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舟】瞻仰槐庭(散文)
早听说近在咫尺的九郎山秋瑾故居槐庭,已经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但因为每日工作繁重,总是无法在第一时间前去观瞻,多少有些遗憾于心。恰逢国庆节假有空,便徒步行走数公里到秋瑾故居观瞻。
秋阳甚好,蓝天高远,仰望天空有白云在山角上逶迤飘浮,山林中一派苍翠墨绿,有深红枫叶或者其他鲜艳秋花点缀在这墨绿的山林之中,将秋日的山林装扮得层林尽染,而沿途各种野生植物在秋风吹拂下,发出天籁般的簌簌声响,这凉爽秋风伴我一路前行,使得我徒步的心情为之舒畅。
秋瑾故居位于九郎山山脚,远远地一幅“中国百强村大冲村,欢迎您”的横幅标语为我指明了路径,这巨幅标语横跨正在修建的秋瑾路,向前来观瞻的游人展示了秋瑾故居所在地的经济实力。
秋瑾,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
秋瑾自幼聪慧伶俐,深受紫阳书院文化熏陶,饱读古诗书,善音律,接受了良好的古文和家庭教育。后因父亲入湘为官,她便跟随父亲客居湖南湘乡,并经父辈婚约嫁入晚清重臣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之子王廷钧。入湘以后,经常出没于长沙岳麓书院,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之下,储养了雷霆之志,将民族解放运动之大义揽于胸,以她的剑胆琴心,打破千百年来妇女足不出户封建桎梏,进而求得民族解放。曾写下:“他年书勒燕然石,应有风云绕笔来”那豪情满怀的壮丽诗句。于此,她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用“只身东海挟春雷”的勇气,毅然地自费留学日本,结识了孙中山、黄兴、鲁迅等许多仁人志士,并走向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在嫁入王家后她将所住的宅邸取名为“槐庭”。“槐庭”多么富有诗意并储明心志的名字。我想自幼饱读诗书的秋瑾一定知道,槐树是古汉民族的一种崇高信仰和图腾。也隐含着作为母亲的秋瑾,希望晚辈将来能像唐元衡《酬谈校书》诗中:“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记盛名。”一样,在仕途上前程似锦,进而光宗耀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秋瑾那多么深沉而伟大的母爱柔情。
走近槐园,我们似乎就走进了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建筑院落,正门院外是一口大的池塘,因刚修缮完整,目前还没有种植荷花,如荷花满池时,在盛开时节,我想那一定是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而在进园的曲径小道旁,则有日本好友须知一郎赠送的“樱花园”,这份馈赠主要是因为当年秋瑾留学东瀛,积极开展反清活动,倡导民主自由解放,在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若是春天樱花盛开时节,那洁白的樱花将会把槐园装扮的美轮美奂。
走进槐庭,庭内房屋骨架大多是木质榫卯结构,青砖黛瓦,从厅内天井眺望天空,可看见屋顶飞檐走壁,气势雄伟。尽管这些建筑是经过现代修辑后的复原版本,但穿越时空,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一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伟大先驱者,在书房里那谆谆的教子之声。也似乎可以看到一代才女与当时本地首富成亲时的热闹场景。然而,耳鬓厮磨之后,内心刚毅的秋瑾,并没有满足于富裕优越生活,她身在槐庭心忧天下。短暂的爱情甜蜜,并没有淹没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鸿鹄之志。古老的农具静静地陈列在厢房一角,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从这里走出去的那个飒爽英姿农村妇女,颠覆了近千年中国妇女的屈辱史。
秋瑾在婆家荷叶村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这三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她以解放女权为己任,提出“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留学日本时,得到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主办《白话》月刊,积极宣扬女权主义,抨击封建旧社会。归国后她首开先河创办《中国女报》杂志,并为该报亲自撰写《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用她的剑胆琴心和侠骨柔情,在华夏近代史上,谱写出了妇女民主解放运动那彪炳史册的壮丽诗章,一首首气贯霄汉般的诗文,像一盏盏黑暗中的指示灯和启明星,照耀着在黑暗的旧社会中苦难挣扎的妇女,引领她们冲破黑暗迎来光明,进而翻身得解放。
巾帼不让须眉的秋瑾,一生奔波于民族解放之大义,在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般的磨难和抗争,为国家和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用自己年青生命诠释了永不屈服的壮士精神,她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妇女解放运动的伟大战士。“鉴湖女侠”的英名将会流芳青史。
归来的途中突然下起了毛毛的秋雨。萧瑟秋风吹拂着如丝的细雨,那丝丝清凉浸入我的心脾。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几经周折安放烈士英魂的杭州西湖西泠桥畔,风景秀丽的风雨亭中,那“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临终绝笔诗句,是否在为九泉之下的烈士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