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土里的情结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位在泥土里长大的农民儿子。掬起一抔泥土,闻着泥土的芳香,往往会撩起岁月里种种情愫,岁月里流动着泥土的气息,泥土里蕴含着岁月的故事,不知是在读岁月还是在读泥土?
小时候,泥土总是带给我说不出的神奇:蚯蚓是在土里靠吃土活下来的吗?土里怎么会长出蛄蛹呢?爷爷似乎也说不明白。村前有一个水塘,在水塘边玩泥巴,是童年记忆里最快乐的事,摔鼓包、印泥模子、垒城堡,凡是能想起的游戏,总会尝试一下,童年的欢笑声,划破了那一片最湛蓝的天空,飘向了那充满满梦想的地方。有几个特调皮的小伙伴,会钻进玉米地里、红薯地里,偷掰几个玉米或偷挖几块红薯,然后,在没人的地方,挖个坑,找些柴火,就开始烤玉米、烤红薯。结果可想而知,懵懂的少年,便在充满神奇的泥土里成长着。
许多回,我走在故乡的小路上,凝视满畈茂盛的庄稼下面的泥土,为这么单纯质朴的东西,却能年复一年养育着丰富多彩蓬蓬勃勃的生命而感动、而惊奇,一种无可言喻的感恩之情,如涨潮似的在胸腔漫溢、翻涌。真想不通孔子何以那么鄙视泥土,何以说出“小人怀土”这样的蠢话。
从我记事时起,家中有七亩田地,虽不算多,却是全家人生活的希望。收了麦子种玉米,收了玉米种上小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家人为了这份希望,就整天在泥土里摸爬滚打,俗话说:人勤地不懒,靠着七亩薄田,父母把我们兄妹三人一个一个地抚养成人,父亲曾亲口跟我讲:娃呀,咱家真正的衣食父母,是那块黑魆魆的泥土。其实,不只是父亲有这种想法,天底下很多父母应该都一样。在几千年的民族发展史上,正因为中华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执着,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土地是根。
有篇寓言写钻石向泥土炫耀自己的高贵,泥土则提醒钻石:“如果整个世界都是钻石而不是泥土,恐怕人们早就绝种了,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真理。泥土是种子的天生子宫。没有这个子宫,阳光再明媚,雨水再丰沛,生命力再顽强的种子,也不可能发芽,长根,抽茎。有人赞美悬崖或塔顶上一棵小草或小树生命力的顽强,殊不知是因为成年累月被风刮到悬崖或塔顶的尘土,才使这偶尔从鸟嘴里跌落的种子得以孕育。那是多么微乎其微的一点泥土,但有了它,生物奇迹就开始出现。历史上,曾有无数次源于土地而起的战争,多少人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养育自己多年的深情的土地,离开时,轻吻泥土,挥泪作别。这脚下的泥土里,不仅蕴藏着希望,同时也埋藏着许多的故事。当历史的车轮从泥土里驶过,又有谁会想到泥土的感受,它承载着古往今来的大喜大悲,大爱大恨。任凭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她以荒凉回报侵略者;当她回归时,她吐露着芬芳,这就是大地母亲。她以包容的心态包容一切,这才是泥土的精神。
有了泥土就有了根,有了根也就有了家。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故乡的泥土是最最清晰的一个符号。这也难怪漂泊海外的人,离开家乡时,什么也不带,就带上一抔家乡的泥土。闻着她的味道,就如同身在家乡一般。《约翰福音》中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麦子只有“死”在泥土的子宫里,才能实现生命的升华和繁衍。入土为安,生命轮回,大概源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