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镇漫步
瞿家湾古镇——一块红色的土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坐落在内荆河岸,南倚百里洪湖,北枕洪排大堤,东邻沙口、新场,西接监利柳关。碧波荡漾的四湖总干渠欢快地穿过一路向东。是一座典型的江汉平原水乡小镇。小镇的明清一条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首府。
大年初一,我们驱车前往。一路红红的春联装点着道旁鳞次栉比的小楼,断断续续的鞭炮声给喜庆的节日更添了几分欢乐。一排排小树笼罩在蒙蒙的尘烟里,泛着灰白的光,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硝烟味。一二十分钟汽车穿过柳关便到了古镇——瞿家湾。街道上不见了往日的人流,只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漫步其间。老街的入口处,一座高大的门楼矗立在眼前,“瞿家湾”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镶嵌在门楼上,雄浑而厚重。
站在门楼前向里望,两排古老的房子挨挨挤挤地排列在两边。祥云、凤尾状的垛子盘旋在屋檐上方,高低错落、左呼右应。远处,几只灰色的凤凰回眸交尾,凌空翱翔。一条条青龙逶迤于屋顶之上虬劲而威猛。中间一条宽约一丈的石板街道,街道沿内荆河略呈弧形。从东往西给一里多路的街道增添了几分神秘,从头望不到尾,从尾看不到头,短短的的街道也幽深了几许。街道的条石长短不同、宽窄不一,顺着街道竖直铺成几排,石板间的缝隙用二五八的青砖镶填,十分平整,走在上面既贴脚又不打滑还能做免费足底按摩,给游人又多了一分惬意。
走进街道,迎面露出白色山墙的一角直书着“瞿家湾”三个隶书大字。几家售卖纪念品的商铺在街道两侧并立着,两条旧板凳,两块旧门板,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屋里的柜架上也满满当当。一股红色气息扑面而来,有小木船、红军刀、红军帽、红军服、弓弩、枪炮等。刀枪玩具皆为竹木材料,但做工精细耐人寻味。大人们经过这里总会驻足流连,孩子们在店铺前总是挪不开脚步,这件看看,那样试试爱不释手。戴顶红军帽,穿件红军服,握把红缨枪,挺挺身、瞪瞪眼,再拍张照、留个影。飒爽英姿,颇有红军当年的派头。临走总会带走一两件心爱之物。
不远处,“爱国主义示范园地展”,四合木板轴门敞开着,门柱上挂着一副对联:星火燎原煮沸洪湖水;镰锤除棘催开华夏花。里面是各地中小学的镏金牌匾。有监利的、洪湖的、仙桃的、武汉的,琳琅满目。地面铺着青砖,平整而踏实。抬头望,灰褐色的杉木椽子支在圆木檩条上托起一列列青灰的燕子瓦,片片相承、块块相扣。几片玻璃亮瓦从屋顶透进几缕阳光如黑夜的星火,黎明的曙光照在牌匾上闪闪发亮,夺目耀眼。
前面,一间较高的木楼。门楣上一块赫然写着“中国共产党湘鄂西省委员会”的匾额悬挂正中。房屋建于1922年,长18米,宽11米。1931年6月—1932年9月中共中央湘鄂西省委机关。贺龙、周逸群、段德昌、柳直荀、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领导革命、指挥战斗。门前一对抱鼓石门当庄严大气、守卫左右,与横槛上两副瑞兽图案的方木户对上下呼应,在檐顶凤尾花垛子的庇护下浑然天成。门楣上方是纵横不一的门棂,格眼有长有方,有折有弯,呈不规则的花纹,却又那么整齐而统一。中间还留有一铜钱状的燕子眼,虽不见燕子进出,却也可以感觉到当年主人的王谢之风。站在屋檐下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看乾坤之运转,感世事之变迁。可惜大门紧闭未能看看屋里的陈设。
老街的尽头有一座更古老的建筑——瞿氏宗祠。据说初建于明代,二十世纪初瞿氏族众集资重建。八十年代党和政府对整条老街基本按原貌进行了修葺,据老人讲,现在的老街与百年前建筑差不多。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中共中央分局、中共湘鄂西特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洪湖独立团(新六军)旧址皆设在瞿氏宗祠,现为“湘鄂西瞿家湾革命纪念馆”,王震将军题写的馆名。房屋长32米宽21米三进两厢,砖木结构,气势磅礴。里面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
徜徉在街道中,一股新陈代谢的力量充斥着你的灵魂。革命的火种燃遍了古老的大地。湘鄂西省总工会、济难会、邮政局等机构一应俱全。《工人日报》社更是赋予了老街新活力。油灯下谢觉哉奋笔疾书、审阅稿件的身影还在眼前。“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的旧址是一栋小木楼,杉木柱子,圆木栏杆。里面立柱横梁、榫铆紧固,穿方楼板、严丝合缝,“鼓皮”隔板、上下咬合。古色古香,一派明清特色。夏曦的居所,一床一桌。这位给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带来巨大损失,在“肃反”运动中错杀了成百上千共产党人的王明“左倾”代表,生活之简朴亦可见一斑。
老街不仅留下了革命者的脚迹还处处渗透文化的印痕。
“春义行”原《工人日报》旧址,门柱上有一副篆书对联:先贤遗古韵;后哲育新风。字迹秀丽,多少旅人辨认诵读。一间没有任何牌匾的屋子里,墙壁上题写着两首小诗:手拿红缨枪,勇敢上战场。有进没有退,消灭白匪帮。另一首是:能打大胜仗,所向无阻挡。得胜转回程,人人喜洋洋。虽不知何人所书但遒劲的行书,深透墙壁。“干部培训班”里桌椅整齐,墙上挂着一幅幅“论语”摘录,篆书,费好大功夫才勉强读出来。
“喜堂”,六开的大门上雕镂着龙凤呈祥、喜上眉梢的花纹。“喜堂”二字凸刻在一块金边红漆的木匾上。大门的对联是:男才女貌成佳偶,意合情深到白头。喜堂中间一张雕花梨木桌,前面平躺着一条双人跪拜的蒲枕。一张泛着桐油暗光的神柜威严地屹立着,四门双开。四张八开红纸共书一首诗,紧紧地黏在柜门上: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桂花酒,冬吟白雪诗。柜顶是神龛,“天地君亲师”位于正中,两旁:神镇华堂千载盛;人居福地万年兴。字迹虽已模糊却还辨得清楚。大红的彩绸中间绾了一大大的彩花悬于中梁,束于中柱。左边是新房,门额上还有“天作之合”横额。木质地板铺在柱脚处的隔地木槛上,比堂屋高了少许。一张雕花喜床深红的颜色喜庆而高贵。四根柱子支起床檐的“三道滴水”镂空纹饰,双龙戏珠、鸾凤和鸣活灵活现精美而奢华。两张衣柜并立于左侧,花鸟虫鱼呼之欲出。三个木盆大小相套放于地上,寓意“三元及第”。右边有“椿萱并茂”横额的是父母房,内部布置与新房大体相当,只是多了几分厚重与沉稳。
湘鄂西革命简史陈列馆春节期间没有开放,门上的对联可以让你猜到些什么:土铳梭镖驱敌寇;香菱雪藕作军粮。影视资料陈列馆里陈列着电影、电视剧《洪湖赤卫队》的剧照,其中“新六军出征”就在老街入口处的新六军出征码头拍摄的。码头直下内荆河连接河湖港汊,新六军才神龙见首不见尾,掀起了大革命的浪潮。
瞿氏宗祠,古色古香,建筑古朴大气。麒麟瑞兽、倚天望地,龙翔凤翥、穿云出海,旭日祥云、出神入化。亭台楼阁,翘角冲天。低头门当户对,仰面钩心斗角,青龙白虎踞左右,朱雀玄武镇前后。出则孝,入则悌分嵌于东西侧门,敎而不诲,威而不怒。整栋建筑集匠心与礼教于一体。“祥禄书院”、“逸群书院”又把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衔接整合。
漫步在瞿家湾古镇还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水乡农耕文化。农业用品展示区里,犁耙耖滚一应俱全。还有一些年轻人见也没见过的器具,脚踏水车、手推石磨,竹砻、石碓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才用过的物件。最起眼的是后院里的一副碾子。一段段弧形的石碾槽围成一个直径6米左右的圆圈,圆心处一根槐木碾架,碾架的尽头咬着1米来高碾盘,碾盘围着圆心在碾槽里作圆周运动。我们的祖辈把稻谷用竹砻破壳,磨出“齐子”——没有完全去壳的稻米,放入碾槽。一头老牛,半天功夫,筛子筛,簸箕簸,风车扇,半个月的口粮有了,自给自足,周而复始。
老街的后面是瞿家湾烈士陵园。正门面对公路,后园毗邻老街。中间,“湘鄂西苏区瞿家湾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王震题字雄浑刚毅,血色鲜亮。背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红军时期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碑座是瞿家湾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简介,阐述了建立洪湖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和不朽功勋。纪念碑后,苍松翠柏掩映着一片墓地,这里长眠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一条条血性的汉子,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瞿洪喜(1907-1932)中共党员,任洪湖赤卫队大队长。1932年秋 “保安团”抓住,捆绑吊打,双手上竹签,香火烧皮肤但他坚贞不屈,在瞿家湾大坟地惨遭杀害。
戴华陵(1903-1932)中共党员,武汉高师毕业生,曾任苏维埃主席,文化委员会科长,《工农日报》编辑。1932年被捕,面对敌人的屠刀,他坚定不屈,英勇就义。
瞿声斌(1905-1933)中共党员“瞿家湾暴动”领导者之一,曾任赤卫队队长,红九师二十五团连长、营长,在战斗中负伤,被叛徒出卖被捕,英勇就义。
一块块墓碑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
万家团圆的日子,站在高高的纪念碑前,泪水不禁盈满了眼眶。长眠的英灵啊,古老的内荆河流淌着你们的鲜血,百里洪湖荡漾着你们的欢笑,神州大地吹响了你们的号角……