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的废墟如何修复?

编辑推荐 心灵的废墟如何修复?


作者:陈亚珍 举人,4903.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77发表时间:2017-03-05 08:30:05
摘要:一股冷气从我的脊椎处飕飕猛抽,让我头皮发紧,喘息急促!看来任何一个体系都存在着善与恶的斗争,崇高与卑微的交量,神态与物态的落差。

这是一座早已废弃的寺院,宏大的殿堂依然存在,但却空洞无为,据说民国年间五百个佛教徒被集体埋葬在此地,从此寺院便废弃了……
   探寻“石门寺”是因为它集唐、宋、金、元、明、清六朝木构建筑于一寺,是中国现存文物中,朝代最全,最集中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华之最”,被专家誉为“天然的古建博物馆”。寺内的宝石油灯,予卜帆杆,五槐闹檀,透明碑等八处自然风物,俗称“八宝”,于是,龙门寺也称“八宝龙门寺”。当地人有诗曰:
   龙门山前有龙门;
   菩萨含笑迎佳宾;
   金鸡报晓钟声响;
   宝石油灯昼夜明;
   玉檀闹槐日红升;
   帆杆预卜天阴晴;
   龙门吐水注清泉;
   透明碑前整衣冠。
   国保龙门寺,位于平顺石城镇源头村村北,所建之处,山峦耸峙,峭壁悬崖,谷内夹石如破天惊起,形同龙首,故得名为龙门山。
   纵观四周,这里不能放眼,只能举目,落脚此地,最大的感觉是不经意掉入了一眼枯井里,想要看到山顶,仰的脖子酸困,有一面赤壁就像天然的无字碑,有人发现影影绰绰,风化出了马、恩、列、思、毛的头像,这真是日月雕刻的精华。另有一块直径有两米长,一米高,酷似碾盘一样的圆石,当地人在修路时打孔三次,炸药极量却纹丝不动。人们疑是神石,奇石,怪石,吓得再不敢轻举妄动,生怕石中有灵,走路都要绕道而行,至今挡在路间无人敢动。
   那固执冷峻的姿态也许是不愿接受现代文明固守此地的蛮荒?还是向人类展示永远不败的意志?我们围着这块沉睡的奇石,望着山间废弃的寺院,涌入视角的是一片荒凉!
   这里没有声音,这里的静寂好像不是宁静而是死寂,是一种苦心建立起来的秩序,从兴起到衰败的死寂!独步近前,殿堂里除去神像依存,壁画依稀和修复工人的住宿床铺外,整个寺院除了风,除了阳光,什么动静都没有。那些斗拱,那些风化雨蚀了的梁栋,以及殿堂两边的僧舍都显得异常苍白和衰败不堪,看上去如同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朽,继续在风中一层层剥落着历史……
   据碑文依稀可见:远古有一僧人,高居树顶,唐王李世民路过,见此情景十分惊讶,问说你为什么不在地下,却坐在树顶上是何意思?“树人”说,世界这么大没有我的立足之地,如果你能把此地划分于我,我即从树上下来。李世民经过一番打量便决定给了他这块荒蛮的地盘。“树人”下来之后便建起这座寺院……
   因为是帝王所封之处,高僧纷纷前来传教授经,此地的宗教曾经兴盛发达,横贯六个朝代,谁知民国年间,国破家亡,百姓在彷徨中将心情寄托于宗教,可寺院里的和尚除不守清戒律,而且祸害百姓,强奸民女,而最终受到宗教的处罚,于是,五百个和尚葬身于此地……
   哦,原来这是一片心灵的废墟!
   我即奇怪,国破家亡,生命涂炭,对于走出红尘的佛教徒,应更加稳固信仰,祈祷和挽救生灵的平安,怎么可能随王朝的覆没一同堕落呢?
   有人说,真正的宗教建于知识、意志、情感经验的统一体之上,它是一种信仰。可中国的宗教往往被道德化,因中国理性人本主义成熟过早,并被历代王朝利用,道德宗教可以给生灵自由,也可对生灵主宰压迫,剥去了自由!其实我们的宗教观也是道德化的,很难接近真正的宗教信仰:追寻那隐藏的最初及最终的真实,即是绝对的权威!
   因此俗世及假僧永难入界!
   于是,我仿佛看到殿堂里的佛像写着满脸的忧愁,覆盖着浓郁的焦虑!被权力操纵的灵魂不是自觉的灵魂,而是驯化!
   因此,任何一个行当都缺少真正的灵魂!而多于应声的灵魂,应景的灵魂,甚至是集团性灵魂。灵魂的质量虽然看不见,但世间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拍卖灵魂的行径,并且有声有色。我一直以为寺院最是宁静而深邃的场所,踏进佛门的教徒,最高享受就是心灵的自由与超脱,因而他们清心寡欲恪守戒律,没有俗世物欲的干扰,每日里的工程就是在建筑自己崇高的灵魂,抵达善与爱的终极!心存信仰,连死都不惧!然而,这里却拥有五百个背离信仰,践踏灵魂的顽徒!难怪我在寺院漫游的时候,总觉得身后有一种张牙舞爪的紧张气氛在无止尽地蔓延,甚至害怕将直射下来的阳光刹时间切断!并且怀疑某一个阴暗的角落藏着一个猥琐的幽魂在窥视。
   一股冷气从我的脊椎处飕飕猛抽,让我头皮发紧,喘息急促!看来任何一个体系都存在着善与恶的斗争,崇高与卑微的交量,神态与物态的落差。
   我望着眼前重重叠叠,纵横交错的山峰,环包着这个正在修复的古寺,我看到建筑师们以足够的热情和精湛的修复技术,努力将六朝的宗教文化相连接,以极其虔诚的创造来传达“上苍的精神”,也钦佩当地政府对历史文化的崇拜。可在我的预想中,这个死寂蛮荒被人遗忘了的地域,宏大的建筑将会焕然一新,观光的人流也将源源不断,利润卓然,然而心灵的废墟如何修复?这使我顿悟:灵魂的战争远比武力战争更可怕!战争年代,生命的流血肉眼能够看得到,容易引起世人的愤怒,而和平年代,物欲侵蚀了灵魂没有血的痕迹,容易让人麻木。经济文明的建设可以促进生存的竞技,练达脑系的功能。然而,人类心灵的废墟应以怎样的方式去维护、去修正、去建设呢?
   如今,披上袈裟可以化斋,脱掉袈裟钱财万贯。高科的发展,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喝了朋友递来的一瓶饮料晕过去,就被“笑脸”偷去了脏器赚大笔的钱财。任何一个领域,人心是主体,是意志与信念的支配!而人的心灵跌进俗世物欲的席梦思床上醉生梦死,蛀空了精神内涵,这是人类何等的耻辱?
   我望着大千世界好像只剩下了一双无言的,发呆的,装满困惑的眼睛了。但愿刷新的废墟可以唤醒荒芜的灵魂,希望世人不要忘记深埋在土地之下的悲剧,让历史的挫败成为后人的警示……

共 22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次偶尔的探访,引发出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其实,每一个被废弃的寺庙本身就是一个传说,用怎样的视角去欣赏,去思考,去发现,是每一位到访者的自由,但足以体现他的内心向往与渴求。文章的作者,以沉静的笔触,饱满的笔调,叙说了这座寺庙的前世今生,意在透过它的“静”体味它的“心”,因而有了灵魂的战争远比武力战争更可怕的顿悟。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敞开心扉,方能大步向前,若是一味地禁锢人们的“心”,终将是隐患重重的。【编辑:文如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文如烟        2017-03-05 08:30:38
  值得深思的话题。问好作者。
赐予我一双明净的眼睛,来欣赏美丽;赋予我一颗温柔的心,以保留纯净……
2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03-05 19:24:00
  谢文如烟点评!掘手!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