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母亲的棒槌(征文·散文三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母亲的棒槌(征文·散文三篇)


作者:了缘无尘 秀才,2111.3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82发表时间:2017-03-06 11:06:37

一、腊八记忆
   腊八,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记得孩童时期,一旦进入腊月,孩子们就活跃起来,天天掰着手指算着腊八的到来,因为腊八就意味着能吃到香甜的腊八粥。
   儿时,每年刚一进入腊月,母亲就为腊八粥做准备,早早就要到集市上购买红枣、花生、莲子、白果等。同时,还要购买桂皮、花椒、大料等一些香料,并将这些香料在村里的大石碾子上碾成粉末,等到了腊八那天为腊八粥做调料用。
   在我七岁那年,我曾问过懂中医的爷爷,腊八为什么要吃粥?爷爷笑着说,腊月,是冬季最寒冷的月份,从中医上讲,腊月食粥最适宜,粥可暖身祛寒,补而不腻,是冬季养生的佳品。爷爷还说,祖先考虑到腊月如果天天让大家吃粥,会对粥产生反感,所以呀,就把腊月初八这天定为食粥的专门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在这天吃腊八粥。
   母亲做腊八粥,从腊月初七这天就开始忙起来,先要将黄豆、红豆以及莲子、花生等提前泡水。腊月初八的清晨五点左右,母亲就起床为全家人做腊八粥了,熬粥必须用小火慢熬,至少要熬两个时辰。家乡的腊八粥主要用料是脱了皮的苞谷、黄豆、红豆、花生、莲子以及大红枣等。等粥熬好后,还要将红萝卜切成薄片、大葱切成段油炒后加入粥里。在我的家乡,腊八粥一般要调味成咸的,等将一切调料放齐后,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就“出炉”了。
   儿时腊八这天,其实也是农家人最高兴的一天。高兴的不仅仅是吃上了腊八粥,最主要的是每年在这天,生产队要结算全年的收入开支,并根据农民的人均出工情况为农民分红。那时候,生产队把按照农民的出工情况发钱叫作分红。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在腊八这天分红?父亲说,我国从古至今流传着腊八蒜和腊八算这个习俗。在农历大年初一这天,家家都要吃饺子,吃饺子就得吃点腌制的大蒜,而腊月,是腌制大蒜的最佳时节,人们都喜欢在腊八这天腌蒜,所以叫腊八蒜。而腊八算是劳动人民对一年工作的总结,每年在腊八这天,人们喜欢对全家人一年的开支和收入情况进行结算,总结一年的得失,好为过年的开支做出一个合理的安排,所以也叫腊八算。
   过了腊八,人们便开始为了过年忙碌起来,大人会对孩子说:“腊八过了不愁年,今天吃了腊八粥,人们就糊涂了,开始乱花钱了,要给孩子们买新衣、买花炮、买大红灯笼,置买年货筹备过大年啦。”每说到这里,孩子们都乐得合不拢嘴。
  
   二、儿时的露天电影
   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靡一时的露天电影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那强烈的光束仍在我心里、在人生旅途中闪烁,它曾经带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快乐时光和美好记忆,从来不曾也不会忘记。
   每当我坐在家中的沙发上,品着香茶嗑着瓜子,乐哉悠哉地拿着遥控器,有选择性地收看着电影、电视节目,便会想起儿时收看露天电影的场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农家孩子根本不知道还有电影院的存在。那时农村很少放电影,偶尔有生产大队放电影,都是选一个空旷地域,临时栽两根木桩,挂上电影银幕,两边再放上两个音箱,只等天黑,电影就开演啦。
   那时看场电影可谓是跑多远的路都愿意,只要听说周围有生产大队放电影,就是十里八里的路小伙伴们也在所不辞,都会早早吃过晚饭,成群结队,一路高歌而行。看电影是从不坐凳子的,就地找个大土块,甚至就地而坐或蹲着或站着,都不会影响观影效果。
   每场电影的银幕下,密密麻麻都是人,就连银幕的背面,都会坐着一大堆人看“翻影”。每次电影开演前,放映员要从放映机上打出一束强光对着银幕,寻找镜头摆放的最佳位置。每到此时,小伙伴们会兴奋地站起来用手摆出各种造型,让光直接将自己手势照射在银幕上,这样银幕上就会出现一些小狗、老鹰等图案。
   播放正片前,一般先要播放幻灯片,幻灯片都很短,约有五六分钟,大都是宣传典型人物,偶尔也有生活常识和讲解农耕知识的。
   儿时看的电影一般都是战争片,如《三进山城》《南京北战》《渡江侦查记》《小兵张嘎》《十天》《白毛女》《红星闪闪》《桥》等,后来有了生活片和爱情片,如《朝阳沟》《月亮弯的笑声》等。当然,孩子们还是喜欢看战争片,如果遇到播放的是生活片或爱情片,会直呼上当,那么远的路,白来了。虽然嘴上这么说,其实只是发发小牢骚,而心里依然是快乐的,即便早就知道当晚播放的不是战争片,孩子们依然还是会赶着很远的路前来观影。
   不管是寒风瑟瑟的冬天,还是蚊虫叮咬的夏日,大家都心无旁骛,津津有味地品味着银幕上或喜或悲的故事。而每次电影散场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大家仍余兴未了,有说有笑地议论着影片中的情节。看露天电影最怕的就是下雨,有时候看着看着,突然下起雨,雨不大的话,带伞的就会撑着雨伞继续看;我们没有雨伞,就把衣服脱下来,裹在头上继续看;只要人家能放电影,我们小伙伴是不会轻易不看的。雨要是下得大了不能放映,我们会懊恼扫兴好多天!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去上学,目的是为了抢先和同学一起谈论、分享电影的情节,就连电影里的一些英雄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有时也要模仿出来。这种和同学谈论电影的快乐一般要连续五六天,当聊得实在没意思了,大家又期盼着哪个生产大队播放下一场电影。
   有时,谣传着有生产大队要放电影,当孩子们成群结队赶了去后,却发现根本没有电影,只好掉头往回走,当路上遇到源源不断还往来赶的人就会说:“别去了,今晚的电影是‘英雄不怕白跑路’,你看,满路上的英雄赶着夜路呢!”
   如今,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我看什么也找不回儿时那种看电影的专注和兴奋。露天电影带给我的快乐和满足,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让我常常回味。
  
   三、母亲的棒槌
   前段时间带着儿女回老家探亲,看到年近八旬的老妈炕头放着一个棒槌,11岁的儿子好奇地问母亲:“奶奶,这是什么东西呀?”
   老妈微微一笑说:“这是棒槌。”18岁的女儿听到后惊讶地说:“棒槌原来长这么个模样呀。”
   于是儿子又问:“棒槌是干什么的?”女儿插嘴说:“肯定是用来防身打坏人的。我看过一部古典传奇小说,叫《棒打薄情郎》,那里面的女人就是用棒槌打那个薄情郎的。”母亲笑着说:“我差一岁就八十啦,还防什么身呀,棒槌陪伴了我大半生,至今看到它就亲切,所以放在炕头,睡前看看它,摸摸它,梦就踏实。”
   不要说我的儿子女儿不知棒槌是干什么的,如今的大姑娘小媳妇,几乎没有人知道棒槌的真正用途。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棒槌,棒槌是每个家庭妇女离不开的工具。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一家人的穿穿戴戴,铺铺盖盖,都是女人们用棒槌捶出来的。
   在那个年代,农家人使用的布料,全都是女人们用棉花纺成线织出来的。而棉布是很不结实的,为了让棉布结实耐用,于是女人们就会将新织成的布浆一下再做成衣、帽、鞋、袜以及床上盖的被子和铺的褥子等物。
   浆布其实工艺很简单,那就是把水烧沸加入面粉再烧沸,然后将布匹放入水中再捞出来,或是将布放入稀米汤里再捞出来,这样布就上浆了。上浆后的布晾晒到七八成干时,折叠成长方形,然后放在一块光滑平坦的青石上,用棒槌反复捶。为了棒槌捶出来的布更耐磨更亮更光,多数妇女还会剥开皂角核取出核内那层皂角精,用开水泡软后放夹在布上用棒槌捶,这样不但能增加布的亮度,而且还能防止虫蛀。经过棒槌捶过的棉布,光滑而平坦,不论是穿衣戴帽还是做成被褥,都会大大增加舒适度和使用年限。
   我还记得,那个年代没有洗衣机,全家人的衣服都是母亲坐在池塘边用手洗后再用棒槌捶,然后才用搓衣板搓。对于肥皂洗衣粉之类的洗涤用品,在那个年代对农家人来说,是极大的奢侈品,没人能够买得起。女人们洗衣时都是用皂角树上的皂角,用水泡软后夹在衣服里用手揉,然后用棒槌捶,这样洗涤出来的衣服洁净无污垢。
   如今,人们的物质丰富了,棒槌再也派不上用场,但棒槌在我的记忆里并没有消失。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母亲在池塘边洗衣时手持棒槌的情景,更记得母亲浆布后用棒槌捶布的身影。可以说,那时的棒槌捶出了农家人的穿穿戴戴、铺铺盖盖,也捶出了农家人的喜庆生活。

共 32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回忆了儿时的记忆,伴随着时代的点滴,令人眼前自然浮现出文中场景,也是一代国人的念想。腊八粥的习俗一直在流传,文章详尽的讲诉了腊八粥的制作过程,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儿时年味的思念,浓浓的暖粥,浓浓的情意;露天电影的足迹可谓遍布大江南北,是那代农村孩子的唯一精神文化,成群结队的人们收工后往放映地方走,一路嬉笑打闹,看的不光是影片,更是氛围;带孩子回家探亲,孩子无意中发现妈妈床头的棒槌,引起孩子好奇的同时也让“我”清晰的记起了母亲在池塘边手持棒槌洗衣服的场景,更是那双勤劳的手,敲打出了全家人的穿戴、铺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仍不会忘记出自了棒槌之下的喜庆生活。文章轻快流畅,将怀念之意表现得云淡风轻,正如那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祝您写作愉快!【编辑:清粥小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粥小菜        2017-03-06 11:07:43
  感谢老师对晓荷的支持,问好!
回复1 楼        文友:了缘无尘        2017-04-20 15:07:43
  谢谢点评。祝福吉祥。
2 楼        文友:态珍        2017-03-06 22:44:28
  欣赏佳作,问好
回复2 楼        文友:了缘无尘        2017-04-20 15:07:54
  谢谢点评。祝福吉祥。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