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忆】押杗箔(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忆】押杗箔(散文)


作者:杨宝军 布衣,13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61发表时间:2017-03-07 13:54:26


   “卞庄、卞庄、十年九荒,北边取鱼,南边押杗。”这是解放前流传在江苏泰州里下河淤溪卞庄村的顺口溜。
   卞庄村四面环水,北有东河和北港河;西有玉乳湖;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秋雪湖芦荡湿地,面积多达五六千亩。秋天雪白的芦苇花在风中摇曳,漫天飞舞,犹如雪的海洋。故名秋雪湖。
   霜降一过,芦花翻浪。这时附近的卞庄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撑船到芦荡湿地将渐渐枯萎的芦苇刈起来,选既长又粗的用来押杗箔,细的矮的及绒草作烧草进锅膛。押杗箔的工具很简单,工序也不复杂,杗箔按长短宽窄不同分为杗和箔,宽的长的为杗,短的窄的为箔。杗箔靠草绳编织,草绳由稻草做成,搓绳前如果是齐的质地软的稻草,湿点水就可以搓了;质地硬的还得先用木榔头把其根部、中部捶一捶,湿了水再搓。搓出来的草绳粗细跟八九岁小孩的手指差不多。然后将草绳按所打杗箔的长短分段,打成把儿做经绳。押杗时先将经绳拿到河里湿点水,放到架好的莲支(在长木头或毛竹上分段钉上铁钉的工具)上,一头放上芦柴,用两手间隔交叉扣绳把儿,芦柴一根接一根,到了另一头转过来,循环往复。为了提高速度,押杗的妇女腰间总要挂一把剪刀,随时快速减掉芦尾。押杗的人来回跑走不歇,双手扣绳不停,很累人,肚子也容易饿,所以一天三顿多吃硬食。押得快的一天能打三块大杗,起早带晚还要多些。庄户人家舍不得点灯,到了月朗星稀的夜晚,大街小巷、门前屋后家家借着月光搓绳押杗,煞费心机。
   杗箔的原料芦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本地北港河、玉乳湖及秋雪湖生产的,后来因开荒种粮及开挖鱼池,荒田湿地少了,本地芦柴草也少了,于是卞庄人就到兴化的沙沟、盐城的大丰、东台的三仓等地购买或用米、食油换芦柴草,装草一般用7至8吨的水泥船,一条船单装可载5000斤,两条船帮起来,能装一万斤,既平稳又挡浪,但站在高高草堆上的撑舵手一定要有丰富经验,否则,舵拿不稳船翻草漂不谈,人还容易出事。
   杗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卞庄集体经济中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老百姓砌房都是土坯墙、杂木梁、竹稍椽、杗箔顶、茅草房。生产队砌仓库、农舍,工厂建房,学校校舍,绝大多数都用杗箔作为建筑材料盖在屋顶上,也可以用它来凉晒棉花。卞庄的杗箔不仅销到姜堰、泰州各乡镇,还销往泰兴、海安、如皋及江都等地。
   在计划经济、缺衣少粮的困难时期,杗箔还真对改善人们生活条件起了不小的作用。卞庄自购芦柴打杗箔、销杗箔可以说是全民动手,人人上阵。全庄约有700多户从事押杗箔,年产杗箔5万多条,年产值30多万元。勤劳的家庭全年能押杗箔1000多条,除去成本,可赚5000多元工夫钱,押杗箔成了卞庄的“支柱产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淤溪卞庄人如鱼得水,昔日的荒滩泽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粮仓,过去靠吃统销的卞庄人,每年向国家出售130万斤余粮、20万斤菜籽、5.7万斤棉花。人们赞曰:卞庄庄变新,卞庄人更勤。春天一片金,秋天一片银。稻麦啧啧香,老少盈盈喜。昔日走红的杗箔产业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砖瓦、钢筋混凝土。但留在人们脑海里“借着月光搓绳押杗”辛勤劳作的记忆,永远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抹去。如今,淤溪卞庄村还有些老年人继续押杗箔赚点零花钱。不过,现在的杗箔主要用于搭建鸭棚、鹅棚、猪舍等。
  

共 13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杗箔,是一种盖在屋顶上的建筑材料!曾经是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卞庄集体经济中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作者娴熟地将押杗箔的工序由原材料的采集到加工成成品的顺序有条不紊叙述的一清二楚,尤其是很自然地带出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人们对生活充满乐观,辛勤劳动,热火朝天努力创造新生活的态度更是让人称赞。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杗箔产业已慢慢萎缩,或许不久的将来会被其它新兴材料完全取代,但曾经的经历始终是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那一段岁月仿佛随着风起,芦苇又荡漾!推荐共赏【编辑:雨梧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雨梧桐        2017-03-07 13:55:40
  问候作者!感谢参加征文!
回复1 楼        文友:杨宝军        2017-03-07 14:24:26
  谢谢编审,遥祝春安!
2 楼        文友:雨梧桐        2017-03-07 13:58:22
  那些留在脑海里远去的记忆,是多么的珍贵!因为明天会来,而昨天不会重现!
回复2 楼        文友:杨宝军        2017-03-07 14:32:01
  曾经最美好的时光,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们可以用文笔留住它,然后慢慢回味,细组咀嚼,每每总有不同的感受。问好编辑!
3 楼        文友:雨梧桐        2017-03-07 13:58:44
  祝创造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杨宝军        2017-03-07 14:33:17
  多谢编辑老师不吝赐教!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