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走进圆明园(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走进圆明园(征文·散文)


作者:我的珠穆朗玛 童生,806.4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31发表时间:2017-03-06 01:51:10


   走进圆明园,扑面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热风。草木欣欣然长着,浓荫亭亭,如青萝绿伞,摇曳着万种风情;游人两两三三,带着傲慢,带着娇痴,带着冷漠和热切,带着自命不凡,带着欢笑与忧郁,带着妖冶和无聊,走过那些石阶、小桥、假山、树丛,走过一切人迹能到的地方。他们是来消闲,还是来猎奇?从他们脸上,我看不出内心的细微的涟漪。也许会有几分感慨吧?——这里毕竟是圆明园啊!然而即便有,恐怕那感慨也是淡淡的;因为世风早已经将这座史上的皇家琼苑、昔日的繁华火葬场,打扮得面目全非了。
   走进圆明园,你会听到鉴碧亭节奏有力的迪斯科音乐,看到池中众多的扮成动物的游艇;路边的博彩式“有奖游戏”,游乐场上旋转的飞机和轧轧作响的小火车。你还会看到快艇载着游客在水上冲“浪”,彩色的巨无霸以小丑和蘑菇毡房招引你寻欢作乐的欲望;穿上“我大清朝”的“龙袍”,你可以坐上“龙椅”,留一张威风八面倜傥绝伦的玉照。如果你恨步行太倦,还可以坐上銮铃叮叮的游览马车,从入口处一直插到这所花园的最深地带。许多人远道而来,只为看一眼名闻遐迩的西洋楼遗址——如今能让人切切实实感受圆明园倾圮的,大约也只剩这一堆又一堆巨大而雕花的石头了。你看到了,拍几张相片,于是满足而去——满足吗?我不知道;但很多人显然都是这么来去匆匆。他们把这里,这当年的淫窟与死地,只作为旅游行程中的一个景点,来不及,也无甚必要在这里留恋往返。
   然而——
   圆明园啊!你这注定该是让人沉思的地方!如今为什么这么喧嚣?噪音,机动游船的噪音,嬉嬉人声,隆隆机鸣,这无处不在的噪音,撕碎了一切沉思冥想的帷幕,把新的寻欢作乐的魅影,写在昔日温热的、尚未散尽的灰烬上。情侣们眼横春水,吟笑痴痴,孩子们盲目乱跑,大声嚷叫,爬上爬下;海晏堂和大水法的石涡里,一个接一个的男男女女附上去照相,他们,感觉到历史的疼痛了么?
   这里与其他游乐公园有什么区别?除了这一堆零落荒榛中的残碑断碣?
   盛时的圆明园远不止此。张恩荫先生在《园史介绍》中说:
   “历史上的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渚、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环水抱、意趣各异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又缀叠大小土山250座,与水系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媚,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
   圆明园的景区,仍按张先生的《园史》:
   “三园共有100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言的‘百景’……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突破了宫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加之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扣,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和谐自然的整体美……”
   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如今只剩下眼前的荒丘数冢,残碑几片。而人们,偏又在这荒冢与残碑上追逐嬉戏,翘首弄姿,得意忘形!
   不错,门铭上诚然有一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字,但,这样一个莺歌燕舞之地,喧嚣躁动之乡,能教育谁呢?
   也诚然,大水法残骸的图片到处可见,但那似乎已没有了国耻纪念碑的深义,倒像是雨果笔下乞丐的烂疮腿,展览只是为了收取门票;然后,再躲到一边去消消停停的度日。
   人们愿意想得更多一些吗?
   让我们来看一眼“万园之园”的毁灭吧: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20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终因寡不敌众,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据参与和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械斗。……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珠嵌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里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以此取乐……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相距20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大量烟尘灰星直落巷衢。……”
   ——张恩荫《园史》
   面对如此令人切齿的惨状,人们大多会由衷痛恨英法联军的凶残暴虐,稍为明理者也许会附带痛骂一句“我大清”的腐朽无能。似乎只要骂这么几声,所有的灾难与罪孽就可以一笔勾销。
   历史从来不肯主动的示人以本来面目;它向你撒谎,从容的撒谎,面不改色,比叙述真理还要振振有词。它就像拦住行人的司芬克斯,要你说出它深藏心中的那个答案;它宁愿一头撞死,也不肯与人类和解。一位居住在偏僻乡间的无名哲人曾调侃说:“历史也是有水分的;所谓历史研究,那就是在沥水分。”——不知道后人能沥去多少,而剩余的渣滓中,又有几分是纯粹的真实?
   我不能不说,圆明园的被毁,罪魁祸首不是英法联军,而恰恰是“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它的“清代封建帝王”,以及它的一切“坐高堂、骑大马”的满汉官奴们。
   圆明园建筑之华美,藏贮之丰腴,不言而喻,那都是从民间搜刮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如此穷奢极欲?一个人的生活,究竟需要多少保障?作为最高统治者,他们的欲望,如果不受“灾难”的干扰和摧毁,还有没有一个最后的限度?
   《红楼梦》中贾府营造(是否也该叫“创建”?)大观园以备“省亲”,元春“游幸”时三番叹道:“亦是奢靡太过!”是忠告?还是无奈的认可?
   “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之后,庾子山唯有“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鲍明远说得更有趣:“……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荩灭,光沉响绝。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天道如何,吞恨者多。……”
   真的与“天意”、“天道”有什么关系吗?
   如果说有,那么,这“天意”“天道”又是什么呢?
   有人记得这些教训吗?没有。也不可能有。即使暂时有了,时间一长,照样忘记,还是没有。换上一拨英雄好汉登场,先是信誓旦旦,一觉睡醒,大好天光,忍不住技痒,重来“低按小秦筝”。翻开历史,满目是“勃兴——旺盛——衰亡”,比小学生的算术题还要简单明了,偏又没有一人能逃脱这个命定的劫数。人是一种最不易汲取教训的动物,前车明明已经倾下山崖,后车照样依辙而行,直至它也倾下山崖;而更后来的“车”,依然浩浩荡荡,牛气冲天,一往无前。
   所谓历史,就是让你在毁灭之后追思前朝胜迹时感到的疼痛。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长吉念给汉武帝刘彻的追悼书;然而,“仙人承露盘”在近两千年之后,又在绮春园的湖岸柳丛中“复活”了(清嘉庆年间),最后又不免于“英法联军”的火燹。
   奇怪的是,1989年夏,又有人将它“修复”,“供游人观赏”;还要做一篇铭,镂石立碑,献于山曲。
   万花阵,“是仿照欧式迷宫而建成的花园。它将四尺高的‘卍’字雕花砖墙隔成若干迷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于阵中圆亭内,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循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清帝居高临下,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多么富于诗意啊——“中秋”、“明月”、“黄绸”、“莲花灯”、“卍字墙”,还有冶艳的宫女,自然“引为乐事”。而且,寻欢作乐的手段,也真能别出心裁,穷极天下之聪明!
   还需要再举几个例子吗?
   走进圆明园,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热闹的景区喧嚣不已,而略为偏僻的地方,又垃圾满地,污人眼目。午后,薰风蒸人,园林女工夹着一把竹帚,坐在石头上打盹;而快艇们仍在喧嚣、喧嚣、喧嚣!——那噪音,就像锥子般的直扎人的脑髓。
   我们这块土地上,该留一块让人沉思的地方啊,为什么到处都在喧嚣?
   圆明园毁了,怨谁?怨“我大清”?然而清王朝也早完蛋了;我们这些后来者呢?难道除了喧嚣,还是喧嚣?
   “英法联军”不烧圆明园,圆明园还能兴旺多久?
   如果“历史”到底也告诉了我们一两句真话,那么,阿房宫似乎并不是“英法联军”烧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火灾”,大约也都是“家人”的“用火不慎”罢,因为那时候尚没有所谓的“英法联军”。
   清大人有言:“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家奴当然可恶,而“友邦”却不客气,拿(?)了之后,再回“赠”一把大火。
   这也是庾、鲍所叹的“天意”吗?
   小杜赋阿房宫,说“后人复哀后人”;这个告诫狗屁作用不起。阿房宫烧了,名目繁多的其他宫殿又建起来;唯一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让别人来放一把火烧掉。圆明园设若没有那场空前绝后的火灾,至今可能还是宫禁森森的皇家御苑(很可能!);任亮、文丰之辈昼夜防范,我辈平民,是绝无涉足其中的指望的。御园毁了,百姓倒能自由进出了(纵然要买票),这是喜耶?悲耶?幸耶?不幸耶?

共 39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作品,从圆明园古今历史,到今天的喧嚣一片,引人深思。圆明园是前清皇家乐园,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突破了宫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景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宝藏。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后,大肆掠夺,放火烧毁……三天三夜的大火,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到了这里应该深思,感到痛心疾首。从那些大水法残骸的图片可见,英法联军的残暴和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慨,那是一座国耻纪念碑,更是中国人知耻而后勇敲响的警钟。欣赏老师佳作,特此推荐共赏。【编辑:你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7-03-06 01:51:49
  学习老师佳作,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我的珠穆朗玛        2017-03-06 23:27:42
  谢谢你猜君的编发与点评!
   祝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