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名山古刹说三圣‍(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名山古刹说三圣‍(征文·散文)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83发表时间:2017-03-04 17:55:22


   我这人不信佛,无论去哪儿的圣地,见到佛和菩萨们,都不下跪,不磕头、不烧香,但也决不坏佛门的规矩,因为我对佛是充满了敬仰之心的。我一直以为,佛学是人类文明的大智慧之一,其博大精深处,迄今罕有望其项背者。假如不把佛当作一种超凡绝尘、四大皆空的宗教,而是一门认识自我、发现人生的学问呢。很多的人礼佛参禅,皆作如是观。
   喜欢游山玩水,去过天南海北不可胜数的古刹名寺,自然也就对佛教有了一些粗浅的认知,也有了一些僧人朋友。有一回,我在古城丽江就买回来一盘《金刚经》的cd,那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之一。还有一回,不知何故,已经想不起来更多细节了,和一个僧人来劲了。我便使劲问他,何为“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僧人无以对。
   逢佛杀佛的故事,来自于《临济录》,说的是义玄禅师有一次见众僧念经时候貌合神离,心不在焉。他于是大叫一声“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众僧猛然听了,心中一凛。是所谓的“呵佛骂祖,机锋峻烈”的禅风。它的意义何在呢?《金刚经》上说:“见所有相,皆属虚妄,若以此故,不得见如来。”也许这样的话太过玄虚,而且难以理解。在我而言,佛教是最忌讳偶像崇拜的,所谓逢佛杀佛等等,就是抛开一切羁绊,直指本心而已。它和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于佛而言,要研究的是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以及如何持之以恒地深入下去。
   在芜湖,有暇的时候,我会读一些经文。如《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喜欢禅宗和铃木大拙的著作,也关注自古以来读书人与佛学的关系。以前,晴好的下午,我会去附近的广济寺小坐,和知客僧圣戒法师闲话。他要是在忙,我就在黄庭坚读过书的滴翠轩前大树下面,一个人独自抽烟,看西天的晚霞。佛对生命的感悟,是渊深海阔的,甚至影响了周遭的风景。
   这一回,年轻有为的诗人姚祥君约我去朝三圣寺。听说尚有文友若干,便欣然前往。三圣寺,在芜湖名头不是很响,但是它一直顽强地存活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原先它是在远郊僻静处的,如今城市建设发展猛快,就近在咫尺了。
   三圣寺在城市之南,白马山里。乘车去很便捷。名山古刹,兼以佳木修篁,在四季晨昏的光辉里,都会有一个对比强烈的剪影。那种苍茫凝重的色调,总是能够把人带到久远的历史和挥之不去的记忆里。
   据说,在北宋某年间,有三位不知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得道的僧人路过古鸠兹,行至白马山麓时,被“白马洞天”的隽秀风景所吸引,正准备上山游历一番,突然间,天空就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了。三人于是躲在山脚的一棵白果树下避雨。黑云压城,白光闪过,一声炸雷将白果树拦腰劈倒了,而三位僧人却岿然不动,安然无恙。而后,其中的一个僧人忽然就看见西方云空有佛光闪烁,隐约中辨认,似乎是观音菩萨正对他们拈花微笑。三个僧人连忙拜倒在地,感谢菩萨保佑。当地百姓听说此事后,觉得观音菩萨显灵的地方,一定与佛有缘,便在僧人们避雨的所在修建了一座寺庙。为了纪念那三位云游而去的高僧,寺庙命名为三圣寺。
   故事仿佛长了腿脚,一传十,十传百不知怎么就传到了精通文墨的宋徽宗耳中。皇上就欣然提笔,赐书“三圣古寺”。一时间,三圣寺香客如云,十分兴旺。到了元朝,三圣寺和白马洞天都已经成了当地百姓旅游度假的景点。芜湖县令欧阳玄还特地为其赋诗,其中有“紫燕飞来如有约,玉骢驰去竟无踪。几度攀萝寻胜迹,短筇扶我上虬龙。”大画家王蒙不但画有形神兼备的《白马洞天》图,还题诗赞叹:“紫燕避寒霜,万雏啄石乳。风响百神来,千山动灵雨”。从此,千年古刹三圣寺不仅成为佛门净地,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据住持僧人介绍,明朝初年,古寺因战争毁灭,原址已经杂草丛生,断壁残垣,一片凋败。后来,道士葛志宽在民间多方筹措,奔波有20个寒暑,募得钱款将古寺重修。此后,解放前又再次被损毁。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93年7月,该寺住持释慈云来到白马山下,主持三圣寺的修复工作。1995年,古寺初具规模,对外开放。如今,三圣寺每月有两次的庙会,四乡八邻的善男信女,还有赶庙会的小商小贩聚齐一处,香火得以重新旺盛,游客也逐渐多起来。据说,慈云长老住持期间广行慈悲,建寺安僧,是芜湖市一位受人尊重的长老大德。2009年农历七月初八,慈云长老心不颠倒、正念往生,世寿89岁。众弟子等依长老嘱咐,按佛教仪轨对遗体进行装缸供奉,朔望日到塔前上供。时至2013年农历腊月初八,慈云长老坐缸三年六个月期满,开缸验视,发现法身不坏,圆满成就安徽省芜湖市历史上首尊肉身菩萨。
   记得那日,我去的时候,见了释慈云的简历,是安徽南陵人,与我是同乡。不知怎么,就忽然联想起给金乔觉抄写“四大部经”的俞荡来。那也是一个南陵人,与佛都是有缘的。
   地方志上还记载说,明初,三圣寺曾经被赐为“护明寺”。自宋代开山以来,此山素以风景宜人,享誉江城,为“芜湖古八景”之一。此地怪石嶙峋,鸟鸣嘤嘤,翠竹丛生,松柏成荫,又有著名的“海豚望月”、“鳄鱼觅食”、“神龟探路”和紫燕洞等自然景观,为人们探古访幽的好去处。如今,新建成的“世界和平千年弥陀塔”,塔高45米,七层八面,巍然矗立,成为了白马山一带的新地标。而关于三圣寺的文化渊源,也日渐引起了地方的重视。那日,我们就是应约相谈的。彼时,众说纷纭,而我未言。不是没有话说,只是佛说了,不打诳语,度有缘的人。随缘才好。
   白马山有白马寺,也有这三圣寺,都是佛门。我因缘而来,就有许多想法被勾引出来。只是相隔有日久了,一切不知从何说起。也许前面说的,可能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只因为时间过于紧张,而手头又缺乏资料的缘故。假以时日,我会再来三圣寺,或许会好些吧?思绪悠然缥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共 23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开篇作者直截了当道出自己无任何宗教信仰,但对于佛教充满敬仰之心,一来突出佛教高深圆融的智慧,二来是为后文铺垫。“我”喜欢游山玩水,自然而然去过天南海北不少古刹名寺,与《金刚经》结缘,“我”对僧人说出心中一个疑问,使得僧人无以解答,闲暇之际“我”会读读经文,去附近广济寺小坐,和知客僧圣戒法师闲话,特别是应邀年轻诗人姚祥君一同去朝三圣寺,详细描写了三圣寺的背景以及相关佛教典故,特别是见到释慈云的简历,了解了三圣寺文化渊源和深厚的佛缘,由此在“我”心中种下深深的佛缘。文末略带遗憾的语言,诠释了作者对于佛教的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全文语言凝练,引经据典,将佛教不可思议的因缘和合以及佛祖圆融的智慧展现于笔墨中,蕴含禅理禅境,告诉大家:人可以无宗教信仰,但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佳作力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3-04 17:57:19
  “我这人不信佛,无论去哪儿的圣地,见到佛和菩萨们,都不下跪,不磕头、不烧香,但也决不坏佛门的规矩,因为我对佛是充满了敬仰之心的。我一直以为,佛学是人类文明的大智慧之一,其博大精深处,迄今罕有望其项背者。假如不把佛当作一种超凡绝尘、四大皆空的宗教,而是一门认识自我、发现人生的学问呢。很多的人礼佛参禅,皆作如是观。”这句话非常客观理智,告诉大家,世界万物都有一定的因果循环,纵然没有看见,也无科学依据,你也可以不信,但不要肆意去破坏佛门规矩,这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3-04 18:00:34
  此文蕴含作者内心一些真实感触,作者通过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所见所闻,同时采用了相关示例故事加以说明,朴实中透着智慧,凝练的文笔,阐述了佛教一些经典感悟,这就是真是的境界。感恩老师分享,祝您创作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