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别忘了介子推
“清明”不同于“端午”,端午这一天人们划龙船,包粽子,门前插艾,挂香囊、喝雄黄酒等等,这无不与祭奠屈原有关,这一天老百姓还会写符念咒、驱鬼避邪,彰显人们以沉重的心情来怀念和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而清明节原本同样是祭奠介子推的,然,事实却不同了,清明这一天我们都去给先人“上坟”了,清明这一天都去出外“踏青”了,清明这一天不再是“插柳”而是“全民植树”了等等,尤其是清明节这一天你问上老百姓,没几人知道有个介子推的。“清明”几乎没了介子推,“清明”对介子推的祭奠显然淡化了。要了解“清明”对介子推的淡忘,有必要对介子推作一简介: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公子重耳逃亡国外。逃亡途中重耳又累又饿几欲昏倒,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下。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肖争功讨赏,打点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漏赏了介子推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去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按说,介子推老人家的事迹也是颇为感人的,甚至不亚于屈原,但为什么“清明”却被淡忘了介子推呢?我想原因就在于:
屈原老先生的投江,体现的是爱国精神,而介子推老先生体现的是忠君思想。这里就明白无误的告诉: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爱国大于忠君,爱国思想是全民族的普遍情怀,而忠君情怀相对于爱国思想其范围就显得窄小得多。另一方面爱国是民族的根,而忠君虽也是一种爱国,但那毕竟是通过“忠君”去体现的,这里忠君下的“爱国”自然就被“减价”了——恐怕这就是“清明”淡忘介子推的原因所在。但是,我们同时要注意这样一种现象:但凡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没有不知道“清明”之于介子推的,这说明介子推“忠君”及“弃官不言禄”的高尚气节恰恰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古是之,今风尚存。由是我想:为官者清明节这一天在祭奠先人之余想想二千多年前的介子推他老先生是如何为官的,介子推是如何对待功名利禄的,或许也就会勤政为民、不生贪念了。
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清明”应当回归,介子推精神值得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