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心愿】过年禁忌是关爱(征文·随笔三则)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过年禁忌是关爱(征文·随笔三则)


作者:了缘无尘 秀才,2111.3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25发表时间:2017-03-04 18:29:09
摘要:常言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过年禁忌虽然没有什么深奥的科学依据,但它却是人们从生活点滴中总结出来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美德。


   一、从古至今说祭灶
   祭灶又叫小年,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民间有“官三民四船家五”之说,也就是说官方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普通民众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而渔民在腊月二十五祭灶。
   “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清朝雍正帝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便将灶神也拜了。
   于是,王族贝勒及大臣纷纷效仿,并流传在民间。由于北方靠近京城,腊月二十三祭灶渐成风俗,而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依然是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祭灶又叫小年,祭灶过后,人们就进入过年状态,官方早一天祭灶,显示富贵和权威,民众生活贫困,晚一天祭灶,让过年状态减少一天,可节约开支。古时的渔民,生活比种地的农民还要贫困,于是便在腊月二十五祭灶。
   在民间,灶台前供奉的灶神形象各异,也有着多个版本的传说。早期人们奉炎帝、祝融和“先炊”等为灶神。西晋学者司马彪注《庄子》,称灶神“状如美女,著赤衣”,表明灶神并非女性,而是男性,还是一个美男子。于是在民间便有了身着红衣的年轻美貌男子的灶神像。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称:“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于是,民间又把灶神确定为夫妇二人。现在常见的民间灶神像,多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合像,而单独的灶神像已变为黑面长须的面貌,很少能够看到唐代以前的美男子形象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那是因为传说灶王爷是位年轻美貌的男子,古时男女授受不亲,为了避嫌,于是祭灶成了男人的专利。
   古人祭灶本是对火与灶的发明者的崇敬和对“先炊”的纪念,到了东汉,人们把灶神视为“告密者”而加以崇拜。东汉时,“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传说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阴子方祭灶得福的“案例”还被写入正史。到了东晋,民间又传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意思是家中有人犯了错,灶神会告到天上去,情节严重的折寿三百日,情节较轻的也要折寿一百日。当时著名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说:“吾亦未能审此事之有无也。”于是,民间认为,灶神是天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代表,到了年底,不管善事恶事都会向天帝汇报。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多说家庭成员的好话而不打小报告,人们祭灶时便用酒和麦芽糖对付灶王爷。《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辇下岁时记》说:“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人们以为灶王爷被灌醉了,就昏不知言,无法向天帝打小报告,这样一家就平安了。《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岁除祀灶,南北俗无不用糖,又加糯米团子,大小户皆然,云以之粘灶神口,则不于玉皇前言人罪恶。”因此,灶神像旁边的对联是:“灶君封住口,四季无灾忧。”或“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二、饺子的内涵
   在我国,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有句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据说,冬至吃饺子,就不会冻耳朵。于是,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吃。冬至吃饺子虽说只是一种习俗,但至少调剂了生活,改善了伙食。
   民间吃饺子,还包涵着很多文化。在我国北方,有“送客的饺子留客的面”之说。家里有客人上门,当客人临行前,吃的那顿饭,必定会是饺子。有时,客人在主人家待了几天,当主人用饺子招待时,客人应该知趣,吃过饺子就得告辞走人,如果再待在主人家里,会引得主人反感。
   如今,家里来了贵客,主人第一顿也会用饺子招待,这表示对客人尊贵和重视。因为饺子做工复杂,不但要剁肉、剁菜,还要和面、擀皮,然后一个个捏成饺子,耗时费力。这样做工复杂的饺子,当然是美味,有句俗语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
   在过去那种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缺吃少穿,农家人还用饺子当下酒菜,民间流传着“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三五个朋友围坐一桌,一盘饺子,几杯小酒,知寒问暖地拉几句家长,说说贴心的话,这酒便喝得有滋有味,美不胜收。也许真是饺子起了作用,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更加团结,关系也更密切了,处处都会相互关照,真的是日子越来越富有了。
   在我国,除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外,春节至少也要吃一顿饺子。在大年三十晚,全家人都要聚在父母所在的家里,不管男女老幼,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真是其乐融融,民间有句话说:“除夕的饺子,吃的不是外人。”
   小时候,饺子并不是能够经常吃的。记得我八岁那年大年初一早起,母亲兴高采烈地洗菜准备给我们包饺子,此时二叔登门,问母亲给孩子们做啥好吃的,母亲随口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当然是包饺子啦。”二叔接过话茬说:“嫂子,大年初一你就搅(饺)呀。”虽然是二叔对母亲说的一句玩笑,但母亲当下改变注意,不包饺子了。母亲说:“要图个吉利,不搅啦。”
   在民间,人们对饺子有很多讲究,最忌讳说不吉利的话。比如饺子开锅后,如果发现有煮破的饺子,绝对不能说饺子破了或烂了,而要说:“饺子增了”,或说“饺子喜开了花”。饺子出锅后,盛放在盘里时,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圈一圈的,寓意园园满满。小时候母亲常说:“千忙万忙,饺子不能乱放。”
   如今,我每年节庆回到老家,母亲都要号召全家人齐动手包顿饺子吃。有时我说,包饺子太麻烦太费事,我去超市购买些现成的饺子水开了直接下锅,很方便的。听到此话,母亲都会嗔怪地看我一眼说:“吃饺子的乐趣不在吃上,就在全家人围在一起共享包的乐趣上,买来的现成饺子,就失去了饺子的生活味道。”
   母亲说的话不无道理,如今超市里的各色饺子应有尽有,可我还是喜欢全家人围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说说笑笑的那种感觉。
  
   三、过年禁忌是关爱
   春节又叫过年,过年有很多禁忌,一些禁忌看似和现实没有什么关联,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细细琢磨,这些禁忌却充满着智慧。
   小时候,我就听到过一个顺口溜:“年三十,家家亮,嫁出去的女子不见娘家灯,见了娘家灯,娘家遭不幸。”我曾对这条顺口溜提出过质疑,可母亲却说,“傻孩子,这条顺口溜话丑理端。女子嫁出去了,年三十,如果回到娘家,夫家就会显得冷清。这是人们为了让嫁出去的女子处好婆媳关系、达到家庭和睦而编出来的,虽然直白,却让女子的婆家欢欢喜喜、和睦美满地过年。”
   在民间,大年三十,男人们贴好春联后便要端着香盘去祖坟,按当地风俗请亡故的先祖“回家”过年,而请先祖的只能是男人,因为民间有禁忌:“女人不请祖”。在男女平等的今天,人们会觉得“女人不请祖”之说毫无道理,不但带有迷信色彩,而且蕴含了对女人的歧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小时候听爷爷说,过去的女人都裹着小脚,而坟地普遍都在深沟或山坡等一些荒凉、偏远地带,女人行走非常不便,不让女人去坟地请祖其实是对女人的关爱;另外,大年三十这天,女人要为全家人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所以,必须给女人留有充足的时间。
   记得孩童时期,每年腊月底,哪怕我的头发并不是很长,父亲都会催促让我去理发,并声称正月不理发。上中学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正月不剃头”的历史原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国人喜欢在腊月底理发,一是对仪容进行一次美化,好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二是因为过年时剃头师傅也要关门休息,就是想剃头,也找不到剃头师傅。
   1644年,满清统治者多尔衮入关后颁布剃发令,声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不服从者,斩。由于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要求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当时,多数汉人无法接受这种发型。明朝灭亡后,汉人便以正月剃头师傅“关门过年”等理由不去剃头,其实是汉族子民心怀故国的无奈之举。
   乡间还有“除夕晚上不串门”的说法,小时候爷爷曾对我讲过这个习俗的来历。相传古时有一种怪兽叫夕,只在大年三十晚上出来害人,于是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驱赶夕这种怪兽,所以把大年三十叫除夕。除夕夜,时不时有人燃放烟花爆竹,如果冷不丁出去串门,很容易被点燃的爆竹伤着或吓着。其次,除夕夜,全家人都高高兴兴地聚在老人身边吃年夜饭,享受同堂天伦之乐,此时此刻,谁都不希望、也不愿外人前来打扰,所以,也就有了“除夕晚上不串门”的说法。
   常言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过年禁忌虽然没有什么深奥的科学依据,但它却是人们从生活点滴中总结出来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美德。

共 34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新颖别致的标题,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作者从祭灶执笔,在民间,祭灶就是小年,作者详细解说了祭灶的由来、相关传说和一些注意事项,对灶王爷的敬畏之心,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在北方都知道:好吃不过饺子。因此,民间有一些关于饺子的俗语,特别在一些节日和招待客人,都一定要吃饺子,还有关于吃饺子的一些禁忌,作者都进行详细的叙述,由此传递了人们对美好圆满生活的期盼以及人与人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意;最后谈及过年的禁忌,通过作者生动而又细致的讲述,从而深深理解到这些禁忌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关爱,一些流传至今的民间禁忌,细细体悟,其实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告诉大家: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律,世间万物都具有灵性,要学会尊重和爱护所有的生命,遵守自然规律,和谐相处。传递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传递友善和谐的美德,佳作力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3-04 18:34:01
  常言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过年禁忌虽然没有什么深奥的科学依据,但它却是人们从生活点滴中总结出来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美德。老师的这段话,深刻道出民间很多禁忌其实是传递人与人之间那份关爱和人们对于美好圆满生活期望。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了缘无尘        2017-04-20 15:08:54
  谢谢点评。祝福吉祥。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3-04 18:37:48
  文中许多观点,作者解析的深入人心,有理有据,层次分明,深刻诠释了祖先博大精深的智慧,一篇具有哲理的散文,值得品读学习,问候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祝老师创作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