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马兰头(散文)
马兰头,又名马兰、红梗菜、鸡儿肠、田边菊、紫菊、螃蜞头草等,属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这些都是百度上的介绍。我们里下河地区的人,给它一个独特的名字:孩菊。
小时候总认为“孩菊”这个名字,是乡言俚语,不一定有什么出处。现在看了百度,才知道我们的祖宗,知识是多么的博大精深!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就知道马兰属于菊科植物?可能是马兰的花特别小,直径一厘米左右,花瓣只有一层,和菊花家族中富丽堂皇的品种相比,它不就是小孩子吗!所以才叫它“孩菊”的吧?
马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踪影。所以,我们吃马兰头的历史,一定很悠远。小时候听奶奶说,她童年就喜欢采马兰头、吃马兰头。我掐指一算,几十年前,人们就喜欢吃马兰头啦!后来读书了,看到《西游记》里面,有一段描写被救的樵子答谢唐僧师徒的吃食:嫩焯黄花菜,酸蜱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烂煮马蓝头,白爊狗脚迹。吴承恩告诉我,吃马兰头的历史,还可以往前再推。
探究了老祖宗吃马兰头的历史,再说说我的马兰头情结吧。
从七八岁开始,我就跟小姑姑去挑猪草。那个年月,人和猪都缺少吃的。奶奶说:“你看见绿色的就铲回来,人能吃的择出来,其余的喂猪。”刚开始不认识野草野菜,就真的看见绿色的都要,一大篮子里,奶奶会择出荠菜、孩菊、秧花儿,甚至还有板乔乔,洗干净下锅一炒,一盘下饭菜就有了。可是几种野菜和在一起,总不是味儿。小姑姑老笑话我,不认得草和菜。我有点不服气,留心观察,过了一年,田边路旁,已经没有我不认得的野草野菜啦。
孩菊,大致分两种。一种是青梗的,一种是红梗的。青梗的容易跟一种野草混淆,茎和叶都及其相似,只是野草叶子上有一层细细的绒毛。实在分不清楚,可以把茎掐断,凑到鼻子上闻一闻,孩菊有一股淡淡的草药香,而野草没有。青梗的孩菊不仅难以辨认,吃起来口味也没有红梗的好,所以我后来一般不要它。
吃马兰最佳时期,是每年的清明之前。里下河农村有一个说法:清明前吃三回孩菊,一年没有眼疾。小时候不知道这话对不对,但清明之前,必定吃上好几回。找个朝阳的田埂,看见有马兰头冒出了嫩绿的芽儿,用铲锹一挖,绿叶子下面,白生生的嫩茎就出来了,这第一遭的马兰,经过一冬天的孕育,最是有味,吃在嘴里,酸滋滋,满口药香。
后来从书上了解到,马兰,性辛凉,清热去火,归胃肝肺经。当然可以治疗上火眼疾,出血,咳嗽等病。自古以来,药食同源,喜欢吃马兰的人多,也就不奇怪了。
马兰四季可以吃。春天吃过了嫩芽嫩茎,夏天马兰长得肥大,有点老了,可以用开水焯一下,挤干,切细,加麻油,酱油拌食,格外有滋有味。还可以割下上部的嫩头儿,加盐,腌成咸菜。切细,晒干,大热天煮饭,炖上一小盘儿,放在桌子上,便没有一个苍蝇来光顾饭桌。这时候,你尽管享用别的佳肴,不要理会这黑乎乎的孩菊咸菜。等到饭冷了,太阳西下,你的肚子开始叫饿,这时候,盛一碗冷饭,泡上白开水,就着孩菊咸菜,你不经意间,就把自己吃得肚子滚圆,还意犹未尽,这个孩菊咸菜太下饭啦!
现在人们用大棚栽种马兰,都是红梗的好品种。九月份,采用根茎移植法,比种子种植法简单有效。只要管好肥和水,马兰很快就长势喜人。马兰一般没有病虫害,所以不必担心农药污染。即使在白雪皑皑的冬天,超市里也有马兰头的踪影。只不过数量不多。
我在门口的菜园里,也种植了一片马兰。春节一过,我就天天去看,薅草,施肥,眼看着马兰一天天肥嫩起来,我就打算着:明天采一篮,尝尝鲜。今天早上起来,到菜园一看,又肥又嫩的马兰,被人铲得一败涂地,只剩下一些小的,趴在泥土上。我不由得苦笑起来。连忙浇水,整理。
老樊不理解,“宝贝让人家偷了,怎么还笑?这时候好像应该去骂街的呀!”
我为什么要生气?我才不会去骂街!马兰性辛凉,降肝火,这是遇到和我志趣相投的人了,顺带不为偷。只是拜托同好者,铲去马兰头,留下马兰根。我再浇浇水,撒点二铵,晒几个太阳,又会长得和原来一样啦。
“疏风小圃宜莺粟,细雨新蔬采马兰”。我心里更向往园田生活的乐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