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街
老街老了。
老街老态龙钟,偏安于小城一隅。悠长的石板路,斑驳的古墙,淡淡的古槐花香……满满的都是诗意。可能缺少那种现代的气息的凝聚,年轻人正陆续走出了老街。窄窄的巷口,狭促的房屋,遮蔽日光的参天古树,已经无法和都市里宽敞的街道相提并论,那里永远是热热闹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老街什么也没有。
老街还是当年的模样,石磨依然停留在那个已经颓败的小院里,但石磨的主人早已作古,主人的后代大概另外谋生了,很简单,这是消亡的职业。远处的高楼,鳞次栉比的商铺,不断延长的柏油路,老街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老街老了,时代使然?
过去仅仅能通驴车的街道,的确无法通过四轮轿车,甚至连消防车都无法通过。曾经有很多人向政府建议改造,但至今没有动静,不知何故。老街应走向何方,至今依然是疑问。
雨中的老街依然令人留恋,就像戴望舒的《雨巷》。我也曾经手捧《雨巷》,高声诵读,带着满满的希望,也希望能在这悠长悠长的雨巷,遇见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站在老街上,心中好似在下雨,就像丁香姑娘一般充满了惆怅。
而今的老街,依然是儿时的老街。轻扣那古老的蓝砖,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情怀:亦悲,亦喜。井口的辘轳,破旧的水车,依然是儿时的记忆里的样子,可亲可敬。老街里写满的记忆,是任何其他地方所无法替代的。
老街的存在,令我感到欣慰。
老街,那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只要老街上的两层小炮楼还在,那段隆隆的炮火声就在,耻辱岁月、苦难历史、不屈意志的民族就会铭记:落后就会挨打。这比起那些单纯的文字记载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我真担心:老街会不会从现实中消失掉。
老街,作为时代的符号,是一曲流动的音符。“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大标语依然还在,那依然是毛泽东亲手书写的字体,虽然漆已经脱落,可这七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那是个群情激昂的年代,看着这些历史上遗留的痕迹,似乎看到一位民族老人在追求独立、富强、民主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的身影,这就是民族精神。
历史的车轮,谁也阻挡不住。老街的命运,谁也说不准。
我还是有些许的惆怅,像丁香花姑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