久久回荡不息。由于经常“放竹”,崖壁上就会有一条或几条清晰的“竹路”;竹子滑到山脚,山民们便将它们每10根一排的捆扎起来,等到明年雨季,暴涨的山洪会把竹排冲出山坳,一直送到山外的信江。在那里,有一个巨大的竹木交易市场,年成交量几乎无法用棵数来统计毛竹的数量。旧时,江南有四大商镇,樟树出药材,景德出瓷器,吴城出竹木,河口出茶叶和草纸。四大商镇现在都有所改观,但主要特色依然保持如初。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山里人家也各自分得一片山林,几小块丘田。由于山林面积很大,一般的说,偷伐别家竹木的事是不常发生的。旧时有一乡规民约,凡偷斫他人竹木而被捉住的,全村无论老少,同去那偷竹者家中杀一头猪,当场分肉;不去者无份。世代聚居在一处,难免也会有一些利益上的纠纷;不过由于民风淳厚,为此而闹成大事的屈指可数。比如猪崽出来害人庄稼,大家会同声指责那放猪的人家,要他赔物或是赔钱。但如果互相放出牲口来害庄稼,就各不追究,俗谓之“和尚无伲(儿子),大家绝嗣”。既然风俗约定了互不追究,如果你打了猪,那就要加倍赔偿。山里水田少,稻米宝贵,所谓的“害庄稼”也就是指糟蹋了田里的稻子。但是对于耕牛吃了稻禾,乡规就会宽容一些;因为这属于失误,情有可原,允许对半赔偿;比如牛吃了一挑谷,那么赔偿一箩就行了。谚曰:“牛吃禾,赔一箩。”
   山里人家常以苦竹为“豆芊(豆架)”,会在村前屋后种出一大片蔬菜来。秋去冬来,豆蔓儿都萎了,可豆芊还在,一行行立在园地里,像待命的兵士似的。畦里往往有一大片勃青的元荽,也即通常所谓的香菜;羽状细叶,香气比城里卖的要浓烈得多;每年春节前后,在墟里悬上二三根,每束五分一角,谚曰“卖香菜”;是武夷山风情的一大特色。
   江西有一种“元宝猪”,腿极短,肥如冬瓜;一跑起来,只看到圆滚滚的一个猪身作贴地运动状,却看不到猪腿如何动作。这种猪皮薄肉嫩,味极鲜美,常养至百斤左右即杀之。过了腊月二十三,每家杀一只元宝猪,既能讨个好口彩,又过了一个丰盛的新年,所以杀年猪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了。我记得宋诗中有句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如今在武夷山居然还能亲身体验得到。这一方面固然展示了我们民族美好善良、勤劳简朴的民风,而另一方面,也正说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缓慢和滞后。我离开武夷山已经五六年了,不知如今他们的生活水平是否有较大的提高?

共 28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是当下山外城里人向往的去处。然而真要舍弃山外的繁华去山里生活,恐怕很难有人做到。这归根到底或许就是山里虽然世风清纯,却缺少物质文明;山里虽然风光旖旎,生活却充满了艰辛,甚或困苦。作者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自己在武夷山的所见所闻,对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只有走进了山中,才能深切体会到山里山外两重世界。山里人过着封闭、自给自足的生活,守着山规和约定风俗,他们过着近乎原生态的生活,女人不能和男人一起坐席吃饭,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好奇,没有向往,他们用勤劳的脚板勾画着山里人生活的轨迹,叠加着身边山水、乡情,却丈量不出远离现代文明的距离,或许对着群山“哟嗬嗬——”的长啸伐竹声,是山民们唯一能传到山外的声音,也是他们生命中最响亮的声音。一篇叙述抒情散文,行文自然,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真实再现了山里人的生活,对生活场景的逼真描摹中有作者的关怀和思考,推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04 10:55:05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有您更精彩!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04 10:59:23
  作者笔下山里人逼真生活气息的描摹中,更多了一份人文的关怀,还有发展与未来的思考,值得细细品读。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04 10:59:59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我的珠穆朗玛        2017-03-05 00:05:08
  红叶君勋鉴:
   感谢您的编发与点评! 您的评介饱含深情而又充满哲理,对拙作谬奖有加,让我惶愧不已!论文笔,论思想深度,您都在我之上;高山仰止,期待赐教!
   祝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