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 美玉微瑕(作品赏析) ——《西游记》中的矛盾之处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书中却又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找几个有意思的“穿帮”之处看看。
一、孙悟空的战斗力
大闹天宫时孙悟空似乎战斗力极强,除了灌口二郎神和如来佛祖以外就没有对手,可到了西天路上猴子的战斗力似乎减弱了,不少出身一般的妖怪都能让“齐天大圣”束手无策无计可施。连猴子最擅长的轻功都遇到了对手,更不用说金钟罩和铁布衫了,总之取经的猴子好像突然退化了。
这里面原因很多——《大闹天宫》时,众神仙有太多顾忌,而妖怪们却全力以赴,而且悟空有恰恰相反,闹天宫时一往无前,取经时却瞻前顾后。此消彼长,自然猴子不能八面威风。
其实这也是故事的需要,如果对手都不堪一击,那么这个故事好像也就没什么看头了。
二、文殊菩萨的青狮
文殊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还入选了“华严三圣”,号称智慧第一,可在《西游记》李,没看出他老人家的智慧,偏偏是他的狮子两次下界,一次是在乌鸡国一次是在狮驼岭。
奇怪的是《西游记》中根本没有做必要的交代,所以我们一直搞不清是文殊菩萨有两头狮子分别下界风光了一回,还是菩萨只有一头狮子,而这只唯一的狮子出走了两次。其实这个漏洞补起来不难,菩萨只要说句话就能解开这千古之谜,一曰“你咋又跑了?",一曰”你哥跑过,你咋也跑了?”于是就ok了。
三、孙悟空吃人吗?
孙悟空出身是妖精,那么他吃人吗?《西游记》中有自相矛盾的表述。
在乌鸡国救乌鸡国王时,从唐僧的表述来看猴子是吃素的(在乌鸡国死在井中的乌鸡国王续气时,唐三藏就说过,悟空从降生就吃素果,口中是一股清气,八戒为妖时吃人,口中是一股浊气),而猴子却说自己是吃人的,而且还讲究策略,所以好像所得“猎物”不少,必要时还会储备一些人肉(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孙悟空亲口对唐僧说:“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 )。
《西游记》前的故事中的孙猴子显然是吃人的,甚至还想过吃掉唐僧,但是在《西游记》中猴子虽然还有未褪尽的魔性,但是应该是比较善良的。
四、丢失的犀角和多余的锡杖
取经途中,在“四木星君”的帮助下,猴子逮住了四只偷油吃的犀牛。
犀角是宝物,何况还是亚洲犀的角,精明的大师兄自然不会浪费,三只犀角的使用猴子安排得井井有条,可带给如来的那支却没有任何理由的丢失了,害的唐僧只得把紫金钵盂当了了事。
九环锡杖( 锡杖音译为吃弃罗、隙弃罗,意译作锡杖、声杖、鸣杖等。锡杖杖首用锡、铜、铁等金属为股,卷曲成塔形,贯以小环,摇动时能发出声响。僧侣手持锡杖可用来惊退地上虫蛇,年迈者可作为扶持之物,到檀越(施主)家乞食时,在门前执锡杖摇动发声以提示主人)和锦襴袈裟是如来赐给取经人的宝物,袈裟出过风头,黑熊精曾以此开过“佛衣会”,可锡杖却没有与之相关的故事,锡杖显然是多余的,在《西游记》中,九环锡杖其实是时有时无的,在西天之路上,九环锡杖的出现次数不足十次。这九环锡杖有时是担在白龙马之上,有时是拄在唐僧手上,妖精来抓唐僧或白龙马的时候这柄九环锡杖一般都会十分识趣的消失了。而在一切风平浪静之后,这一根锡杖忽然间又会神奇的出现。
其实在《西游记》前的西游故事中这锡杖是很重要的,是一件有故事的法宝。《取经诗话》中玄奘得大梵天王赏赐隐形帽、金环锡杖和钵盂。如在《入九龙池处第七》就写道:被猴行者隐形帽化作遮天阵,钵盂盛却万里之水,金环锡杖化作一条铁龙。无日无夜,二边相斗。《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也写道:猴行者即将金环杖向盘石上敲三下,乃见一个孩儿,面带青色,爪似鹰鹞,开口露牙,从池中出。行者问:‘汝年几多?”孩曰:“三千岁。”行者曰:“我不用你。”又敲五下,见一孩儿,面如满月,身挂绣缨。行者曰:“汝年多少?”答曰:“五千岁。”行者曰:“不用你。”又敲数下,偶然一孩儿出来。问曰:“你年多少?”答曰:“七千岁。”行者放下金环杖,叫取孩儿入手中,问:“和尚,你吃否?”和尚闻语,心敬便走。被行者手中旋数下,孩儿化成一枝乳枣,当时吞入口中。后归东土唐朝,遂吐出于西川。至今此地中生人参是也。
五、悟空的结义兄弟们
在《西游记》里,悟空还有几个结义兄弟,号称“七大圣”。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之后,其他六个妖怪也都把自己封为大圣——平天大圣牛魔王、覆海大圣蛟魔王、移山大圣狮驼王、浑天大圣鹏魔王、通风大圣猕猴王、驱神大圣禺狨王、齐天大圣美猴王。
这几个家伙本事应该都不错(估计他们的次序一定不是按年龄排的,而是依据实力或名气排定的),可除了牛魔王之外,其他的几个都没有必要的交代,理论上他们应该出现在西天路上,但大闹天宫之后他们却都没了下文,不知所终,《西游记》里与之类似的人物是存在的,如狮子大象大鹏六耳猕猴之类,甚至号称“移山大圣”的那个名字就叫狮驼王,这自然容易让人想起狮驼岭和狮驼国,所以总让读者觉得破朔迷离。
六、乌巢禅师的谶语
唐朝有个著名鸟窠禅师,白居易曾写《鸟窠和尚赞》“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这大概是乌巢禅师的原型。
《西游记》里的乌巢禅师是个隐士,还是为佛学高深的人物,他传了玄奘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禅师却是一位并不高明的预言家,他的预言很多都没有实现。
其寓言是这样的“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这段话说得真是扑朔迷离。似是而非。
预言家是很难当得,《水浒传》里的大预言家智真长老为了预言的准确不惜给鲁智深大师做了两次预言,好在他没收费,又和智深情如师徒(书中写鲁智深是他的徒弟,其实从名字看两人是平辈,按马三立的说法,这大约是替师收徒,鲁智深算他的代拉师弟)。
我觉得这些所谓矛盾都与《西游记》的成书过程有关,《西游记》是一部几代人层积而形成的作品,太多的人参与“创作”所以难免有不够统一的地方,最终的写定者有太多的选择,难免有自相矛盾之处,甚至《西游记》这部书根本就是集体创作的,可惜我们已经找不到证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