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过年禁忌是关爱(征文·随笔三则)
一、从古至今说祭灶
祭灶又叫小年,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民间有“官三民四船家五”之说,也就是说官方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普通民众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而渔民在腊月二十五祭灶。
“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清朝雍正帝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便将灶神也拜了。
于是,王族贝勒及大臣纷纷效仿,并流传在民间。由于北方靠近京城,腊月二十三祭灶渐成风俗,而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依然是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祭灶又叫小年,祭灶过后,人们就进入过年状态,官方早一天祭灶,显示富贵和权威,民众生活贫困,晚一天祭灶,让过年状态减少一天,可节约开支。古时的渔民,生活比种地的农民还要贫困,于是便在腊月二十五祭灶。
在民间,灶台前供奉的灶神形象各异,也有着多个版本的传说。早期人们奉炎帝、祝融和“先炊”等为灶神。西晋学者司马彪注《庄子》,称灶神“状如美女,著赤衣”,表明灶神并非女性,而是男性,还是一个美男子。于是在民间便有了身着红衣的年轻美貌男子的灶神像。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称:“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于是,民间又把灶神确定为夫妇二人。现在常见的民间灶神像,多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合像,而单独的灶神像已变为黑面长须的面貌,很少能够看到唐代以前的美男子形象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那是因为传说灶王爷是位年轻美貌的男子,古时男女授受不亲,为了避嫌,于是祭灶成了男人的专利。
古人祭灶本是对火与灶的发明者的崇敬和对“先炊”的纪念,到了东汉,人们把灶神视为“告密者”而加以崇拜。东汉时,“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传说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阴子方祭灶得福的“案例”还被写入正史。到了东晋,民间又传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意思是家中有人犯了错,灶神会告到天上去,情节严重的折寿三百日,情节较轻的也要折寿一百日。当时著名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说:“吾亦未能审此事之有无也。”于是,民间认为,灶神是天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代表,到了年底,不管善事恶事都会向天帝汇报。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多说家庭成员的好话而不打小报告,人们祭灶时便用酒和麦芽糖对付灶王爷。《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辇下岁时记》说:“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人们以为灶王爷被灌醉了,就昏不知言,无法向天帝打小报告,这样一家就平安了。《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岁除祀灶,南北俗无不用糖,又加糯米团子,大小户皆然,云以之粘灶神口,则不于玉皇前言人罪恶。”因此,灶神像旁边的对联是:“灶君封住口,四季无灾忧。”或“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二、饺子的内涵
在我国,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有句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据说,冬至吃饺子,就不会冻耳朵。于是,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吃。冬至吃饺子虽说只是一种习俗,但至少调剂了生活,改善了伙食。
民间吃饺子,还包涵着很多文化。在我国北方,有“送客的饺子留客的面”之说。家里有客人上门,当客人临行前,吃的那顿饭,必定会是饺子。有时,客人在主人家待了几天,当主人用饺子招待时,客人应该知趣,吃过饺子就得告辞走人,如果再待在主人家里,会引得主人反感。
如今,家里来了贵客,主人第一顿也会用饺子招待,这表示对客人尊贵和重视。因为饺子做工复杂,不但要剁肉、剁菜,还要和面、擀皮,然后一个个捏成饺子,耗时费力。这样做工复杂的饺子,当然是美味,有句俗语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
在过去那种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缺吃少穿,农家人还用饺子当下酒菜,民间流传着“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三五个朋友围坐一桌,一盘饺子,几杯小酒,知寒问暖地拉几句家长,说说贴心的话,这酒便喝得有滋有味,美不胜收。也许真是饺子起了作用,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更加团结,关系也更密切了,处处都会相互关照,真的是日子越来越富有了。
在我国,除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外,春节至少也要吃一顿饺子。在大年三十晚,全家人都要聚在父母所在的家里,不管男女老幼,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真是其乐融融,民间有句话说:“除夕的饺子,吃的不是外人。”
小时候,饺子并不是能够经常吃的。记得我八岁那年大年初一早起,母亲兴高采烈地洗菜准备给我们包饺子,此时二叔登门,问母亲给孩子们做啥好吃的,母亲随口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当然是包饺子啦。”二叔接过话茬说:“嫂子,大年初一你就搅(饺)呀。”虽然是二叔对母亲说的一句玩笑,但母亲当下改变注意,不包饺子了。母亲说:“要图个吉利,不搅啦。”
在民间,人们对饺子有很多讲究,最忌讳说不吉利的话。比如饺子开锅后,如果发现有煮破的饺子,绝对不能说饺子破了或烂了,而要说:“饺子增了”,或说“饺子喜开了花”。饺子出锅后,盛放在盘里时,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圈一圈的,寓意园园满满。小时候母亲常说:“千忙万忙,饺子不能乱放。”
如今,我每年节庆回到老家,母亲都要号召全家人齐动手包顿饺子吃。有时我说,包饺子太麻烦太费事,我去超市购买些现成的饺子水开了直接下锅,很方便的。听到此话,母亲都会嗔怪地看我一眼说:“吃饺子的乐趣不在吃上,就在全家人围在一起共享包的乐趣上,买来的现成饺子,就失去了饺子的生活味道。”
母亲说的话不无道理,如今超市里的各色饺子应有尽有,可我还是喜欢全家人围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说说笑笑的那种感觉。
三、过年禁忌是关爱
春节又叫过年,过年有很多禁忌,一些禁忌看似和现实没有什么关联,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细细琢磨,这些禁忌却充满着智慧。
小时候,我就听到过一个顺口溜:“年三十,家家亮,嫁出去的女子不见娘家灯,见了娘家灯,娘家遭不幸。”我曾对这条顺口溜提出过质疑,可母亲却说,“傻孩子,这条顺口溜话丑理端。女子嫁出去了,年三十,如果回到娘家,夫家就会显得冷清。这是人们为了让嫁出去的女子处好婆媳关系、达到家庭和睦而编出来的,虽然直白,却让女子的婆家欢欢喜喜、和睦美满地过年。”
在民间,大年三十,男人们贴好春联后便要端着香盘去祖坟,按当地风俗请亡故的先祖“回家”过年,而请先祖的只能是男人,因为民间有禁忌:“女人不请祖”。在男女平等的今天,人们会觉得“女人不请祖”之说毫无道理,不但带有迷信色彩,而且蕴含了对女人的歧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小时候听爷爷说,过去的女人都裹着小脚,而坟地普遍都在深沟或山坡等一些荒凉、偏远地带,女人行走非常不便,不让女人去坟地请祖其实是对女人的关爱;另外,大年三十这天,女人要为全家人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所以,必须给女人留有充足的时间。
记得孩童时期,每年腊月底,哪怕我的头发并不是很长,父亲都会催促让我去理发,并声称正月不理发。上中学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正月不剃头”的历史原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国人喜欢在腊月底理发,一是对仪容进行一次美化,好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二是因为过年时剃头师傅也要关门休息,就是想剃头,也找不到剃头师傅。
1644年,满清统治者多尔衮入关后颁布剃发令,声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不服从者,斩。由于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要求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当时,多数汉人无法接受这种发型。明朝灭亡后,汉人便以正月剃头师傅“关门过年”等理由不去剃头,其实是汉族子民心怀故国的无奈之举。
乡间还有“除夕晚上不串门”的说法,小时候爷爷曾对我讲过这个习俗的来历。相传古时有一种怪兽叫夕,只在大年三十晚上出来害人,于是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驱赶夕这种怪兽,所以把大年三十叫除夕。除夕夜,时不时有人燃放烟花爆竹,如果冷不丁出去串门,很容易被点燃的爆竹伤着或吓着。其次,除夕夜,全家人都高高兴兴地聚在老人身边吃年夜饭,享受同堂天伦之乐,此时此刻,谁都不希望、也不愿外人前来打扰,所以,也就有了“除夕晚上不串门”的说法。
常言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过年禁忌虽然没有什么深奥的科学依据,但它却是人们从生活点滴中总结出来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